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六年苦修成道后,首次向世人宣传佛教的地方是波罗奈国鹿野苑。Www.Pinwenba.Com 吧最初听他说法的只有五位信徒,他们是侨陈如、阿示说、跋提、什迦叶和摩诃男拘利。经过佛陀教诲精勤修行,后来成为非常有名的高僧。
当初释迦牟尼想出家修行,以寻求人生解脱之道,但遭到父亲净饭王以及家人的极力反对。后来释迦牟尼冲破层层障碍,终于在一个晚上,夜半逾城,踏上了出家修行之路。当净饭王得知此事后大惊,立即派人快马追赶,希望能劝阻太子回心转意。但太子出家意志坚决誓不回头。净饭王看到他铁心出家,只得派了同族子弟侨陈如等五名亲信侍奉太子。这五人受命跟随太子进了深山,与他一起修行,同时也寻求脱离生死的办法。他们五人和太子经常讨论如何修道——是在苦行中修道,还是在安乐中修道?其中两人主张在安乐中修道,三人坚持要在勤苦中修道。二人和三人争执不断,难断谁是谁非。于是释迦太子为了折服苦行外道,便每天吃一餐,瘦骨嶙峋,脸色蜡黄,仅能维持生命。主张安乐修道的二人见状,认为苦行不是修道的真正办法,坚持要在安乐中修道,于是离开太子远去,寻求修成正果的办法。
释迦苦苦修行了六年,还未成道。便意识到苦修是错误的,不能解决脱离生死的问题。他决定放弃这种徒劳无益的修行方法,在尼连禅河中洗去了多年的积垢,接受了牧女供养的乳糜。释迦的做法,使另外跟随他苦修的三人大吃一惊。在一起议论纷纷:
“释迦吃了什么**药?怎么放弃了修习多年的苦行呢?”
“唉!到底是年轻人,还是缺乏恒心与毅力,可能是吃不了这个苦吧?”
“那咱们咋办?向太子学习吗?”
“不能向他学!咱们离开他,继续我们的苦修吧。”
于是,他们三人也离开了侍奉多年的释迦太子,去寻访先前走的那两个人。经过跋山涉水,终于在波罗奈国鹿野苑找到了。
那二人惊奇地问:“你们三人不是跟随太子苦修吗?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三人唉声叹气地说:“唉!别提了!太子精勤励志,贞节苦修,修道六年,以期求得深妙正法,获无上果。谁知如今改变修道方法,接受牧女乳糜,脱去破衣烂衫,洗去污垢,吃饱穿好修行。现已败道亏志,我们只好离开他了。”
“你们真是糊涂!太子本来生活在荣华富贵之中,养尊处优。
他不过一时发狂,跑进深山老林中像下贱人一样生活,你说他能受得了吗?现在放弃苦修,本在意料之中。好了,咱们别管他,还是按各自的信仰和办法修行。”
众人点头称是,各自修行。
释迦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最终证悟了大道,成了具有无上智慧的佛陀。一开始,他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享受着成佛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后来,他深思远虑,认为成佛后的主要任务还要普度众生,必须把自己所证悟的道理告诉大家,让众人通过修行也获得解脱。佛陀心想:“在世问初传佛法,先传授给谁呢?应当认真挑选。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立即接受,马上理解佛法。只有具有一定智慧,修行有一定基础的人才能传授。”于是,释迦首先想到的人选,是曾经当过自己老师的优陀罗迦罗摩子。老师隐居山林修行,知识渊博,根深基稳,聪明而有辩才。如果对他开示佛法,定会很快得到证悟。佛陀便去寻找老师。谁知老师已于数月前去世了。
佛陀经过认真思考,觉得隐士阿蓝迦蓝修行精勤不懈,可以传授佛法。便托人去通知。谁知事不凑巧,来人回话:阿蓝迦蓝刚刚去世五天,他也无缘聆听佛陀的无上妙法,真是遗憾!
佛陀又思考合适的人选。想起侨陈如等五人,心想:侨陈如等五人过去一直追随我,侍奉我。在我苦修时,随我一起修行。只有他们才有这种智慧和能力,接受我所证得的无上妙法。便打听他们修行的地方。得知他们正在波罗奈国的鹿野苑时,决定亲自前去找他们。
这天清晨,太阳初升,霞光万道。释迦身披彩霞,神光闪耀,威仪庄严,朝鹿野苑走来。
侨陈如等五人远远地看见释迦,互相商量是否欢迎他。跋提说:“释迦太子是个贪图享乐之人,由于他放弃了苦修,丧失了禅修定力。对这样没有修道毅力的人,我们不必礼敬,也不必欢迎,更不为他设置座位,随其自便吧。”
“好,就这么办!不理他!”其中有三人赞同这个意见。
惟有侨陈如觉得有点于心不忍,说:“咱们和释迦都是叔辈兄弟关系,本是同族人,这样做,是否不讲情义?”
