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媒体时代影院艺术的流变

2018-04-15 作者: 虞吉
二多媒体时代影院艺术的流变

作为一种产业,电影最终是要和观众见面的。Www.Pinwenba.Com 吧数字技术在改变电影载体的同时,也会对电影的传播方式,尤其是对影像艺术的接受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电影以胶片为动像载体,一般的受众无法配置相应的设备,必须到电影院和其他人一起观看电影,因此电影又被称为影院艺术。正如希腊哲人柏拉图曾为我们讲过的那则关于“洞穴”的寓言一样,观众是在黑暗中欣赏电影的。当今,这样的境况仍然存在。不过,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更为便捷的观看方式,在影院之外看电影已经成为一种现象。的确,除了电影院之外,电影仍然有很多传播渠道。在各种媒体大融合的今天,电影的传播渠道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纵观业界和传媒市场,目前电影和电视、网络、手机的融合趋势最为强烈,而电影正在这些不同的载体和接收终端的相互作用下发生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一) 电影与电视的融合

电影与电视由敌对走向融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电视作为视像艺术的现代载体有诸多优越性,在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电影和电视的融合无疑是媒体融合的大势所趋。

电视诞生初期,电影和电视各守边界,各自在自己的领域谋求发展,电影专供电影院放映,而电视剧则只在电视台播出。特别是在电视刚开始普及的时候,正逢好莱坞走向衰落,于是爆发了一场历时十年的电影与电视之间的“战争”。20世纪50年代,当一些电视台播放故事片,把一部分观众从电影院吸引到家里去的时候,好莱坞八大公司的老板莫名其妙地认为这是对电影的冒犯。米高梅的一个董事长大动肝火,宣称好莱坞天生要和电视对抗到底。于是,好莱坞拒绝向电视台出售一切故事影片,即使是在仓库里要坏掉的影片也不出售。这场“战争”后来被人们称为是愚蠢的、错误的战争。当然,这种错误是有一定原因的。商业电视大多是从广播业派生出来,当时电影界并没有注意到电视是他们潜在的市场。然而,十年以后,电影巨头们才发现自己的错误,他们完全可以把影片卖给电视台来提高或者弥补票房收入。至此,电影和电视握手言和。

时至今日,电影和电视的合作已日益密切,尤其在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多媒体时代,电影和电视的趋同性日渐强烈。随着影视合流趋势的发展,电视台有了专门播放电影的电影频道,而这个传播电影平台的存在进一步促成了影视之合流,诞生了电视电影这一新事物。

作为电影和电视合流的产物,电视电影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目前,国内对它的界定和理解比较模糊。邵牧君认为:“电视电影仍是电影,是电影的一个品种,只是由于放映方式不同而得名,就像贺岁片因特定档期而得名一样。”邵牧君:《谈谈电视电影》,电视电影是由电视台作为电视节目投资拍摄的,在技术上和艺术上符合电视播放要求的电影,自身并不具有有别于影院电影的美学特征。广播学院苗棣教授认为:“电视电影是一种兼有影视特点的新兴艺术样式,他指出在发源地美国,电视电影是一种由电视业提出或批准创意,主要由电视业出资,专门为电视制作,并且在电视上首映的电影节目。”也有人指出,电视电影是专门为电视制作的“小屏幕”电影,是一种综合性的电影,具有新世纪的特点。

从上面可以看出,电视电影从其本质上看仍然是电影,不过作为一档电视节目,在播放形式上有别于电影。电视电影同时融合了两种传播媒介的特点和优势,是电视与电影高度结合的产物。事实上,电视电影到底是电影还是电视并不重要,关键是它促进了影视的合流,促进了影视事业的发展。总的来看,电影和电视的合流或者说电视电影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电视、电影制作技术的趋同性。传统的电影以胶片为载体,而电视以磁带为载体。在清晰度上,电影要高于电视。然而,当电影和电视都以数字设备作为载体的时候,两者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甚至消失。电视的清晰度增强,特别是超清数字电视的出现,在视觉清晰度方面电影和电视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异。这样,在媒介渠道上,电影和电视出现了一致性。从载体层面上考虑,电影和电视实现了共通或者说是融合。

