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吹响自立的号角 263

2015-05-16 作者: 吃素的熊
第348章 吹响自立的号角 263

在寻常的海州夏季,早上只要天上的云量不多,空气质量也不要太差,那基本在早上五点半到六点钟左右,就能看到刚来上班的太阳公公。

而今天这一大清早嘛,情况稍微特殊了那么一点点。昨天下了大半天的雨,晚上雨虽然停了,可云团的分量却还挺足。

晚上当然看不太清天空的云量,可到了现在这会儿,由于太阳公公开始工作的缘故,天空的可见度自然比晚上好了许多。

这会儿的云量虽然还很多,但云缝中已能透出阳光。任谁看了这场景,都会觉得今天是个大晴天。

在海州市区内某处衙门里,穿着一身协检员制服的张辉,终于站起来伸了个懒腰。

昨天本来不是张辉负责值晚班,不过昨天衙门的工作量比较大,连不轮值的他也被临时叫了回来加班。要是在平常,象这种需要加班的事情张辉根本用不着别人说,他自己便会主动请缨。可他最近两天的情绪又不怎么高,要不是师父的要求,他原本倒没打算回来加班。

好在这加班的工作量也不怎么大,只是留在衙门里头呆上一晚而已。别的同僚们昨晚不是出去巡逻,就是被派到某处现场配合工作,所以连张辉这原本不上夜班的人,也只好被找回来值班啦。

张辉伸了个好大的懒腰,同时“呵--”地打了老长一个呵欠。深呼吸配合这拉伸动作,令他的脊椎骨发出了一阵“咯啪咯啪”地响动。

他昨晚加的这个班还算轻松,除了不许睡觉以外,他连一步也没离开过衙门。虽说也接到了不少求助电话,但大多是些普通的小事,只要交给外出巡逻的伙计们处理就好。

之所以非把张辉拉回衙门坐了一晚,完全是因为工作方面的规定。衙门夜里虽然不办理对外的公务,但却肯定会有人负责值班,以应付某些临时突发情况。

张辉做了几下拉伸动作,舒展着自己那因为一晚没怎么活动,而正觉得酥软的筋骨肌肉,然后又“呵--”地打了个大呵欠。

这值班虽然不辛苦,但却不能睡觉,人也不能离开衙门。且在工作时间以内,又不允许用“看电视”之类的方式消磨时间,倒真让张辉觉得有些苦闷。

官差们在工作时,唯一允许用来消磨时间的方式,就是自学专业知识,以便更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张辉他昨晚就看了一整晚的侦探小说,勉强与他的专业知识算是搭边。

“破书,好在是人家送的,要是自己花钱买的可就亏了。”

年轻的协检员这会儿如此嘀咕着。

他看的这本“不要钱的侦探小说”,作者是某个来自王土国东方外海火山地震群岛的矮人作家。出于某种宣传需要,出版社正向社会大众免费发放该作者的小说。

如果仅仅粗略看上两段,这小说的主要内容倒还算得上“精彩”。但看多了却会有些“千篇一律”的感觉。

这书里有两个男主角,是讲述两个象“扫帚星”一般的男性年轻人,无论他俩去到哪里,都会引发人命案件的故事。

由于情节貌似“千篇一律”,张辉原本以为故事结果会峰回路转,以为两个主角,或其中某个主角才是引发系列人命案的幕后黑手。正因为这种想法,他才勉强坚持着仔细阅读完了整本书。

可每段破案情节的结尾,作者都硬是造了个“所谓的”真凶出来。硬是用两个主角的一系列互动推理,来将异常奇葩的案件情节给合理化。

“宣传凶手再狡猾最终也难逃法网,这中心思想倒是很好啦。可要利用一系列巧合才能实现的作案手段,也太脱离现实了吧。归根到底,外行人始终是外行人啦。”

以上,是张辉对自己看了一晚系列小说以后,所做出的评价。

一个人在衙门里看了一整晚的书,而不是睡觉,到了这一大清早,难免会觉得腹中空空,肚子早就饿得“打鼓”了。

张辉一个人在衙门里呆一整晚,难道他就不会觉得害怕?怕忽然冒个什么“鬼”之类的东西出来?从事他这类工作的人,早在“学堂”里学习的时候,就见识过许多可怕且奇葩的罪案现场,早就对那些胡扯的迷信骗人话哧之于鼻啦。

在“学堂”接触了大量真实案例,也是令张辉觉得那推理小说不好看的原因之一。在他这类人眼里看来,一切不够合理的因素,都是人为制造的骗局。那个作者自己笔力不足,无法将案件细节设计得足够真实,那从一开始,这作者就不该标榜自己的作品足够真实嘛。

工作规章制度不许官差擅离职守,但象张辉现在这样,只是站在办公室外舒展一下筋骨,倒也没什么问题。毕竟他现在还没离开衙门的范围,即便有突发情况,也依然能尽自己的职责。

