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俗语俚语(3)
白璧微瑕:洁白的玉上有些小斑点。比喻很好的人或物有些小缺点,美中不足。
背道而驰:背:背向;道:道路;驰: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卑躬屈膝:卑躬:低头弯腰;屈膝:下跪。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
变本加厉:厉:猛烈。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病入膏肓: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并行不悖:悖:违背,抵触,矛盾。同时进行,互不冲突。
彬彬有礼:彬彬:原为文采与质朴兼备貌,后引为文雅。文雅而有礼貌。
比比皆是:比比:到处。皆:都。到处都是。形容某种东西或某一类人很多。
筚路蓝缕: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架着柴车,穿着破旧衣服。后用以形容创业的艰苦。
比肩继踵:比:并。踵:脚跟。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敝帚自珍:敝:破的,坏的;珍:爱惜。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彪炳千古: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
鞭辟入里: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变幻莫测:变幻:变化不可测度。变化很多,不能预料。
遍体鳞伤:浑身受伤,伤痕像鱼鳞一样密。形容受伤很重。
别出机杼:机杼:织布机,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指写作另辟途径,能够创新。
不寒而栗: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不卑不亢:卑:低、自卑;亢:高傲。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不乏其人:乏:缺少;其:那,那些。那样的人并不少。
不共戴天: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不苟言笑: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
不骄不躁:不骄傲,不急躁。
不胫而走:胫:小腿;走:跑。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事物无须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不可名状: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不稂不莠: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本指禾苗中无野草。后比喻人不成才,没出息。
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不失时机:失:耽误,错过。时机:具有时间性的机会。不错过当前的机会。指办事要抓住适宜的时间和有利的机会。
不翼而飞:翼:翅膀。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丢失。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
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不修边幅:边幅:布帛的边缘,比喻人的衣着、仪表。原形容随随便便,不拘小节。后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
不假思索: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不速之客:速:邀请。指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人。
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不逞之徒: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贬义)。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别出心裁:别:另外;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不肖子孙:不肖:不像,不贤。指品德差,没出息,不能继承先辈事业的子孙或晚辈。
不名一钱: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
步步为营:步:古时以五尺为一步,“步步”表示距离短。军队每向前推进一步就设下一首营垒。形容防守严密,行动谨慎。
拨乱反正:乱:指乱世;反:通“返”,回复。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暴戾恣睢:暴戾:凶恶、残暴;恣睢:任意做坏事。形容凶残横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暴殄天物: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生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拔山扛鼎: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不胜枚举:胜:尽;枚:个。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
步履维艰: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
布衣蔬食:蔬食:粗食。穿布衣,吃粗粮。形容生活清苦。
博大精深: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仓皇失措:仓皇:匆忙而慌张。措:安置,处理。因匆忙慌张而举动失常,不知怎么办。亦作“仓忙失措”、“周章失措”、“仓皇无措”。
沧海一粟:粟:谷子,即小米。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
草菅人命:草菅:野草。把人命看作野草。比喻反动统治者随意虐杀人民。
插科打诨:科:指古典戏曲中的表情和动作;诨:诙谐逗趣的话。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
层峦叠嶂:层峦:山连着山;叠嶂:许多高险的像屏障一样的山。形容山峰多而险峻。
惨无人道:惨:狠毒,残暴。残酷狠毒到极点,如野兽一样。
缠绵悱恻:旧时形容内心痛苦难以排解。也指文章感情婉转凄凉。
陈词滥调:陈:陈旧,陈腐;滥:浮泛不合实际。指陈腐、空泛的论调。
惩前毖后:惩:警戒;毖:谨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充耳不闻: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出奇制胜:奇:奇兵,奇计;制:制伏。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出尔反尔: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人头地:指高人一等。
川流不息:川:河流。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粗枝大叶:绘画,画树木粗枝大叶,不用工笔。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致。
促膝谈心:促:靠近;促膝:膝碰膝,坐得很近。形容亲密地谈心里话。
措手不及:措手:着手处理。来不及动手应付。指事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
蹉跎岁月:蹉跎:时光白白过去。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
绰绰有余:绰绰:宽裕的样子。形容房屋或钱财非常宽裕,用不完。
彻头彻尾:彻:通,透。从头到尾,全部,十足的意思。
痴心妄想:痴心:沉迷于某人或某事的心思;妄想:荒诞的打算。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
踌躇满志: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志愿。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姹紫嫣红: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超群绝伦:伦:同辈。超出一般人,没有可以相比的。
诚惶诚恐: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吹毛求疵:求:找寻;疵: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
摧枯拉朽:枯、朽:枯草朽木。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
臭名昭著:坏名声人人都知道。
猝不及防:猝:突然,出其不意。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穿凿附会:穿凿:把讲不通的硬要讲通;附会:把不相干的事拉在一起。把讲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
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形容蓄谋已久。
长吁短叹:吁:叹息。长一声、短一声不住地叹气。形容发愁的神情。
传宗接代:宗:家族。代:后代。传延后代。指子孙一代一代传下去。
唇枪舌剑:舌如剑,唇像枪。形容辩论激烈,言辞锋利,像枪剑交锋一样。
大材小用:把大的材料当成小的材料用。比喻使用不当,浪费人才。
大名鼎鼎:鼎鼎: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
大言不惭: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
大有裨益:裨益:益处、好处。形容益处很大。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戴罪立功:带着罪过或错误去创立功勋,以功赎罪。
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形容用尽心思。
倒打一耙:《西游记》故事:猪八戒以钉耙为武器,常用回身倒打一耙的绝技战胜对手。自己做错了,不仅拒绝别人的指摘,反而指摘对方。
得不偿失:偿:抵得上。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
得陇望蜀: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掉以轻心:掉:摆动;轻:轻率。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
喋喋不休:喋喋:形容说话多;休:停止。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没了。
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风格或新的方法。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大放厥词:厥:其,他的;词:文辞,言辞。原指铺张辞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大发议论。
待价而沽: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
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成语故事会
1.一鸣惊人
历史上楚庄王即位后,三年内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大臣伍举心急如焚,进宫晋见楚庄王,他对楚庄王说:“大王,我有个谜解不开,想请您猜一猜。”楚庄王说:“您就说吧!”