其次,电视电影兼具影、视两者的优点。电视电影是按照电影的制作要求和方式拍摄,在电视上播出的低成本电影。因此具备电影简洁、集中和艺术性高等特点。同时,电视电影又符合电视的叙事规律,适应电视的收视习惯,具有接收方便、廉价的特征。对电视电影而言,虽然不必强调大场面的气氛,但是要在叙事的策略上动脑筋,电视电影若吸收影院电影中精致的声画语言的叙事技巧,会进一步激发观众的视听审美潜力,扩展影视审美经验。这一点随着电影进一步融入电视和电视接收终端设备的优化,相信不久一定会出现更加优质的电视电影。

再次,电视电影是发展的需要和观众的选择。传媒技术的发达,媒介之间的交叉地带逐步扩大,媒介间的融合共通,已经成为发展趋势。电影和电视作为动像载体而合流也是媒介合作的趋势。但是,作为影院艺术的电影和作为家庭艺术和娱乐方式的电视,又决定了两者是不同的,也决定了电影和电视的观看经验是有区别的。长期以来,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其审美经验是超日常的,对生活提炼的程度要高于电视。我们在一个封闭的黑暗空间中面对唯一存在的银幕,无论是银幕上那些恢宏的场面或者是那些细节特写,包括精致的画面和悦耳的声音,都和我们日常生活是有区别的。因此,观众在观看电影时,需要以一种超越生活的经验去体验和感受,也就是说,看电影是需要思考的,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电影的内容又是极其丰富的,一般的观众很难完全体验。而电视本身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看电视的环境也是轻松的。多数电视剧以日常生活和空间为背景,并且是针对不同群体的专门节目。于是,电视的观众伴随着电视剧中的人物一起在漫长的时间中度过。长此以往,观众习惯和熟悉了电视的叙事和传播方式,更愿意选择电视作为业余生活的主要体验。但是,电视剧往往过于冗长,对生活的提炼和概括程度不够。电视电影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为了观众在电视和电影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状态。它摄制费用较低,同时具备电影和电视的特征,因此获得了很多观众的欢迎,同时也为一些艺术家提供了发挥的空间,促进了影视事业的发展。

国外的电视电影起步较早,像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英国片《我美丽的洗衣店》、岩井俊二的《捆绑》、《烟火:从下面看还是从侧面看》等,都是不错的电视电影作品。近年来,我国也拍摄了一些电视电影,像《阿桃》、《王勃之死》、《都市没有地平线》、《假如有明天》、《乡医》等都是这类作品。

《都市没有地平线》是一部被称作让人赏心悦目的电视电影。片中讲述的几段青春故事,既表达了年轻人的纯真、理想和激情,也涉及了青春岁月里经常需要面对的困惑、迷惘。歌手林依轮在本片中首次触电,扮演男主人公——广告公司总监程一度。请林依轮出演此片,用导演乔梁的话说,是因为他的时尚气质与创意总监的角色身份相当契合。除了男主角林依轮,主要演员还有“小巩俐”之称的电影学院研究生周显欣。

《假如有明天》是一部预防艾滋病的宣传片。影片以一种非常客观的态度,描写艾滋病患者曾经的沉沦,他们对家人的愧疚,他们对病魔的恐惧,以及他们渴望得到别人谅解和尊重的心情……明星们的出演,是该片的最大看点。著名影星赵劲扮演艾滋病患者孙宇,著名影星、预防艾滋病宣传员濮存昕扮演徐大夫,人气颇旺的新星印晓天扮演年轻的艾滋病患者阿光。

