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果是一种油炸果实,古代列为茶点。制作方法很简单,将初发酵的面团打成薄片,切成5厘米长、2厘米宽的长方片,沿长的一边中央横切一刀,顺手将面片作180度扭转,使之形成一个“结”,放入沸油中炸至金黄,撩出即成。一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大多数南货店的糕饼柜长期供应巧果,一些糕饼店也现做现卖,大概到80年代后,上海已很少见到巧果出售了。
清《帝京岁时纪胜·七夕》中记:
街市卖巧果,人家设宴,儿女对银河拜,咸为乞巧。
记录苏州风俗的《清嘉录·七月·巧果》中也讲:
七夕前,市上已卖巧果,有以面白和糖,绾作苎结之形,油氽令脆者,俗呼为“苎结”。至是,咸偕花果,陈香蜡于庭或露台上,礼拜双星以乞巧。蔡云《吴歈》:“几多女伴拜前庭,艳说银河驾鹊翎。巧果堆盘卿负腹,年年乞巧靳双星。”
看来,巧果是南北共有的食品,而且均在农历七月七日的“七夕”前上市,人们(主要是女人们)用它来祭拜银河两侧的“牛郎”和“织女”,向他俩乞讨“巧”,这个“巧”是他们的**技巧还是织女的纺织技巧,这就说不清、道不明了。古人把农历七月叫做“巧月”,七月七日叫“巧日”或“巧夕”。明何景明《七夕》诗:“楚客羁魂惊巧夕,燕京风俗斗穿针。”
在本书的相关篇章中提到,至迟从汉代起,一种以数字迷信为主的“术数”开始风行,并不断发扬光大。自然数中的奇数被视为“阳数”,偶数被视为“阴数”,凡逢一月一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就是两个“阳数”相逢,必然是一个相互“对克”的不吉利日子,人们为了趋吉避凶就要举办一些仪式或活动,于是,这种仪式或活动就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节日活动。
目前所知最早记录到“七月七日”故事的当推南朝吴均的《齐谐记》——成武丁是一仙道,有道术。一天他对他的弟弟讲:“七月七日玉皇大帝的女儿织女将要渡银河,吾已被玉皇大帝召回,要与你告别了,估计三千年后才能重返人间。”弟弟问:“织女为何要渡银河,你又何时回来?”成武丁回答说:“织女要下嫁给银河对岸的牵牛,我一定在三千年后回来。”到第二天成武丁果然从人间消失了。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传说七月七日是牵牛与织女大喜的日子。
从地球望星空,有一条浅浅的银白色的带状星系,它就是由无数颗星星组成的银河系,其以银色似河而被叫做“银河”,西方人则以为它像牛奶色的路而称其为Milky Way。在银河的西面有三颗较亮的星,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与古人用于纺纱织布的纺锤有点像,民间把它叫做“织女星”,又传说她是天帝的孙女,于是又有“天孙”、“天媛”等名;在银河的东面也有三颗较亮的星,它是“天鹰座α星”,古代的占星术家和星象家们认为这三颗星是天门的守护将军,称“大将军”,古代战争用牛作坐骑,于是其中最亮的一颗被叫做“牵牛星”,也许它是为“大将军”牵牛的。《齐谐记》只讲了织女下嫁牵牛的故事,没有下文了,但后来的人们狗尾续貂,添加了许多的情节。也许“西线无战事”,那位无所事事的“牵牛”跑到了民间,当了一位农夫,与“牵牛”青梅竹马的“织女”为追求爱情也下凡人间,与“牵牛”组成了“男耕女织”的美满家庭,还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而王母,即织女的祖母知道后,就派天兵神将把织女捉回天宫。“牵牛”为了家庭和爱情,不惜触犯天条,奋不顾身地追赶,于是王母拔出银钗在天上一划,变成了银河,挡住了“牵牛”。从此“牵牛”与“织女”被银河分割而分居两地,只有每年七月七日的那天,他们俩才各有一天“探亲假”,由喜鹊在银河上架起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又是一个残酷的故事,而“七夕”的风俗活动大多是围绕这个故事展开的。
一对情投意合的夫妻,一年只有一天相会的机会,于古人来讲只是“夫妻分居”,而用现代的法律,法院应该或可以判以离婚。所以,“七月七日”对女孩来讲,不是一个好日子。下面引用《红楼梦》四十二回中凤姐与刘老老的一段对话:
凤姐儿说:“……我想起来,他(指巧姐,凤姐的独生女)还没个名字,你就给他起个名字,借借你的寿;二则你们是庄稼人,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们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得住。”
刘老老听说,便想了一想,笑道:“不知几时养的?”
