第45章 俗语俚语(5)

2024-03-21 作者: 王峰
第45章 俗语俚语(5)

第45章 俗语俚语(5)

9.涸辙之鲋

庄周就是庄子,是战国时候人。他因为家里很穷,有一回跑到监河侯那儿去借粮食。

监河侯满口答应,说:“好吧,我就要收租了。等收了租,我借给您三百斤粮。您总该满意了吧?”

庄周很不高兴,就打了个比方回答他说:“方才我来的时候,半路上听见有人唤我。我向周围看看并不见有人,只见大路上有一条车轮碾出来的小沟,小沟里有一条鲫鱼,原来正是它在唤我呢!我问它:‘鲫鱼呀鲫鱼,你唤我干吗?’鲫鱼说:‘我的老家是东海。您能不能给我弄一小桶水来,让我好活下去。’我说:‘好吧。我正要到南方去,让我把西江的水给您引过来。您总该满意了吧?’没想到鲫鱼生起气来,对我说:‘我离开了水,渴得受不住了,只要一小桶水就可以活命。照先生这样说,不如趁早到卖干鱼的铺子里去找我吧。’”

“涸辙之鲋”就是从庄周打的比方来的。“涸”是“水干掉了”,“辙”是车轮在路上碾出来的痕迹,“鲋”是“鲫鱼”。通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在困难之中迫切需要救济的人。

10.嗟来之食

齐国大饥荒。有个人叫黔敖,他煮了一大锅粥,摆在大路边上,救济挨饿的人。有一个人饿得有气没力,跌跌撞撞地从大路那头走过来。黔敖看见了就大声吆喝说:

“嗨,到这儿来!我让你吃个饱!”那个人抬起头来,瞪着眼睛对黔敖说:“你吆喝什么!我就不吃那些吆喝别人的人的东西,所以饿成这样了!我才不吃你的东西哪!”黔敖才觉得自己的态度不好,赶忙道歉。可是那个人怎么说也不肯吃,终于饿死了。“嗟来之食”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比喻用恶劣的恩赐态度给别人的东西。有人很有骨气,拒绝接受带有侮辱性的什么“恩惠”,可以说他“不食嗟来之食”。“嗟”是吆喝的声音,“来”是很不礼貌地呼唤别人过来。

11.朝三暮四

有一个人叫狙公,最喜欢猴子。他养了一大群猴子,那些猴子都能听懂他的话。狙公为了养猴子,把家产几乎花光了,后来实在供不起了,只好对猴子说:“我给你们吃栗子,每天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朝三暮四),你们看怎么样?”

猴子都不满意起来,又是跳,又是叫。狙公一转念头,马上改口说:“那就这么办吧。我每天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朝四暮三),你们总该满意了吧?”猴子都高兴起来,伏在狙公跟前,伸出前爪来领他们的口粮。“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本来的意思是玩弄一些小手段来骗人。故事中的狙公正是这样,他没有增加栗子的数目,只调换了三个和四个的次序,就把猴子给骗了。后来这两个成语跟“朝秦暮楚”相混了,成了“反复无常”——翻来覆去没有一定主张的意思。秦国和楚国是战国时候最强的两个国家,别的国家为了保存自己,忽而跟秦国联盟,忽而跟楚国联盟,因此后来用“朝秦暮楚”来比喻一个人“反复无常”。“朝”和“暮”形容变化非常快。

12.黔驴技穷

据说从前贵州地方没有毛驴。有个贵州人从外地带了一条毛驴回去,把它放在山脚下吃草。有一只老虎从山上下来,看见了毛驴。它瞧这陌生家伙个儿又高又大,心里不由得有点儿害怕,躲在树林里偷偷地看。毛驴还没看见老虎,它吃草吃得高兴,伸长了脖子,仰起头来叫了一声:“昂!”老虎听见叫声这么洪亮,以为毛驴要来咬它,赶紧回头向山上跑。跑了一段路,老虎不见毛驴追上来,又壮了壮胆子,回到树林里偷看。它越看越觉得毛驴没有什么出奇的本领,渐渐地走到毛驴身旁。毛驴这一下可着急了,提起后腿就踢。老虎倒高兴起来,心里想:“啊,原来你只有这点儿本领!”就扑上去,咬断了毛驴的颈子,吃了它的肉。

“黔驴技穷”和“黔驴之技”都是从这个故事来的。“黔驴之技”意思是说有限的本领。“黔驴技穷”意思是说有限的本领已经使完了。“黔”是现在的贵州省,“技”是“本领”,“穷”是“完”。