《乡医》用自然流畅的笔触,刻画了乡村医生陈善林既滑头又朴实,既斤斤计较又慷慨大方这样一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该片是著名导演杨亚洲拍摄的第八部电视电影。杨亚洲称,自己之所以青睐电视电影,完全是因为电视电影兼有影、视两者的优点,拍摄周期短,适合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该片沿袭了导演杨亚洲一贯的创作风格——用温和的目光注视着生活中的芸芸众生,不俯视、不怜悯,而是用自然真切的方式娓娓道出小人物的故事。

(二) 影视与网络的融合

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互联网真正发展壮大并进入寻常百姓家不过短短15年时间。但是,它以惊人的发展速度,把人类带入了多媒体时代,并给人类社会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及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在网络盛行之初,有人预测,在将来,网络媒体将取代传统媒体,将报纸、广播、电视吞并。预言终归是预言。网络的兼容性,在十余年的发展中得到很好的证明。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传统媒体给网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人们不仅可以在互联网上观看新闻,获取文字和图片信息,还可以在网上观看电影和电视直播节目。由此可见,网络作为一种媒体,已经起到承载和传播影视的功用。事实证明,网络不仅能传播和承载影视作品,在计算机网络上甚至还能创作新的影视作品,即网络电影。电影又衍生出新的品种。

1. 网络电影的含义及特点

这里所说的网络电影,是特指在计算机网络上制作或为在网上播放而制作的电影短片,而不是以网络故事为题材拍摄的影片。网络电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凡是在网络上传播的电影都可以称作是网络电影;狭义的网络电影,则专指在网络上诞生的或者专门为网络传播而制作的电影。在此,有必要作一点说明。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是当今最优秀的传播媒介之一。从传播领域考虑,它是信息源、传播渠道和接收终端三位一体的优质传播介质。网络普及后,凡是使用网络的人都有可能使用网络上的信息,而网络的大容量特征则进一步使自己具备承载和传播电影的功能。于是,网络用户,包括电影公司,纷纷将手中的影视作品放置在网络上,各大网站也都有专门的影视平台。相对报纸上网而言,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电影的网络化”。在电影的网络化过程中,一些网络用户开始利用网络资源,有意制作和传播一些短小的影视作品专门在网络上传播,像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鸟笼山剿匪记》等。它们的制作和传播不同于传统的电影,自身特点鲜明。因此,在这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对网络电影,大家并不陌生,特别是对上网的电影,好像只是换了一个观看环境,由电影院转移到电脑前而已。但是,狭义的网络电影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许多人知道网络电影还是从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开始的。这个小片子画质并不优良,制作费用也不高,但是它以搞笑的手法、新颖的思维,将正在放映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以及社会上的一些敏感事情结合起来,颇有新意。该剧点击率很高,深受观众喜爱。当时就有学者撰文对这一现象进行评论,并称其为“网影”。

网络电影从一开始就受到网民的青睐,现在越来越多的观众选择在网络上下载和观看电影,以致各大网站都开设了“影视”专栏,从而使电影在网络上占据了一席之地。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观众喜欢上了网络电影的呢?这其实是由电影和网络的共同特点决定的。在这里,我们分析一下电影结合网络后的几个特点。

(1) 观看的自主选择性

网络具有海量性的特点,可以存放大量的影视作品和资料,想看的电影在网上基本都能找到。面对大量的信息,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地选择自己想看的电影,不像在电影院看电影,人家放什么你看什么。在网络上,你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不受任何限制;当你看到一半不能继续的时候,你可以毫不犹豫地将其关掉,下次接着再看;同时还可以进行有选择的重点观看,从而完全摆脱在电影院里观看电影的约束。

