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馓子古称寒具

2018-04-15 作者: 薛理勇
第二十二章 馓子古称寒具

馓子又叫做油馓子、麻油馓子,古代被归为茶食类食品,今天也属于常见食品。馓子的制作方法不复杂,将适度的盐水渗入面粉中捏成稍软的面团,盖上湿布后醒发2小时,此时的面有一定的韧性,再将面团搓成相连的(即整根的)细条状,齐整地将面条缠绕地放入一只装有食油的大陶盆里,使面条全部浸泡在油中,静置6~12小时;然后将面条从盆中拉出来,缠到四指张开的双手上,一般以缠15圈为宜,在缠面条的同时,双手不断向外绷,使面条变成比一般天竺筷更细一点的线状;另一人用双筷插入面条圈中,从前一人手中接过面条,放入沸油中炸,炸至金黄色就成了馓子。一些商家号称是用麻油浸泡面条的,于是叫做麻油馓子。

中国古代的节日往往会与一个有趣的故事相关联。据记载,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晋献公的次子重耳被其后母骊姬陷害,被迫流亡国外19年,一路受到随臣的叛变、邻国的侮辱,吃尽了苦头。其间,随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一次断粮时,介子推还将自己的大腿肉割下来供重耳充饥。重耳复辟而当了晋文公,对大臣进行封赏,《左传》讲:介子推“不言功,功亦不及介子推”——介子推没有在晋文公面前表功,但功劳也没轮到介子推身上。于是他就悄悄地带着自己的母亲离开朝廷,隐居到一座叫绵山的深山中。晋文公怎么也没想到,在论功封赏时却忘了那位大功臣,立即派人到绵山向介子推致歉,并请他出山回朝,被介子推拒绝了。介子推还躲到更远的深山老林中,于是晋文公只得自己上山道歉,但已找不到介子推了。情急之下,晋文公派人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深山老林,想不到这位耿直的介子推宁可烧死也不肯出山。最后,他和他的母亲真的被烧死了。这一天离冬至日105天,为了纪念和缅怀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全国,这一天为禁火日,谁家也不准生火、使用火,于是冬至后的第105天就被叫做“寒日”。没有火就不能烧水做饭,于是在“寒日”前家家户户会准备一些不必煮就可以吃的熟食。馓子是一种可以较长时间储存的熟食,所以馓子也因是“寒日”准备的食物之一而被叫做“寒具”。有宋人林逋《山中寒日》诗为证:

方塘波绿杜蘅青,布谷提壶似足听。

有客初尝寒具罢,据梧痛饮散幽禁。

屈原《楚辞·招魂》:“粔籹蜜饵,有些。”王逸注:“言以蜜和面,熬煎作粔。”历代注家认同王逸的说法,这“粔籹”就是寒具,也即馓子。古代,许多面粉做的食品统称为“饼”,馓子的形状是一环绕的饼,于是又被叫做“环饼”,此见于宋人庄绰的《鸡肋篇》——“食物之中有馓子,又名环饼,或曰即古之寒具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饼法》:

膏环,用秫稻米屑、水、蜜溲之,强泽如汤饼面,手搦团,可长八寸许,屈令两头相就,膏油煮之。

可见馓子在古代又叫“膏环”,做馓子时须“屈令两头相就”,就是将面条外露的“头”掐断后粘起来,于是它也被叫做“捻头”。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提到的“捻头汤”就是以馓子为主料,添加一些草药冲泡的汤。

古代,可以长期储存的方便食品不多,而馓子就是其中之一,所以馓子被归为茶点、点心,可以临时待客。《续晋阳秋》中讲了一个故事:东晋桓玄官至都督荆江八州军事,他也是书画鉴赏家、收藏家,又十分好客,每有客人来访,他就会用冲泡的寒具待客。一次,客人不小心把寒具汤泼到了书画上,这使他十分懊丧,从此就不再以寒具待客了。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并经常被诗人引用,如苏东坡《三王》诗:

怪君何处得此本,中有桓玄寒具油。

这“寒具油”就指某书画中特有的标记。陆游诗:

看画客无寒具手,论诗僧有析钗评。

这“寒具手”义近今日足球术语中讲的“黄油手”(butter hands)——容易漏球的守门员,喻粗手粗脚,会把书画弄坏的人。

后汉桓谭《新论》中讲:“孔子,匹夫耳,而卓然名著,天下莫不以牛羊鸡豖而祭之,下及酒脯寒具致敬而去。”看来,古人也把寒具用于祭祀的供品。

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寒具》中讲:

林洪《清供》云:寒具,捻头也。以糯粉和面,麻油煎成,以糖食之。可留月余,宜禁烟用。观此,此寒具即今馓子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纽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

《清供》即宋人林洪著的《山家清供》,是专门介绍民间食品的著作。看来,历经千百年,虽然“寒具”之名早已被“馓子”替代,但其制作方法似乎一成不变。苏东坡有《寒具》诗:

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把面团拉成长长的细条,缠到手指上,做成古代女子缠在手臂上的环钏形状,放入沸油中炸成金黄色。诗人以特有的想象把寒具比喻为“缠臂”。

我祖母在世的时候,家里常备的方便食品有两种,一种即春枣,许多地方又叫做油枣,也是油炸的果子,应该是用发酵的米粉炸的,外形像大枣而得名;另一种即馓子。有客人来访,就可以抓一把春枣或馓子,稍加一点糖,用开水一冲,就是一碗不错的点心。

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寒具有“利大小便,润肠,温中益气”的效用,还开了两份方单。以前,在上海的许多苏北籍家庭也以馓子当作产妇的滋补食品,在馓子中加以红糖、胡椒冲成馓子汤,既可以当点心,又有补血益气的作用,真是一举两得。

在我的记忆中,上海的馓子往往是由大饼店做的。上海的大饼油条只做早市,9点一过就收摊了。下午,人和炉子都空着,就利用空闲做馓子。一部分馓子当场销售了,另一部分馓子被小贩批发后走街串巷地叫卖——“麻油馓子”的叫卖声,大多带有浓重的苏北口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