“你讲情义你一人去迎接好了!”侨陈如受到四人的指责,只得随大流没有去迎接佛陀。
他们各自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默不作声,闭目养神修行。佛陀走到面前,谁都佯装不知。但他们觉得心潮难以平静,如热浪翻滚,将刚才商议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不知不觉地离开座位,面带笑容,双膝跪地,顶礼膜拜。施礼之后,他们为佛陀设置了座位,为佛陀打水洗尘,又端来茶水解渴,非常亲热。
佛陀坐在高座之上,侨陈如等人恭敬地问:“太子,我们见您红光满面,神态安详,身放金光,你一定修得了清净甘露圣道!”
佛陀说:“你们说得对,我现在已经证悟了无上大道。你们应当放弃原来修行的错误做法,听我说正法,按正法去修行。这样你们就能获得自在神通,得清净梵行。你们获得正果之后,要广传佛法,若有善男善女能够舍弃世俗家累,剃除须发,出家修行,就能追求无上大道,解脱生死轮回。”
于是,侨陈如等五人心中豁然开朗,像黑夜行人看见了光明,立即拜倒在佛法脚下,出家当了和尚,正式成为佛陀的第一批弟子。佛陀开示五名弟子说:“你们仔细地听,认真地记,有四种真实不虚之理,你们必须牢牢记住。这就是苦、集、灭、道。”然后详细讲述了什么是苦谛,什么是集谛,什么是灭谛,什么是道谛……这就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后的初次说法,在佛教史被称为“初转法轮”。
鹿野苑初转法轮,佛陀为五弟子详细讲说的“四圣谛”,是佛教最基本的教义。
根据《增一阿含经》、《普曜经》、《四分律》等译写此故事绘于第38、69、98、110、188、189、193、198、205、207、224窟
观灯的人群中有个女子名叫难陀,自幼父母双亡,真是穷得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到处乞讨流浪。她见别的女子穿戴一新,喜气洋洋。自己穿得破衣烂衫,十分寒酸,心中闷闷不乐。碰巧过来一位老比丘尼,她便拦住问:“长老,小女有一事不明,向你请教。”
老比丘尼慈祥地说:“施主有话请讲!”
难陀女便讲述了自己的贫穷经历,最后问:“长老,是什么原因,使我出世以来艰难贫穷?”
“很简单,是你不信佛不敬佛的原因。”
老比丘尼说:“要想种下福田得福报,快去燃上一盏灯,到祗园精舍亲自供奉给释迦佛陀。做了佛陀的弟子,你就会摆脱贫穷的。”
难陀女穷得丁当响,哪有买灯的钱?思来想去只好来到闹市,挨门逐户讨乞。别的不讨,只讨钱币。讨到天黑,买了一盏灯后,就剩下一文钱了,到油店去买油。店主问她:“你怎么买一文钱的油?
再说一文钱的油也不好卖呀!这钱太少了。”
难陀女乞求说:“我实在身无分文,只有这一文钱,我买油灯是为了供奉佛陀的。你就发个善心施舍一点灯油吧!”
店主也是信徒,一听是为佛点灯,将油装满,让她快去点灯供佛。
难陀女谢过店主,将灯点燃,高高举起,向祗园精舍走来。谁知被守门的小沙弥挡在门外。
这时,佛陀在经堂**完毕,对阿难陀说:“有位大长者来找我,被挡在门外,你快去让她进来见我。”阿难陀遵命而去。当时波斯匿国王也在听法,心想:我是本国最尊贵的人,专门举办灯会供养佛陀。还有哪个人比我高贵?阿难陀引来贫女难陀,顶足礼拜后,佛陀说:“贫苦女难陀,将来有无上福德!”
波斯匿王更不服气了,心想:大长者原来是个穷女子,佛为什么不称赞我,却称赞这个黄毛穷丫头?
这时,难陀女举着灯再次跪拜,并发大愿道:“这盏灯的光明同佛陀的**,愿照彻四方大众,一切众生见此光明,都生善根得福报。”说完退出,将灯挂在大道上。
当天晚上,刮了一场大风。第二天早晨,目犍连去查看灯。所有悬挂的灯全部被大风吹灭,惟有难陀女点燃的这盏灯没有熄灭。他觉得奇怪,就使劲用嘴吹,也吹不灭。便用神通力唤来一阵瓢泼大雨也没有浇灭。接着又唤来一股迅猛的龙卷风来吹灯,还是没熄灭。神力用完了,灯火依然亮亮堂堂。目犍连心存疑虑,便向佛陀请教其缘故。
佛陀说:“贫女难陀,虽一贫如洗,却用乞讨来的钱买灯买油供奉,可见拜佛之心非常真诚。由于这个原因,不论谁有多大的神力,都难以熄灭这盏灯!”
这时,旭日东升,霞光万道。难陀女来看自己供奉的灯不仅没有熄灭,反而火光更加明亮,其他灯都灭了。啊,昨晚祷告了一夜愿灯长明,总算如愿了!
难陀女高高兴兴地来到精舍,向佛接足顶礼,想求无上正道。
佛陀知其心愿,从口中放出五色祥光为难陀女受戒,使其成为比丘尼。以后通过精勤修行,成阿罗汉果。
根据《贫女难陀品》译写
此故事绘于第38、188、193、196、224窟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