(2) 观众的主动参与性

作为网络和电影融合的产物,网络电影继承了网络的另一重要特征——交互性。这是网络制播电影所具有的重要特点,是传统电影所不具备的。交互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也就是说,不仅专门为网络传播制作的电影具有交互性,上网的电影同样具有交互性。我们知道,传统的电影是按照电影创作者的意图和想法来创作的,体现了电影创作者的喜好。电影创作者将自己拍摄的作品拿出来供观众欣赏,如果观众不喜欢看,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因为电影已经制作完毕,不能再进行修改。但是,这种电影一旦放置在网络上,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因为观众在网络上不仅能看还能说。网络在提供下载和观看空间的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交流互动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发表对电影的意见和建议。这种交流可以是网民之间的,也可能是直接和电影创作者展开讨论。而对狭义网络电影而言,交互性则显得更为广泛。这类影片完全利用了互联网开放、实时、交互的特性,观众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看法,提出创意,参与影片创作的全过程。电影制片人及导演采用这种方式来迎合观众的口味,在影片的拍摄和制作过程中,收集观众的反馈信息,掌握影片播出效果的最新动态。一旦观众不喜欢,就及时调整。这在很大程度上按照观众的意图来制作影片,因此制作出的影片能够满足观众的多方面需求。

2. 网络电影的传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网络电影的发展历程来看,各大网站所传播的网络电影主要是作为上网电影这种形态存在的,只是借以网络通讯手段来传播传统电影,而狭义的网络电影却不多见。我国网络电影的这种传播现状是与中国的国情、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的。因为中国的影视制作技术和影视的数字化进程都落后于日本与欧美国家,电影的数字化制作程度不高,从而导致专为网络传播制作的电影和网络制播式互动电影屈指可数。但近年来,随着中国宽带网络技术的发展、流媒体技术的研发与利用以及电影的数字化制作水平的提高,国内的网络电影已不是空白。《175度色盲》、《天使的翅膀》于2000年闪亮登场,从而开创了国内电影全新的制播方式——网络制播。随后,《校园互动电视短剧》的出现,也表现出网络电影强劲的发展势头。即使如此,我国网络电影的传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第一,网络带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随着网络宽带技术的发展以及流媒体技术的利用,网民可以在网络上直接在线实时观看电影,也可以用下载软件(例如,网际快车、影音传送带、BT下载软件等),将电影下载到电脑硬盘中。但是,由于网络带宽的限制,往往因下载的人数众多而导致网络拥挤与堵塞,以致在线观看时出现画面播放的停顿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影片的观看效果。

第二,网络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互联网管理技术上的漏洞和管理机制的缺陷,网络上充塞着大量色情和不健康的影片。如果不能加以有效的控制,必定会影响网络电影传播的社会效应,给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地污染电影的网络传播环境。

第三,观念有待进一步改进。就像当初电视和VCD的出现一样,电影的网络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传统电影产业的消费群体。不少业内人士把盗版需求量大和电影观众流失严重归罪于互联网。其实,值得庆幸的是,电影在受到电视冲击的同时,不仅没有被其取代,反而获得一定的发展。现在,网络又给电影带来了新的生机,这对全世界电影人以及数以亿计的影迷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电影之所以未被电视取代,是因为电影能不断汲取最新科技的营养,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艺术生命。网络电影正是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它能给电影注入新鲜的血液,保证电影永葆艺术魅力。因此,我们不要畏惧网络电影,而应当积极地欢迎和关注它。

3. 对网络电影发展的几点思考

作为媒介,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的信息平台。它为电影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传播渠道,扩大了电影事业的影响力。然而,网络本身是把双刃剑,利用网络的开放性随意传播和制作有违电影艺术精神和娱乐功能的现象时有发生。网络和网络电影的发展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

(1) 加大网络电影的制作力度

目前,专为网络传播制作的电影和网络制播电影还很少,现存的一些电影的质量和艺术性也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大网络电影的制作力度,培养一批年轻的业务熟练的网络电影制作队伍,真正从数量和质量上提高网络电影的传播效应。

(2) 重视网络制播电影的制作

从某种定义上说,网络制播电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电影,是网络电影追求的最终目标。因为只有这类电影才能真正体现网络电影的互动性,才能真正将

网络电影和传统电影明确区分开来,才能真正体现网络电影的优越性。可以说,网络制播电影的发展状况代表了一个国家网络电影的总体发展态势。我国要想赶上世界网络电影的发展步伐,就要大力发展网络制播电影,从技术、人员和资金上全面支持网络互动式电影的健康发展。

