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吹响自立的号角 264

2015-05-16 作者: 吃素的熊
第349章 吹响自立的号角 264

如果不是刘佳的多次劝说,张辉的饮食习惯早就完全变了。

在张辉的认知里,他这样的进食速度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他在“学堂”的那段日子里,曾经到军营住过一段日子。当他见识多了职业军人的进食速度,他自然不觉得自己这进食速度有什么问题。

他那时候所见识到的职业军人,连吃面条都能做到不嚼便大口吞咽,别说这么小小一碗粥啦。当三兄弟聚会的时候,张辉曾把这经历当趣事说给自己的兄弟听。

刘佳当时表示说:

“军人是在用生命来保卫国家,随时都准备着牺牲自己。说得不好听点,这种人犯得着讲究什么饮食健康吗?你是当官差而已,就这么急着去死?”

小关当时当然也在场,也用他那位当过兵的老爸来做为例子:

“是啊是啊,我爸也说过这类话。不过他还说自从退役以后,岁数越大就越觉得肠胃功能没年轻时好,所以才刻意让自己养成新习惯,每一口饭都比以前要多嚼上几口。”

张辉当时觉得“这些话听起来倒也有道理”,于是便听了进去。

兄弟们劝他自然是为他好,不然花这功夫说服他干什么?

张辉连吃油条带喝白粥,总共也没花掉两分钟功夫。等他填满了自己的肚皮,接下来当然是得去找师父,看师父到底找他有什么事情。

张辉走到“张头”的办公室门外,见门边的百页窗没拉,便偷偷往里面瞄了两眼。里面的“张头”警觉性非常高,马上便查觉到有人在自己办公室外。

“张头”还记得自己在办公室里,所以没急着找武器,只是抬头一看。他见是自己的小徒弟,便往张辉招了招手,示意张辉进办公室来。

徒弟一进师父的办公室,便主动问了一句:

“我说师父,衙门里还有什么事要我做吗?如果没有,我就先睡觉去了啊。”

他昨天晚上的夜班是加班,今天早上还得上满一个白班,才算是完成了今天的正常工作。但衙门的工作制度还算合乎情理,象他这种“头天晚上才加过夜班”的人,第二天白班时如果没特别需要忙的事情,可以在衙门找地方睡上几个小时。

因为这规章制度在制定的时候,已预先考虑到了这一点。只要人没离开衙门,万一需要人手时,马上便可以把睡觉的人叫起来工作。要是让这人回家去补觉,万一有什么突发情况,到时候怎么来得及?

至于说这觉在哪里睡?

有些衙门设备齐全,针对这种情况,早就特意安排了休息室。虽说那类休息室里也很简陋,但基本的单人床外加常用家电,还算是齐全啦。

而某些条件不算好的衙门嘛,倒也可以随便在相对较清静,或因人员外出而空置的办公室里,支张折叠床来应付一阵子。

如果是那些“条件再差一点”的衙门么,让需要补觉的官差到没关押“犯罪嫌疑人”的拘押室里去睡觉,象这类情况也不是没发生过啦。

而象张辉所工作的这处衙门,则算是条件最好的那种衙门,只不过具体细节布局却有一点区别。这衙门里的休息室是十人间,要睡也只能睡双层架子床,却没有单人床好睡。

海州这里的生活条件一直比较好,即便是衙门的休息室,也是夏有空调冬有棉被。即便要节约,也不会在这些小节上节约什么啦。

“张头”看自己小徒弟的两眼充满血丝,知道这小子上夜班时肯定没偷懒。因为就在他们这个衙门里,就曾经发生过“某官差在加类似的夜班时,见衙门里只有一个人,便偷偷躲进休息室里睡大觉”。

那天幸好没发生什么大事情,只是半夜有人打电话求助,说嫌楼下的宵夜大排档太吵,要求衙门派人去解决。负责管理求助热线的官差接了电话以后,便将任务发到了相应的辖区,即“张头”及张辉所在衙门分管的那片辖区。

这里所谓的“那天”,其实是老皇历的事啦。别说张辉当时没分到这衙门来,连“张头”他当时还没被提升为捕头呢。

那次发任务的电话打到衙门来,却没人去接电话。负责分派任务的人便依照工作制度,将电话直接打到当时该衙门的捕头那里。

接下来,自然有人因为偷懒而被批评。虽说衙门没用什么严厉的手段,来处理这偷懒行为,可事后在这衙门里,却没多少人愿意与那懒虫搭档。

不为别的,这懒虫今天上夜班能偷懒睡觉。下一回与别人搭档时,这懒虫会不会因为偷懒,而捅出什么大漏子来?