13.沧海桑田

东汉时候,有个道士叫王方平,专会装神弄鬼。有一回,他召来了一个十八九岁的女人,说是神仙麻姑。大家觉得很奇怪,问这个女人:“您多大年纪了?”女人装模作样地说:“我记不清了。只记得我曾经看到大海三次变成了桑田。方才我经过蓬莱仙岛,看见海水又浅了,差不多比从前浅了一半。”

王方平在旁边急忙接过话头,说:“是呀,神仙们早就预言,海底不久又要尘土飞扬了。”

两个人这样一搭一挡,竟把大家都骗得信以为真。“沧海桑田”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沧海”是“大海”。王方平和假麻姑说的当然是骗人的鬼话,可是这个成语经常有人用,用来比喻时代的变迁或国家的兴亡,说这些变化正像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一样。还有人把这个成语简化为“沧桑”两个字。现在我们知道,由于地壳的变动,海底可能渐渐上升,成为陆地,陆地也可能渐渐下降,成为海洋;靠近陆地的浅海,由于泥沙不断地堆积,也可能成为陆地;沿海的陆地不断地受海浪冲刷,也可能成为海洋。所以“沧海桑田”的说法也符合自然界的实际情况。这个成语因此有了新的含义,除了比喻重大事件的变化,还说明这种变化是必然的,是不可抗拒的。

“几经沧桑”也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意思是经历了好几次时代的变迁。

14.塞翁失马

在两个国家的边境上,住着一个老头儿。有一回,老头儿家的一匹马跑丢了。左右邻居知道了,都来安慰老头儿。老头儿并不着急,他说:“这算不得什么。跑了一匹马,未必不是件好事。”过了几天,跑丢的那匹马自己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千里马。左右邻居知道了,都来向老头儿道贺。老头儿并不高兴,他说:“这算不得什么。白得一匹千里马,可能会惹出什么祸事来。”老头儿有个儿子,最喜欢骑马。有一天,他骑着那匹千里马出去玩儿。

马飞奔起来,他拉不住缰绳,摔下马来,折断了大腿骨。左右邻居听说了这件事,又都来安慰老头儿。老头儿仍旧不着急,他说:“这算不得什么。孩子的大腿骨固然摔断了,也未必不是件好事。”

过了一年,两个国家发生了战争。边境上的年轻人有的被这边拉去当兵,有的被那边拉去当兵,十个倒有九个没回来。那老头儿的儿子因为脚跛了,没被拉去,因而得到了保全。

“塞翁失马”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通常跟“安知祸福”连在一起用。“塞”是“边境”,“翁”是“老头儿”,“安”是“怎么”。如果发生了一件坏事情,但是事情发展下去,可能有好的结果,就可以用“塞翁失马”来作比喻。有人遭到了什么不幸,通常也用“塞翁失马,安知祸福”来安慰他。

15.螳螂捕蝉

吴王不听众人的劝说,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而且他还放下“谁要是劝阻我,我就马上杀谁”的狠话。于是臣子们一个个心有余悸,不敢开口。

吴王身旁有位伺候他的少年,心里想劝吴王不要出兵,但是一直不敢直面提出。为了吸引吴王的注意,他每天很早便起床,手拿弹弓和泥丸,在花园里走来走去。到了第三天早上,吴王看见那少年在花园里走来走去,就唤他说:“孩子,你大清早在花园里干什么呢?你看,你的衣服都叫露水给打湿了。”

那少年把手里的弹弓扬了一扬,说:“大王,别做声。您看树上有一只知了,正在高高兴兴地喝露水呢!他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躲在它的身背后哪。”

吴王听了觉得好笑,说:“螳螂捉知了,这有什么稀奇呢!你真是个孩子!”

那少年仍旧很有兴趣地说:“您看,那螳螂悄悄地绕过树枝,正要扑上去,没想到有一只黄雀正躲在它的身背后哪。”吴王在窗子里可什么也没看见,就问:“那黄雀又怎样呢?”那少年把泥丸搭在弹弓上,说:“黄雀伸长了脖子,正要去啄螳螂,没想到我已经瞄准了它的小脑袋了。这三个家伙都只看到面前的利益,而不顾背后的祸患。”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想了好一会儿才说:“你说得对。”于是,他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螳螂捕蝉”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通常和“黄雀在后”连在一起用。意思和用法正跟那个少年说的一样。“蝉”就是“知了”。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