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对于祖宗源流十分在意,曾经郑重其事的续修族谱、家谱。Www.Pinwenba.Com 吧蒋姓是溪口大族,《武岭蒋氏族谱》循旧例每隔三十年纂修一次。自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至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共修缮十次。由蒋介石主持的这次“续修”,较之过去有很多的不同。蒋亲自动手撰写其中的《先系考序》和自己的“世牒”条目,请吴稚晖任修谱总裁,撰写长篇序文;请陈布雷任总编纂,实际负责修谱者为沙孟海。续修完成后,由蒋经国在溪口主持了“进谱”大典。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3522/390553522/390553525/20131231155534/images/128/Image0.jpg
追宗思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蒋介石对续修蒋家的族谱十分重视,为《武岭蒋氏宗谱》恭恭敬敬地撰写了《先系考序》。
这次修谱蒋介石花了很大的力量,在宁波溯源寻到了一个祖根,因此大书特书,《宗谱》中记下:蒋氏之源,出于周公;蒋氏祖先原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逐渐南迁,至晋代从江苏宜兴迁入浙江台州,继而迁至宁波奉化。蒋介石于1948年5月还特地到江苏宜兴的祖先东汉亭侯蒋澄墓前拜祭。《宗谱》确认始迁宁波的蒋氏远祖是五代后梁人“摩柯居士”,他曾师事布袋和尚,虔诚信佛。蒋介石自称“迁四明第二十八世孙”,就是从“摩柯居士”算起的。蒋氏排行,自二十五世起为五言四句,即“祁斯肇周国,孝友得成章,秀明启贤达,奕世庆吉昌”。因此蒋介石的祖父谱名斯千,其父谱名肇聪,肇聪生二子,长子名周康;次子谱名周建后改名周泰,即是蒋介石。蒋介石的子辈取名“国”有经国、纬国,孙辈就应为“孝”了。
蒋氏家族从蒋仕杰于元代末年迁到溪口定居,历代务农为主。蒋介石的祖父蒋斯千(1814—1894)号玉表,属于蒋氏第二十六世。他开始以贩盐谋生,逐渐积累财力,在溪口中街开设玉泰盐铺,经商谋利。清朝统治时期,盐是专卖商品,需得到官府特允才能经销。蒋家设法从官府获得一块“官盐”的招牌,挂在店堂内。先是专卖食盐,兼营酿酒,逐渐扩大范围,兼卖粮食、油料和石灰等。盐是居民日常生活不可须臾缺少的东西,蒋家取得独家经营权利,财势不断增长。蒋介石在追述其祖父行状时写道:“公以货殖起家,兼居积盐鹾,生计日渐饶裕。”
宁波是奉化的府城,濒临东海,是浙东最大港埠,海运便利,商业兴盛,乃一经济名城。它有甬江与大海相通,入海向北可达上海、天津,向南可达福州、厦门、广州。在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时,一度被英国侵略军占领。这次战争,清朝政府以失败告终,不得不与英国订立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逐渐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宁波地区是发生这种变化比较早的地区之一。根据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中英《南京条约》,宁波开辟为通商口岸之一。外国势力在这里设领事,办贸易,资本主义文化也逐渐传入。清朝政府对外屈辱妥协,对内加强压榨,为了支付赔款,向人民增收田赋、捐税,横征暴敛,激起人民的反抗。当地盐商与官府关系密切,也成为群众反对的目标。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在南京建都的太平天国起义军一度占领宁波、奉化一带,在这里同清军进行拉锯战,蒋家的玉泰盐铺因此一度停业。太平天国失败之后,溪口玉泰盐铺重新开业。这时蒋斯千已年过半百,他把店务移交给次子肇聪主管。这位新的盐店老板就是蒋介石的父亲。
