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2018-04-15 作者: 奇书123
第63章

千年秦淮水悠悠

公元848年深秋,杜牧夜游秦淮。

据史书记载,是夜秋雨初停,冷风缓抚,树叶飘零,那雨水混合着轻雾,沿着秦淮河两岸,冉冉散漫,缓缓逶迤。

孤芳自赏。

诗人信步。

但见雨雾里灯光朦胧,笑声不断,歌女艳影,狎客豪饮。

歌女唱的是《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遥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

陈朝虽亡。

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

而且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

一时,诗人沉吟良久,胸中的愤懑喷薄而出: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其实,这首诗是借题发挥。

杜牧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内忧外患,险象环生,矛盾加剧,群臣们却沉湎于酒色,歌舞升平,快步要陈后主的后尘了。

我一直相信,秦淮河的出名,是靠了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杜牧杜紫微的这首《泊秦淮》。其实,我最早知道秦淮河,却是因为年少时,在语文老师的督促下,大声朗读了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那悠闲的“七板子”小船。

那“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

还有那“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云云。

多年来。

我乘着想像的翅膀,海阔天空,泛滥成灾,倒也自得自乐。

艰涩岁月,有谁知道一个无名少女的想像和心思?

我终于有幸到达秦淮河时,正是流金溢彩的午后时分;我们一行人匆忙下得旅行车,不顾导游的大声叫唤,便一头钻进了人海。

不错。

的确是人海。

站在夫子庙外街,放眼望。到处是黑压压的人头,仿佛浩瀚大海里颠连起伏的鱼儿。左右乱闯一番,我居然就过了大石桥(后来才知道,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朱雀桥),顺着人流,徜徉进了一条大街。

但见。

挑檐飞角,白壁茶架,商埠林立,热闹非凡,倒真是颇有东晋时期的中兴国运情景。

可我毕竟不是来凑热闹的,略感失望之际,恰巧一眼扫到“李香君故居”五字,陡然一喜:啊呀,就是那个秣陵教坊名妓,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么?

李香君占了历史一角。

是个名女。

在孔尚任的《桃花扇》里,香君与复社领袖侯方域交往,嫁与侯作妾。

侯曾应允为被复社名士揭露和攻击而窘困的阉党阮大铖排解,香君严辞让侯公子拒绝。阮又强逼香君嫁给漕抚田仰作妾,香君以死抗争。

此时正值马、阮大捕东林党人。

侯等被捕入狱,香君也被阮选送入宫。清军南下之后,侯方域降顺了清朝,香君之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悬迷。

舞台上的形象。

传说中的典型。

没想到,竟然还真有其人其地?

兴奋中我拨开人海向前,只欲挺身而进,一目了然。然而,一块做工精美,下红漆上玻璃的收费牌,冰冷冷的迎面而立。

伫足。

一目十行。

钱钱钱……怅惘抚袖,不看也罢,别了,香君姑娘!扬长而去。

前行大约十几米,又是一喜:“乌衣巷”?就是刘禹锡《乌衣巷》中所吟的那个乌衣巷么?定眼瞧,人流潺潺,举袖齐云,进进出出,摩肩接踵。

而且。

好像没有收费牌?

窃喜,待进,忽觉不对。

刚才还是日光甲开,金缕万倾,现在却暮色徐来,霭灰笼罩。因为时差,江南夜来得早,不觉间,竟是华灯初上,星星点点。

人们都朝前面涌去。

我也身不由己。

离开了乌衣巷。

身不由己时,看得见那雕花的桥头柱,高挂的红灯笼了,一歇咣咣咣的锣鼓声传来。蜂拥的人们停下,自动散成二排,兴致勃勃,兴奋凝神。

果然。

八个身着衙服皂帽的差役,悠然出现。

个个目不斜视,正襟端行。

举着“肃静”“回避”长型号牌,仿若举着一个时代,簇拥着一个峨冠博带的英俊少年,神气十足,龙行虎步,款款而来。

原来。

这是秦淮河畔每日的“状元游”表演。

差役,状元都很年轻,身材修长,敦厚壮实,走台认真,活龙活现。

我定眼细瞧,发现那个少年状元竟然嘴上无须,秀美温婉,肤白细嫩,胸丰臀肥……啊哈,竟然是个美女。一时,游客们脸上都荡起了会心的笑靥。

咣咣咣咣!

锣响声声。

笑脸盎然。

表演者和观者,心领神会,默化潜移,仿佛一齐回到了1700年前。真个是,转轴拨弦三二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给游客们送上了秦淮河的开场礼。

这时。

我瞅准一个空隙,挤到了桥边。

顿时,眼前一亮,醍醐灌顶。

一泓碧水,清澈照人,不过百米宽的河面,直直的伸向东西。两岸垂柳夹涌,茂树摇曳,酒肆林立,酒旗斜耸,灯笼高挑,整齐划一……

我的眼光,远眺过东西两端间隔百米的拱桥,

见那河水,一直伸进闪白光的现代水泥森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