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完善自我

2018-04-15 作者: 相如
第五节 完善自我

小小的进步,长久累积下来,便是惊人的成就。

富兰克林在24岁时就知道事业的成功要靠自己去努力。于是,他用借来的钱,购买了同事的股份,从而变成了一家印刷公司和一张小报的主人。他从小立志:希望自己成为第一个“自立人”,并且永远做一名伟大的美国人,自己的命运应由自己去主宰。

富兰克林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不但立志去改正自己的过失,并时时注意让别人认识他的作为。他说:“我要在大众中博得声誉,我得时常留意自己。不但要真实、勤奋、俭朴,更要尽力避免任何不利于树立自己正面形象的言行举止。我待人接物,从没逾越正常交往的范围。有时从纸店里买了纸,也是自己用一辆小车推回来。时间一久,别人都认为我是一个既勤俭又有上进心的青年。因此,要求与我进行业务上联系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我的事业发展得一帆风顺。”

富兰克林用这种方法,很巧妙地引起了别人的注意。所以,能干、聪明的人,知道荣誉的获得是不能凭空而生的,需要在不断改善自己的过程中获得。

日本企业就很明白这个道理,其之所以能有今日的风光,他们不断追求品质的决心也功不可没。他们经常把一个字挂在嘴上,那就是“改善”,这个字在日文上即有“没有休止”的意义。他们常常进行改善,不管是业务上、生产上或是人际关系上,务必日日都有进步。事实上改善有个原则:就是逐步慢慢地前进,哪怕那种改进是多么地微不足道,因为日本人知道只要每天能有小小的迸步,长久累积下来便是惊人的成就。

当我们越认识“改善”对日本企业的影响,就越觉得这种观念对人生有重大的意义。快乐和成功是因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自己对人生的期望之故。这种“持久不懈地改善”,能够启发我们积极性的思考,进而影响我们所作的一切决定。

基于这个用意,安东尼·罗宾先生自创出一个简单词CANI。罗宾先生认为我们人生成功的程度跟是否致力于持久不懈地改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全面品质管制,他也希望我们能够把CANI用在企业经营上、人际关系上、身体健康上、精神情绪上、赚钱理财上等等,这会使我们乐于追求更高一层的人生。

CANI是一项认真的训练,你不可兴致来时才偶尔为之,而得用行动全力不断地去支持,因为这个字已经包含了逐渐地、持续地改进的意思,惟有如此才能看出长久的成效。如果你曾去过“大峡谷”这个地方,便能够了解上述话的意思,因为大峡谷的壮丽乃是科罗拉多河及其千百支流历经千万年对岩石的冲潮和切割才形成的,如今早已被世人誉为世界七大自然奇观之一。

许多人经常处于惶惶不可终日之中,他们天天不是担心和谐做事没了便是钱亏了,不是担心离婚了便是得病了,简直是没有一件事不担心。人生要想有真正的保障那就得每天在各方面有所改进才行。

CANI不表示你不会再遇上挫折,事实上就是因为你犯了错才有机会去改进,也才有机会更往上提升。CANI的目的也就是要你未雨绸缪,及早发现问题,及早掌握问题,以免问题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要铲除一只“怪物”最好的时机就是在它还小的时候。

要是你想知道自己进行CANI的成效,不妨在每天和谐做事结束时好好问问自己下面的问题:今天我到底学到些什么?我有什么样的改进?我是否对所做的感到满意?如果你每天都能改进自己的能力并且过得很快乐,你必然能够得到别人想都想不到的丰富人生。

不要等到所有的情况都完美以后,才动手去做,那样的话你有可能一事无成。

在我们的周围,你会发现一些人,他们的智力很高,才智过人,很聪明,和谐做事能力也很不错,而且又非常勤奋,一和谐做事起来常常什么都有可能忘了。但是,他们却就是出不了什么成果,眼看着比他们在各方面都差一些的人成果都十分显著了,而他们却依然默默无闻。

寻找这类人之所以迟迟不能成功的原因,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的才华虽然说不上盖世,但比起我们常人却超出了一截,他们的脑筋也很灵光,和谐做事也够勤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他有可能是个“完美主义者”。

他们想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这当然是可取的,但他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总是想使客观条件和自己的能力也达到尽善尽美的完美程度然后才去做。因而,这些人的人生始终处于一种等待的状态之中。他们没有做成一件事情不是他们不想去做,而是他们一直等待所有的条件成熟,因而没有做,他们就在等待完美中度过了自己不够完美的人生。