但他如果想买早餐吃,那可就不行啦。离这衙门最近有卖早餐的地方,也不会在衙门“占据”的范围之内。

王土国毕竟是个推崇“人人平等”的国度,某些行业的规章制度虽然不近人情,但还不至于完全无视人的正常需求。象进食这种正常生理需要,衙门的工作制度其实也有着足够人性化的应对方案。

在早上五点到七点,这段人称“黎明前的黑暗”时段,其治安状况却是相对最稳定的时段。虽然有那么一些犯罪分子,总喜欢挑这时段来进行犯罪行为,可这是因为这类人的生物钟出了问题,算是突发事件。

发生突发事件,官差的职责自然是积极应对。但在没遇上突发事件以前,官差们也只能防范于未然,神经总不可能长期保持紧绷状态。

只要没发生什么突发事件,在辖区内巡逻的巡检们,按照其工作规章,可以在某些事先约定好的地点暂时歇歇脚。由于这些地点通常都定在全天营业的便利店,或某些通宵营业的小吃店,官差们在休息的同时,也可以多少吃点东西来补充体力。

这种规章制度,也算是朝廷给予官差的某种福利啦。而象张辉这种必须在衙门值夜班,没能外出巡逻的人,就只好留在衙门里挨饿咯。

不过只要这人与同事的关系足够好,比方象张辉这样,巡逻回来的同事总会给这人带些早餐回来。官差们总把自己视作某大集体里的一份子,巡检作为官差中的一种,由于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对这团队精神自然更为重视。

张辉出来做了一阵热身运动,让疲劳的肢体重新得以充血,然后才回去装了一大杯开水,好骗骗自己那辘辘的饥肠,然后又坐到自己的座位上。

反正现在又没别的事可做,他干脆登陆到衙门内部的信息网络上,想看看有什么正经的专业知识可学。

早知道那本破书这么不真实,才不该把一晚上都浪费在这种东西上,这是年轻协检员张辉现在的真心话。

当一个人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某处,比方说认真学习某些知识的时候,身边只要不发生关系个人生死存亡的大事,那集中的注意力,几乎能把其他念头一律给屏蔽掉。张辉这么一上网,时间不知不觉就过了早上七点钟。

饿?他早就忽视掉这一茬啦。

张辉的师父,即那位与他同姓氏的张勇义“张头”,在早上七点钟的时候,准时带着自己一队人马回到了衙门。

“张头”一看自己小徒弟那“沉迷网络”的德行,就知道这小子正在自学。好师父通常也喜欢好学的徒弟,如果徒弟自己不认真去学习,师父即便懂得再多技术,也难让徒弟学懂。

张辉是个典型的好徒弟,不但认真学习,同时也能尊重师长。在“张头”眼里看来,现在这年头,象张辉这种既好学上进,同时又尊师重道的年轻人可不多。

“张头”知道自己这小徒弟的过去,知道这小子以前也是个闯祸精。象张辉这先是“浪子回头”,然后“积极向上”的徒弟,“张头”嘴里虽然不常说,其实心里头一直都很喜欢啦。

这师徒两人除了工作里的人际关系,以及这师徒情分以外,在私人关系之间,多少也算是有联系。张勇义“张头”是老关,即关楚良的老战友。而张辉则是老关的儿子,即小关“关智杰”的好兄弟。

从某些角度来说,这师徒两人倒也算是“亲上加亲”。

现在毕竟不象过去,师徒之间除了“教”与“学”的关系以外,师父并没有因辈份而产生的某些特权。但这么一来,对于某些徒弟,师父往往也不会太认真去教,免得让“外人”把师父自己的绝活给学去了。

可要是在师徒之间存在私人交情,甚至多少带点亲戚关系,那可就完全不一样啦。即便社会风俗令师徒地位平等,可其中要是多了私人交情,长辈该有的权力,自然而然地也就有了嘛。

王法里倒没说长辈对晚辈有什么特权。不过在社会道德标准里,晚辈起码“应该”要懂得孝敬长辈。“应该”一出现,自然就有了。

无论是什么时代,想完全消除特权都很难。但特权起作用的方面越少,人与人之间便能越来越平等。

“张头”不是海州土著,他是因为工作关系,才到海州这里定了居。他有一个儿子,不过好多年前就参了军,这会儿正在王土国首都云州驻守。

自从老伴“因病不在了”以后,“张头”就这么一根光棍住在海州。也正因为这原因,“张头”一年中有好多日子都吃住在衙门里。而自从张辉拜了“张头”为师以后,张辉对自己这位师父可是足够孝敬,跟“张头”的亲儿子也差不了多少。

在衙门的工作里,“张头”虽然受了徒弟许多好处,但却并没怎么特别关照自己这个小徒弟。不过在日常生活里,以及需要传授技术的时候,自己能关照小徒弟的地方,“张头”自然会尽量多关照张辉一些。