伍举说道:“南山上有一只鸟停在上面三年来既不飞也不叫,请问这是何原因?”楚庄王沉思后,回答道:“那鸟为了让翅膀长得硬朗些,所以三年不飞;为了熟悉周围的情形,所以三年不叫。不要看它平时不飞,它一旦飞起来就直冲云霄;不要看它平时不叫,它一旦叫起来就让人吃惊。请你放心吧,我知道您的意思了。”半年之后,楚庄王开始过问国家大事,他大刀阔斧,废除不合时宜的旧法令,制定适应当前的新法令;罢黜不称职的大臣,任命有才华的能人。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楚国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楚庄王也成为各国君主的首领。
从此以后,后人便用“一鸣惊人”来比喻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人,忽然有了让人吃惊的表现。
2.三人成虎
战国时期,魏国和赵国达成协议,魏王将自己的儿子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作抵押,由大臣庞葱陪同前去。庞葱在临行前,对魏王说:“大王,请问如果有人报告你说:一只老虎来到大街,你信不信?”魏王回答说:“这绝对是假的。老虎怎么会跑到大街上来呢?”
庞葱接着问:“假如两人同时说一只老虎在街上,那你信不信呢?”魏王回答说:“既然两个人都这么说,我倒半信半疑了。”庞葱又问:“如果三个人都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那你会怎样?”魏王回答说:“如果大家都这么认为,那我只有相信了。”庞葱说:“老虎不会跑到大街上,这是众人皆知的不可争议的事实。但是如果三人一起串通,说法一致,那么大街上的老虎就便成为真的了。我想邯郸跟大梁(魏国的都城)比宫里跟大街远得多,只怕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背后议论我的人还不止三个,请大王自己明察才好。”魏王点头说:“我知道了,您放心去吧!”于是庞葱陪着魏王的儿子前往赵国。后来果然不出庞葱所料,许多人在大王前说庞葱的坏话,魏王最终听信谗言,决定不让庞葱再去见他。
“三人成虎”这个成语便是来自这个故事。它的意思是一个谣言因为说的人多了,听的人就信以为真。
3.庖丁解牛
相传,魏惠王看庖丁宰牛。只见庖丁手握刀子,不费吹灰之力,便将肉一块一块割下来,甚至连每一块骨头都分得清清楚楚,而且骨头上连一点儿肉都不带。魏惠王对庖丁十分赞赏,问道:“你宰牛的本领怎么会这样高?”庖丁说:“其实这很简单,因为我将牛的肉和骨头的长法熟记于心。刚开始,我的眼里是一条整整的牛;三年后,我所看到的就不只是一条整牛了,而是一块一块的肉和骨头。于是我顺着肉和骨头的长法割肉当然不费什么力气了。”
魏惠王认为庖丁说得太神了,说:“这也得把刀子磨得快点儿才成呀!”庖丁不由得笑了出来,说:“大王,您以为我这刀子是新磨的吗?是的,一般宰牛的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刀子,因为他们老是用刀子去砍骨头。宰牛的能手一年只要换一把刀子,因为他们只用刀子来割肉。可是,我这把刀子已经用了十九年,还像新开口的一样锋利。本来嘛,刀子的口非常薄,而肉和骨头之间又有很宽的缝道,把这样薄的刀口插进这些缝道里去,还非常宽余。我只要看准了缝道,不慌不忙地把刀子轻轻地插进去,肉就一块一块落下来了。”
魏惠王听了,点头说:“你说得真有道理!”
“庖丁解牛”这个成语便是从以上这个故事中得来的。其中“庖丁”原本是“厨师”的意思,这里借用作为人名。“解”是把肉和骨头分开来。如果一个人办事有条不紊,颇有经验,那么便可以用“庖丁解牛”来形容他。
(本章完)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