比如,他想写一篇某一方面的论文,他首先会在尝试几种、十几种,乃至几十种方案之后才去动手去写论文。这么做当然是好的,因为他可能在比较之中找到一种最佳的方案。但是,在他开始写的时候,他又会发现他选择的那种方案依然有些地方不够完美,多多少少还存在着一些错误和缺点,都不是尽善尽美,而他却非得要找出一种“绝对完美”的方案来。于是,他就将这种方案又重新搁置起来,继续去寻找他认为的“绝对完美”的新方案,或者,将这一论文的选题又放下,又去想别的事情。实际上,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完美”的,他要寻找这种东西是不可能的。这种人总是不愿出现任何一种失误,担心因此而损害自己的名誉。所以,他的一生都在寻找的烦恼中度过,结果什么事情也没能做成。

完美主义者可以一下子给你提供十多种可能的方案,分别说明了其可行性与利弊得失。但是它无法确定哪种方案最好,他会采用哪种方案。而现实主义者则不然,他可能只有一种方案,也就是他要实施的那套方案。在聪明才智方面,他比不上前者,但他能够给一套很实在、马上就可实施的方案。

在和谐做事中把缺陷变为做事的资本。强者正视缺陷,懦夫畏惧缺陷。正视缺陷能使缺陷变为财富;畏惧缺陷,缺陷就使你的财富流失。

所谓缺陷者,即欠缺或不够完善的地方。人之缺陷,即按照一个正常人的标准衡量所欠缺或不够完善的地方。做事者的缺陷当然也就是按照和谐做事人士的标准衡量一个人时所欠缺或不够完善的地方,它通常是指人的性格、能力、行为、阅历等方面的欠缺或不完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句老生常谈,然而却是实情。普天之下,芸芸众生,有谁没有缺陷,如果没有缺陷那就不是人而是神了,其实就连神也是有缺陷的。所以,有缺陷并不可怕,因为缺陷你有我有大家有,凡人都有缺陷,但可怕的却是一个人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或者无视自己的缺陷。

改掉自己的缺陷,不要把自己的缺陷当成了自己的精神负担,反而要用一种积极、奋发、乐观、进取的心态,激发自己的意志,即把缺陷当成催促自己具有奋发精神的催力器。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8岁时是一个脆弱的小男孩,脸上时常挂着惊恐的神情,让他背诵,他会吓得双腿发抖,嘴唇颤动不已,然后颓唐地坐下来。

罗斯福的缺陷对小孩子来说是非常难堪的,他常常因此而招致别人嘲笑。对此,罗斯福认为自己必须战胜缺陷。于是,他用坚强的意志咬紧自己的牙床,以克服嘴唇颤动不已的缺陷,并以此来克服恐惧。他向一切困难挑战,他强迫自己去打猎、骑马,在亚利桑那追赶牛群,在洛基山猎熊,在非洲打狮子。经过一系列锻炼,他终于成为一位强捍雄壮的男子汉,并且成为最和谐做事的美国总统之一。

罗斯福的做事,可以说就是来源于他克服缺陷时所获得的能力,缺陷成了激发他积极进取的催力器。

分析自己的缺陷,从自己的缺陷中找出闪光点,把自己的缺陷变为做事的资本。

你也许觉得这异常可笑:这根本就不可能。其实正是这不可能中却孕育着可能。这看似不可能中就有可能蕴藏着巨大的和谐做事的可能性。

美国前总统里根当年在竞选加州州长时,他的竞争对手是多年来一直连任加州州长的资深政治家布朗。很多人按竞选的标准条件来衡量里根,认为他不过只是一个二流演员,没有丝毫的政治和谐做事经验,要想在竞选中获胜,真是天方夜谭。而在布朗眼中,里根也只不过是一个政治上十分稚嫩的婴儿。布朗于是抓住里根毫无政治经验之事实大肆攻击里根。对此,里根并不掩饰自己的缺陷,经过认真的分析,里根干脆顺水推舟,扮演了一个纯朴无华、诚实热情的“平民政治家”的角色,把自己没有政治经验的缺陷暴露在加州的民众面前。这样一来,加州民众反倒觉得里根更为可爱,诚实可信,最后是里根获得了竞选的胜利。

帮助里根竞选获胜的正是里根的缺陷,没有政治资本就是里根最大的政治资本。可见,正确地利用缺陷,缺陷不但不是毫无用处的垃圾,反而会是人生的获胜之宝。

缺陷之所以有如此大的作用,就在于我们所说的缺陷是一种常态下的对人的性格、能力、行为、阅历等的认识。如果超越常态,彼时是缺陷,而此时就不一定是缺陷。在不同的状态下缺陷也是可以转化的。和谐做事之道也是这样。彼时的和谐做事之路,此时可能就是陷阱;而彼时的陷阱也许会成为此时的和谐做事坦途。况且,遍观天下的和谐做事者,恐怕很难找出相同的两个和谐做事者来。和谐做事是没有模式的,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所认为的那种在一般标准下的所谓欠缺或不完善,就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人的财富。所有的和谐做事者都不是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人,和谐做事者所以和谐做事还在于能不断地创新,把缺陷变为资本也是一种创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