蒋肇聪(1842—1895)字肃庵,小名明火。从小随父经商,颇得要领。“他精明能干,玉泰盐铺经他接手复业后,不数年又生意兴隆”。盐铺经他苦心经营,获利丰厚,蒋氏家境逐渐富裕。“除玉泰盐铺外,有薄田三十余亩”。当时溪口的玉泰盐铺规模有所扩大,临街有三间店面房,后设作坊,酿酒、砻米。资本约二三千银元,加上吸收存款,流动资金充足。除了贩运食盐和茶叶之外,还派船只到浙、皖交界的广德一带贩运大米,向宁波贩运石灰。这就使蒋家成为溪口镇的“十甲户之一”。同时,玉泰盐铺也成为奉化有名的商号之一,与宁波、余姚、富阳等地的商号联合经营运销,对该镇经济颇有影响。蒋肇聪晚年财力充足,喜欢包揽诉讼,主持地方会社,也做了一些修桥铺路的事。朱执信在《蒋肃庵先生墓志铭》中说:“顾锦溪人喜讼,讼辄不休,先生遇有公讼者,悉力弥之,使必胜。”又说:“乡人立社于锦溪之左,曰武山,有田产甚丰,纷不可治。乡中耆硕议谓:非先生不能理斯社也。坚要任首,得诺乃已。”他已成为乡里一豪绅。
蒋肇聪先后娶过三个妻子,原配徐氏,生有一子一女,女瑞春,子名周康,字介卿,号锡侯。徐氏死后,续娶孙氏,不久也病故。此时,“玉泰盐铺有个老伙计王贤东,是奉化葛竹村人,在玉泰盐铺二十多年,颇得蒋明火的信任。王贤东有个堂妹王采玉,年轻守寡,在葛竹庵带发修行,精于女红,并粗通文字,能诵《楞严经》、《金刚经》等经卷。经王贤东说媒撮合,王采玉还俗再嫁蒋明火为继室,她就是蒋介石的生身母亲。”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3522/390553522/390553525/20131231155534/images/128/Image1.jpg
蒋介石八岁丧父后,全由母亲抚育成人。他对母亲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铭感不忘,事母至孝,一生撰有多篇文章缅怀。1964年在他母亲百岁冥寿之际,还在台湾设置寿堂,接受部属礼拜。
王采玉(1864—1921)生于浙江嵊县葛溪乡葛竹村(今属奉化县),距溪口二十八公里。其父王有则(1820—1882)曾在县城书院上过学,多次应考,没有中举,后在家乡以贩卖土产为业。先后娶过两个妻子,第二个妻子生有一女二子。一女即王采玉,早年嫁给奉化县曹家田村竺某为妻,不久丈夫病故,回到娘家。其时,他父亲已病故,两个弟弟贤钜、贤裕又尚年幼,家境日渐艰难。1886年(光绪十二年)经王贤东撮合,二十二岁的王采玉嫁给四十四岁的蒋肇聪为续室,次年在玉泰盐铺楼上生下了蒋介石,属于蒋氏第二十八世周字辈,取谱名周泰,小名瑞元,上学时取名志清,以后改名中正,字介石。次年王采玉带新生儿子搬入祖宅居住。祖宅在盐铺同一条街的东侧,是一幢二层小楼,称为“素居”。她在这里又生女瑞莲、瑞菊及幼子瑞青。次女与幼子均夭折,长女瑞莲(1890—1937)后来嫁给玉泰盐铺学徒竺芝珊为妻。王采玉嫁入蒋门的**年间,盐铺生意兴隆,家里人丁兴旺,是蒋门家境的一个鼎盛阶段。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朝军队在东北节节败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地处东南沿海的宁波地区也人心惶惶。就在这一年,蒋斯千病死。光绪二十一年,溪口霍乱流行,蒋肇聪染了时疫,在1895年8月24日(农历七月初五)去世。这时蒋介石只有八岁。
蒋肇聪死后,玉泰盐铺由蒋介石的同父异母哥哥蒋介卿(1877—1937)掌管。他这时年方十八岁,两年前已娶单氏为妻。介卿虽捐得一个廪生的头衔,但不学无术,性情暴躁,仗势欺人,闻名乡里。他贪女色,好赌博,时常肇事打人。他当上了盐铺老板后,不善经营,还常聚众于铺内赌博。对继母王采玉笃信神佛,给庵堂施舍,不时请来和尚念经做道场甚为不满,于是提出分家单过的要求。蒋介石在《哭母文》中,曾写有“内弭阋墙之祸”的字句,即隐指哥哥闹分家,母子失和这桩事。经过至亲出面裁决,履行了财产分割手续。“据蒋介石与其兄介卿分家时的契约,玉泰号及外在账款归介卿,老宅三间楼房、小溪岙法华庵田地三十余亩和一片竹山归王氏及介石”。按照当地的习惯,蒋介卿得玉泰盐铺毗连住宅称“夏房”,蒋介石等居住的老宅称“丰镐房”。“丰镐房”经后来扩建修缮,共建楼房四十九间,坐北朝南,大门临溪口直街,这就是保持至今的“蒋介石故居”。蒋母以遗产及分得的田产收地租为主要经济来源,维持自己及三个亲生儿女的生活。两年后,幼子瑞青病死,剩下母、子、女三人相依为命,从此,她更虔诚地念经拜佛,求得精神上的慰藉,同时将希望完全寄托在亲生儿子蒋介石身上,急切“望子成龙”,尽量提供钱财供他专心读书,不让分心操持家计。
出身盐商之家的蒋介石,虽因祖父和父亲相继亡故而家道中落,但有遗产和田租的接济,得以聘师启蒙入塾受教,直至进新式学堂,出国留学,逐渐成长。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