当时有的人甚至这么想:

“这种无能鬼连偷懒都如此愚蠢,居然不懂得在电话旁边睡觉。跟这种‘无能’的家伙搭档?可免则免吧。”

“偷懒”和“无能”两个特征,可千万不能留在自己的工作伙伴眼里。这种印象一但建立起来,麻烦可就大咯。

“张头”见自己这徒弟加夜班没偷懒,倒没有特意去夸奖。他是个严格的人,觉得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该有足够的责任心。

与“张头”这种人相处,其实简单得很。凡是觉得自己无法办到的事情,只要当面与这种人说清楚,这种人自然会主动为你分担。只要千万别胡扯骗他就好。

与“张头”这种人合作的关键是“说到做到”,千万别在这种人面前逞能。

见自己的徒弟提出要休息,“张头”挥手示意对方坐下,嘴里说了一句:

“你去睡觉以前啊,先告诉你个好消息。”

“好消息?什么好消息啊师父?你买彩票中了奖,准备请衙门里的弟兄们吃饭还是喝茶吗?”

“张头”平常没什么业余爱好,就是偶尔会买张官府发行的福利彩票。按照他的说法,不中就当自己把钱捐去做慈善了,要中了就请弟兄们吃饭喝茶。

至于其他什么娱乐活动么,“张头”顶多是偶尔与老战友喝顿酒,偶尔求得一醉而已。他可是个正经的执法者,虽然性格认真,但也懂得劳逸结合的道理。但他从来不鼓励任何人去参与那些对身心不健康的行当。

听了徒弟的话以后,“张头”某侧嘴角抽搐了一下:

“是你小子的好消息,可不是我的,这回要请客喝茶也是你请。”

这可不是什么“鬼脸”,他其实是在微笑。表情虽然有点古怪,可笑意却是发自真心。

大多长期在海州生活的新海州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本地土著的影响,渐渐会接受一部分海州土著的生活习惯。比方说海州土著那一天三顿茶点的生活习惯,就为大多新海州人所接受。

虽然“张头”一向不太积极参与这些事情,不过在海州住得久了,他也慢慢地接受了这种名为“喝茶”,实际上是为了吃点心的生活习惯。

“张头”对海州茶文化唯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那些茶点大多分明是上好的下酒菜,却被海州土著拿来当做茶点。

他却不知道,以前在海州土著的生活习惯里,照样有人用茶点来下酒。只是现代的海州土著更加重视身体健康,所以会这般做的人极少而已。

“我的好消息?我现在能有什么好消息啊?”张辉挠了挠头:

“我最近净遇上些不好的事,要有我的好消息那倒是好啊。”

“这话现在只能告诉你一个,你听了自己就偷着去乐,千万别急着四处宣扬啊。”

“得哩师父,保证办到。”

张辉话音刚落,便双脚一跺,站了个“立正”的姿势。现在做这种动作,便表示他同时以徒弟及下属的双重身份,向对方做出了自己的保证。

“我有个老同事,现在在市里专管你们这类临时工的人事安排。他今天早上给我来了个电话,说你小子最近立了功,而且试用期间的表现也不错。现在市里头准备给你提前转正,只要你最近不捅什么篓子,很快就能换身制服啦。”

“张头”所谓的“换制服”,自然是指张辉现在穿的那身协检员制服。协检员是临时工,既是每个从“学堂”出来的实习生。在转为正式巡检前的必经之路,也是官府为解决人手不足问题,从社会补充衙门人力资源的工作岗位之一。

张辉一听师父的话便乐了:

“转正?那我很快就能当上巡检啦?”

“没错,你小子只要别做错什么事,很快就能当上正式官差啦,再不是临时工喽。”师父话说到这里,也许是觉得不太放心的缘故,又嘱咐起自己的小徒弟:

“不过你记住喽,在正式公文下来以前,你可千万别四处吹嘘。千万别给别人留下得意忘形的坏印象!”

张辉正乐着,忽然发现刚才师父的话里有不解之谜:

“师父啊,我最近表现得是很不错,这一点我自然清楚啦。可立功是怎么回事?是我上回扶老婆婆过马路那次,还是徒步三千米追劫匪那回啊?应该是后者吧?”

“我那老同事没具体说,不过总不可能是前者吧。扶老人家过马路这种事,只能说你的表现不错,追劫匪跑几千米倒也勉强能算是有功。真要说你最近有什么数得上的功劳,应该是你第一个搜集到了有力证据。别的弟兄用你发现的证据,才能把那个迟大志逮起来。”

“迟大志?谁啊?”

张辉总觉得这名字不陌生,但却总想不起对应名字的那个人。

“他你都不认识?就是那个常拍笑话电影的家伙啊,他不是很有名气吗?”

由于自己老家那边方言的习惯,“张头”可不愿意轻易把某人称为“爷”。

“笑话电影?志?该就是那个狗叉的志爷吧?海州电视台的..”张辉想了想,记起之前看过的一条新闻公告:

“海州电视台的前任台长?”