衙门里有人曾经这样开玩笑,说张辉干脆认师父当干爹得了。不过师徒两人的确把这句话看成玩笑就是了。

“张头”昨晚带着一队人马,在辖区里巡逻了大半夜。他们在附近的早点铺吃过早餐,正准备回衙门的时候,“张头”特意带回了油条和白粥,好给小徒弟张辉当早餐。老捕头张勇义了解海州土著的口味,在海州土著的习惯里。早餐时罕有会用豆浆来配油条,海州土著一向比较喜欢用白粥来配油条吃。

凭心而论,如果不是考虑小徒弟的口味,“张头”肯定不会点海州的白粥。他可不喜欢海州的白粥,他也不喜欢海州的任何一种粥类食物。

“张头”最喜欢喝的粥类,是他老家的小米粥。

在“张头”的老家那里,大米一般只用来蒸米饭吃。如果煮粥,基本都是用那些煮熟后口感发黏的小米。

在“张头”的老家那里,如果非煮大米粥不可,也一定是用整颗干米来煮粥。等米煮熟了以后,再慢慢等待熟米在粥水中被泡软。可在海州这里,海州土著却喜欢用碎大米来煮粥。

这碎米可不是颗粒不完整的劣质大米粒。海州土著会特意将整粒大米碾碎,再用这种碎米来煮粥。

在“张头”他看来:

“海州人喝的这哪叫什么粥?根本就是一碗米汤!”

只不过既然自己这小徒弟是海州土著,给小徒弟捎的早饭,当然是按照海州土著的口味来定。

当“张头”带着自己那队人马走进衙门的时候,张辉正好在看一份旧资料,是前些日子某个被执行死刑的要犯的资料。他当时看得很专心,所以只隐约注意到同僚们回来了,却没注意自己师父这时候也回来了。

“小子你看啥看得这么入迷呀?”

“张头”一边这么问着,一边把手里提的塑料袋放在徒弟面前。

这种又薄又软且有颜色的塑料袋,其实并不适合装热食。但象“张头”这种见惯生死的人,顶多只会注意饮食均衡问题。餐具是否健康?这种人根本就不会过多关注这方面。

张辉抬头一看:

“哟,师父回来啦,吃过早饭了吗?”

他赶紧站起,接过师父递来的塑料袋。

“吃过啦,不去吃早饭,难道特意去给你买吃的来吗?”

“张头”这么说,倒是他的真心话。他对这小徒弟是挺不错,但他可不会象某些宠爱自家孩子的人那样,宁愿自己没吃也得先给孩子一口吃的。

这貌似不够关怀的生活小节,其实是“张头”一直以来的习惯。见惯生死的人大多都象“张头”这样。别说徒弟与他并没有血缘关系,“张头”他对待自己的亲儿子,也从来不会随便宠着儿子。

这位“张头”是个百分之百的严父,眼前这种程度的关怀,已是他能为晚辈做到的极限了。

在“张头”看来,他的老战友关楚良,即老关,宠儿子可宠得太过头啦。张勇义“张头”他可没想到,他那老战友,即老关当年分明是条铁骨峥峥的硬汉子。可老战友怎么一有了儿子,就成了象个儿子奴一般?

“小关在青云山上遭遇车祸”这件事,“张头”他当然也知道。正因为他知道,才又开始“看不惯自己老战友的所做所为”。在“张头”他看来,老战友那样去宠着儿子,其实就是害了儿子。

见自己这小徒弟迫不及待地吃起了早饭,“张头”随口吩咐了一句:

“吃好了就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说完这句话,“张头”便转身走开了。他的办公室离这里倒也不远,直线距离还不到十五米呢。

张辉一听说“接下来还有事”,吞咽早餐的速度比刚才顿时快了许多。象他这种在“学堂”经历过几年集体生活的协检员,许多生活上的习惯,与“平民百姓”早就有了区别。

光从“吃”这方面来说,张辉的食量虽然不如“老大”刘佳那么大,但他现在吃饭的速度,却比“老大”快了将近一倍。

以张辉现在正喝的海州风味粥水为例。无论是海州,还是在王土国任何地区,一般人喝粥的时候,即便在喝稀得象水的粥,也会出于习惯嚼几下才咽。可张辉他么,他几乎就象喝水一般,“咕嘟咕嘟”几口便了结掉整碗白粥。

从他开始喝,到解决这碗白粥,总共也没花几秒钟的功夫。

现在的张辉,只有食用那些“食材比水多”的混合粥,或是稠得象饭一般的白粥才会去咀嚼。这类稀粥么,他已经习惯直接当成水吞啦。

这非常不好的饮食习惯,张辉却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刘佳为此曾多次劝说自己这兄弟,说粥里的配料如果不嚼碎,直接咽下去对肠胃不好。在“老大”的多次劝说下,张辉才懂得针对粥水类型调整进食方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