(3) 规范网络电影的管理制度

只有严格规范网络的传播制度,禁止色情、反动等不健康内容的传播,建立宽松、舒适、健康的传播环境,规范网络电影的管理制度,网络电影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才不会给非法之徒以可乘之机。

(4) 完善网络电影的收费机制

目前,国内各大网站上传播的电影真正免费的很少,而且收费很不合理,大大限制了网民观看电影的便利性,影响了网络电影的传播和普及。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收费机制,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同时,增加免费电影的数量和种类,尽最大努力满足网民的各种需求。

在人类步入多媒体时代的当今,媒体间的融合趋势将会愈演愈烈。在电影和网络融合的同时,电视业也不甘寂寞,开始在网络上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包括中央台在内的各电视台纷纷在网络上建立自己的网站。网络电视应运而生,PPstream、Pplive等播放软件在2P技术的支持下传播越来越清晰、流畅的电视节目。事实证明,网络和其他媒体是可以共同存在,相互促进发展的,甚至会给某些传统媒体带来新的机遇。网络电影、电视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影视与网络的融合正在推动一场新的影视传播文化的革命,也给影视事业带来了再次起飞的良机。

(三) 电影与手机的融合

近年来,手机事业迅速发展。短短几年发展时间,手机已经不再是几年前的奢侈品,作为一种工具,基本人手一部。伴随手机功能的完善,拍照、上网、游戏、阅读电子杂志、播放视频短片等,这些原本电脑才能完成的任务对于时下的智能手机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而手机拍摄和播放功能的发展,使得手机和电影这两条本不相干的平行线也产生了交会。在电影诞生百余年后的今天,“手机电影”犹如披着婚纱的新娘,款款出现在大家面前。2005年6月,被称为我国手机电影发轫之作的《聚焦这一刻》完成拍摄;2006年10月,西安迎来中国首届手机电影年度盛典;就连一年一度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也面向全国高校征集手机短片。手机电影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充满现代气息的手机电影似乎正迅速颠覆着传统电影。在已问世的手机电影作品中,有充溢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人文片,也有幽默搞怪的喜剧片,不管是业界人士还是娱乐大众,都热热闹闹地参与到这个新生事物的发展中来。那么,什么是手机电影?它在生活中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

1. 手机电影的界定

作为一种新的娱乐方式和艺术形式,手机电影是近两年才诞生的新事物。由于来得突然,理论上的探讨和定义尚不完善。不过,根据目前手机电影的创作与播放状况,参考相关定义,大致可以作出这样的概括:手机电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凡是通过手机传播和观看的电影,都可以称作是手机电影;狭义的手机电影是指:只有用手机拍摄、手机剪辑、手机播放的片子,或者是专门为手机传播而制作的电影。手机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网络的延伸和发展,我们所说的手机电影也包含从网络向手机传播,通过手机观看的电影。这里的电影,绝大部分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或者是网络电影。在此,我们是把手机当作一个传播平台。电影通过手机这个媒体进行了传播,也就是说,手机拓展了电影传播的领域。狭义的手机电影,是一种真正的新生事物。它是建立在手机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手机兼备了拍摄、编辑、传送、播放的功能时,才能产生真正的手机电影。也就是说,狭义的手机电影的制播方式是区别于传统电影的,它有自己的技术和艺术特征。

手机电影的艺术与技术特征首先是影片的长度问题。手机电影的长度一般在3—5分钟,但大多数电影具有连续剧的形式。这是由手机存储和传播方式决定的,相对网络来说,手机存储介质容量较小,也就是一般u盘容量太小,而无线传播方式慢于光纤传播,因此手机电影一般都很短。手机版《青红》总共只有18分钟,由6集3分钟片段组成,远远低于传统的影视作品的长度(电影在90—120分钟上下,电视剧一集则45分钟左右)。但是,手机电影的叙事结构与传统电影没有什么本质差别。手机电影限于先天条件,3—5分钟只是一种尝试。随着无线传输技术和手机技术的发展,不排除可增至15—20分钟乃至更长的手机电影出现。