“就是他呗。”

张勇义“张头”点了点头,时常板着的脸上难得出现了一丝笑意。

要说真心话,对于那个喜欢自称“志爷”的人,“张头”早就觉得看不顺眼啦。他总觉得这人表里不一问题,怎么看也不象是个好人。

不过“张头”他身为资深执法者,这种主观意识里产生的印象,他倒不会直接就当成真了。他是个重视证据的执法者,在他看来,无论先入为主的印象如何,在找到有力证据以前,任何执法者都不应该胡乱将某人当成犯罪者。

但当自己的反感猜测成为现实以后,“张头”自然难免会觉得得意,这也是人之常情啦。

自从得知自己兄弟小关出了车祸以后,张辉的情绪就一直不好。只不过他当时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不象刘佳那般“过度压抑”。张辉在这方面可比“老大”刘佳要见多识广,遇到这种事情时,他倒是更能保持住“头脑清醒”的状态。

由于自己的兄弟是被害人,张辉很快便主动向师父“张头”寻求帮助。即便明知该意外不归自己所属的辖区管,可张辉还是想为抓拿真凶贡献自己的那份力。

在师父的帮助下,张辉总算得以如愿以偿。他的努力也的确得到了回报。

之前在衙门内部的信息网络上,小关所遭遇的车祸,原本只被定性为“交通肇事后逃逸”,算是一起恶性交通事故而已。可在张辉的一番努力之下,很快便找出了其中的可疑之处。

如果不是张辉当时那“执着”,纵然过后,肯定也还会有人发现其中的线索。如果是那样,志爷起码还能在外头多逍遥几天。象志爷这种“一天疯似一天”的狂人,在外头多逍遥几天,谁知道他又会闯出什么大祸来?

现在可以这么说,官府之所以能如此快令志爷“落网”,其中最大的功劳应该归于张辉。如果不是张辉通过仔细观察,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了肇事车的车牌号,又沿着车牌号查到具体的车主,当时由潘思冬所驾驶着的“战神”,又怎么能这么快联系到志爷的头上去?

在海州,志爷可是社会知名人士。志爷在海州可是知名的慈善家,同时也是全王土国闻名的喜剧艺术家。志爷被搜捕后,海州市的知府大老爷可是暗自庆幸了好久:

“这种事情要不是由官府中人发现,而是被新闻媒体首先给捅出来,那可真是乖乖不得了。”

现在王土国的新闻媒体为了经济利益,连无中生有之类的事也当做了“家常便饭”,顶多是猜错便道歉而已,何况是这种重大恶性案件?

在海州那位知府大老爷看来,要是让新闻媒体得知,说这件由本地社会名流策划的重大恶性案件,一开始被官府定性成一场交通意外,差点就被当成了普通的治安问题来处理,那还得了?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无心之失”就能交待过去的啊。

即便当时真是出于“无心之失”,可到了新闻里肯定就不是那回事啦。

以上是海州知府的想法,仅是这位官老爷的一家之言罢了。

现在的王土国,可是个人人都能自由发表言论的国家。新闻媒体的报道即便有出了错,事后即便有受害者出面追究其责任,通常结果也是由报道的撰写者出面道歉。要是真让新闻媒体率先发现案情的真相,那官府首先就犯了“失职”的大错。到时候官府还怎么好追究新闻媒体的责任?

基于以上的一系列因素,张辉觉得自己只是为自己的兄弟报了仇,觉得自己只是出了小小一份力。但在海州的某些官老爷眼里,张辉可真是立了大功。

虽说当时那辆车并不是志爷亲自驾驶,实际在场造成这次车祸的人并不是志爷。但即便当时出手害人的凶手还没落网,可志爷做为主谋一事,却是由官府中人首先发现,并由官府在媒体“查觉”以前,便先行出面逮捕志爷。然后官府才在“信息可控制”的前提条件下,发布了相关的新闻。

在这一系列变故里,张辉在其中的功劳可一点也不小。说得夸张一点,海州那位知府大老爷头顶上那个乌纱帽,也是多亏了张辉,才保了下来。一但有了“处事不当”的例子,这位知府大老爷难免会挂上“糊涂”的头衔,接下来的仕途不受影响才怪。

象这类有人在幕后策划,有人在幕前出力完成计划的案件,其性质可比寻常的激情犯罪要严重得多,也恶劣得多!

如果是寻常的激情犯罪,凶手往往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情绪失控,即所谓的“头脑发热”而忽然动手。整个行凶过程里,凶手的头脑都处于“激动”状态,在过程中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当时的所做所为。

象这类激情犯罪,如果受害者的运气不是特别差,或是凶手与受害者之间没有严重过节,受害者基本都能保住性命。所谓说“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没死,接下来多少还会有一些可走的人生路。

如果是这样的案件,即便是误判了情况,在社会上造成的影响往往也会小得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