凤姐儿道:“正是养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七日。”
刘老老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做巧姐儿好。这个叫做‘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
王熙凤的独生女生于七月七日的“巧夕”,一直长到七八岁了,父母及宗族还不敢给她取名字,就是担心其成年后落到牛郎织女长期夫妻分居的悲剧,最后还是穷人家出生的刘老老采取“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方式给这“巧夕”生的小女孩取名“巧姐”。可想而知,七月七日对女孩来讲,是一个何等凶险、不吉利的日子。
在中国的农耕时代,“男耕女织”是完美家庭的最高境界,“牛郎织女”就是“男耕女织”最好的写照,而织女又是纺织系统的“三八红旗手”,是纺织女神。在《齐谐记》之后的《荆楚岁时记》中就讲:
七月七日,世谓织女、牵牛聚会之日。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七月七日的夜里,人们把案几搬到庭院里,放上瓜果祭拜织女,希望织女赐给她们纺纱织布的技巧,这就是“乞巧”。后来乞巧的方式多样化,常见的有“巧针”(是吴方言,与方言“督”同音,即丢的意思。北方讲作“丢巧针”)。在七夕的前一天,取井水和河水各半倒入面盆中静置,次日再放到阳光下晒,会在水面上生成一层肉眼难以察觉的薄翳,到了中午,太阳当空,姑娘们轮番将缝衣针轻轻平放到水面,由于水的张力系数,针一时不会下沉,太阳直射到针上,在水底出现晃动、变幻的针影,姑娘们就参照变幻的针影,祈祷织女给自己保佑。
还有如“穿巧针”。七夕之夜,姑娘们在庭院中祭拜织女,然后借微弱的月光,将线穿入针眼中。七夕是上弦,月光并不亮,后来人们改用缝棉被的大针,穿线方便多了。以前,儿童玩具中有所谓的“七巧板”、“七连环”。七巧板就是将一正方形的板按设计要求截成七块不同大小、形状的板,可以重新拼组出不同造型的动物或物体;“七连环”后发展为“九连环”,就是用铁丝或铜丝设计的一种智力玩具,有七只小环和铁丝弯成的钩等,将环套入钩中,使用一定的方式将钩中的环取出。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三从四德”是妇女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标准,纺织和“女红”就是“四德”之一。而在中国的伦理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以被列为“不孝”行为的有许多种,不生育子嗣就是最大的不孝。所谓“母以子贵,子以母荣”,只有生育子嗣的妇女才会得到家庭、宗族、社会的尊敬和尊重。于是,七夕乞巧的另一目的就是“祈子”——希望织女保佑,让自己快生、多生“大胖儿子”。
《东京梦华录》详细记录北宋都城汴京(开封)的七夕风俗活动,许多活动与“祈子”有关,其中说:
又以油面糖蜜造成笑靥儿,谓之“果实”,花样奇巧百端,如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如门神之像,盖自来风流,不知其从,谓之“果实将军”。
“香”即一种用模子刻印的香,大多为长方条状;“方胜”最初是道家的法器,呈正方的菱形,后多为传统的吉祥图案。北宋的汴京城里,一到七夕,街头就出现一种面粉油炸的果实,形状各异,大多长方形或菱形,称重卖,如你一次买一斤,店家就会在果实中加一对身披胄甲、形似门神的果实,这一对果实就被叫做“果实将军”。前面讲过,牵牛星一直被视为看守天门的将军。这应该是商人的噱头,这“果实将军”就是“将军星”的化身。织女与牛郎私奔人间后生了一对可爱的宝宝,妇女们可以托将军的福,借将军的力,七夕吃下一对“果实将军”,来年一定能生一个大胖儿子。这种在七夕供应的果子后来就被叫做“巧果”,“果实将军”也被取消,人们对七夕吃巧果有了重新解释。如清代吴曼云《江乡节物》诗在“小序”中讲:“杭(州)俗,七夕设时果祀双星,谓之‘巧果’,或以花俪之,为闺房韵事。”这“闺房韵事”就是“女人之间的风流事”。词曰:
乞巧谁从货聘钱,瓜花谷板献初筵。
阿侬乘得同心果,不为双星证夙缘。
“瓜花”、“谷板”见于《东京梦华录》,都是七夕祈子的物品。所谓“瓜花”就是在瓜的外皮上雕花,而“谷板”就是在一木板上铺上泥土,撒上谷物的种子,在其长出苗后“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实际上就是带有风景的“盆景”。诗又把“巧果”讲作“同心果”。
前面已经引用了清顾禄《清嘉录·七月·巧果》的说文,文中讲巧果“绾作苎结之形”。“苎”即麻绳,“苎结”就是麻绳打结。在许多拍摄中国传统婚礼的电影、电视中可以看到,婚礼时,新郎和新娘各执彩带的一头,彩带的中间打了一个大大的“结”,这就寄寓新郎和新娘从此被捆绑在一起而组成了一个家,也即“喜结良缘”的“同心结”。所以《江南节物》诗中“阿侬乘得同心果,不为双星证夙缘”真正的意思是——我今天用象征“同心”的巧果来祭祀,并不是单纯希望牛郎织女同心,更希望自己早点找到一位如意郎君,或来年生一个大胖儿子。
在倡导“多子多福”的时代,这象征“同心”的巧果在精神上可以帮助女人实现这一愿望,所以各地盛行七夕吃巧果的风俗,上海也不例外,如清乾隆时期上海人李行南《申江竹枝词》:
人家油撒巧争夸(俗名巧果),乞巧纷陈果与瓜。
金凤染成红指甲,玉尖片片弄桃花。
秦锡田《周浦塘竹枝词》:
麦干面细菜油香,油面调匀更入糖。
薄薄铺平盘巧果,新翻花样费平章。
一到七夕,上海的商家开始制作、供应巧果,而随着上海近代商业的发展,商家又将巧果开发为随时、长期供应的小点心、方便食品。
我童年和青少年时,上海许多南货店的糕饼柜长期供应巧果,我家附近的大饼摊也会利用午后空闲时间制作巧果。我记忆中,每斤巧果售价为7角6分。大概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就很少见到巧果了。若干年前应朋友之邀作客苏州东山,东山有一条老街,午后十分冷清。我们在一小面馆吃了一碗咸菜面,就见老板娘在做巧果,我们好奇地问:“现在还有人来买巧果?”老板娘回答道:“今朝是七月七,伲此地格习惯,夜里全要吃巧果格,迭点巧果还勿够卖呢。”当我们在老街附近尽了兴,回旅馆的途中,确实看到几乎所有的女人手里捧着一包纸装的巧果。古言云:“礼失之,求之于野。”老古闲话倒真的是有点道理的。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