手机电影的另一特征是观赏的便捷性。作为视频的接收终端,手机体积小,便于携带,可以放在口袋或包内,因此手机电影又有“口袋电影”之称。既然是随身携带,那么使用起来就非常方便。只要是有信号,只要是你愿意,就可以收看。但是,手机电影得不到影院放映的视听效果,并且受众的接收心理也大不相同。

2. 手机电影现状及发展趋势

手机电影最早产生于美国与欧洲,尽管只有两年的历史,但发展速度之快已大大超出人们原先的推测。现在,美国手机电影的产业链已经成型,开始出现大型制作。随着影片《24小时》风靡全球,美国福克斯电视台于2006年年初推出了手机版《24小时》,名为《24:阴谋》,内容根据原剧改编,每集片长为60秒。目前,这项每月收费15美元的服务,已经获得了至少一万名固定用户。欧洲国家的手机电影交易非常火爆,数量多达上百部。现在,英国全年的手机电影市场已经达到1.9亿美元,这个数字比2004年中国电影的总票房还要高。亚洲的手机电影先发于日本和印度。2004年l2月,印度的电信公司和电影厂合作,推出了手机电影《为我停驻》,讲述一群印度青年的成长经历。影片基于G**技术,采用高速无线传输供观众在线观看。2005年5月18日,由中博传媒出品的电影短片集《聚焦这一刻》在北京开机,6月2日完成拍摄。2006年10月15日晚,“中国西安首届手机电影年度盛典”颁奖晚会在古城西安举行,《黑白》、《钢丝》等八部手机电影短片获得各项最佳。中博传媒集团董事长陈伟明以其对手机电影的特别付出获得特别贡献奖。颁奖现场发表的首届手机电影年度盛典《西安宣言》,是本次盛典的一大成果。《西安宣言》着重针对手机电影的标准而达成一定的共识。宣言规定:凡为手机载体而制作,片长在十分钟以内的电影作品,都可以称之为手机电影,并将2005年5月在中国问世的手机电影《聚焦这一刻》,作为中国手机电影的发轫之作;确定该手机电影盛典将每年举行,努力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重要的电影盛会。

从技术层面来看,手机拍摄的电影存在着晃动、呆滞、马赛克、播放速度不流畅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基于网络传播的手机电影基本上都是由网民免费提供的,这些大多是一些纯娱乐的音视频片断,品位大多并不高,真正原创的精彩作品少之又少。美女、影视片花和改编恶搞类的短片几乎占据了手机视频的半壁江山。有的网站更以夸张、低俗的标题和内容来吸引眼球,或许这是手机自身的商业性造成的。手机电影的发展存在一个由商业向艺术过渡的过程,我们期待专业的创作者创作出精彩的手机电影作品。

从艺术创作和传播层面来看,手机电影的特点决定了在创作中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细节刻画,包括人物行动的叙述过程、情绪变化过程和对白等,场景转换方面必然多产生大跨越式的叙事过渡。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德国电影大师施隆多夫认为,手机电影将会影响今后电影的叙述方式,老的讲故事方法最终会被淘汰。手机电影是一场电影技术革命,它要求从影片内容、创作到一系列要素的完成都必须高度简单化。主题方面,以娱乐、自我为主题的作品将成为手机电影创作目标,这是由受众群体年轻化、知识化所决定的。

总的来看,目前手机电影市场主要还是以传播传统电影为主,《七剑》、《艺妓回忆录》、《夜宴》等电影都是先在手机上传播。手机的普及和升级,必将带动手机电影的发展。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都可能成为手机电影的导演。作为一股新的娱乐潮流,手机电影几乎是电影平民化的终极表现,并创造全新的手机影像文化。由于人人都可能成为记录者,手机电影将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媒体的传播模式。随着手机电影的发展,必将出现手机电影独特的艺术语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