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平日和谐做事在一个相对比较和谐、彼此合作默契的环境中,对于待人处事的艺术,考虑得较少。这也是正常的,因为一般的人都不愿在这件事情上伤神劳心。但是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当人们走出了自己熟悉的事务和生活圈子,到外面的世界去的时候,就很容易碰壁,经常陷入被动之中,甚至有时会产生寸步难行的感觉。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遇到的此类遭遇并不是难以解决的困难,而是他们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一些待人处事的艺术,没有学会随着环境的改变的应变艺术,即没有掌握所谓的“应酬的学问”。
将“应酬”上升到学问的高度,这并非在小题大做,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高等学府开设有专门的“应酬学”,以增强学生们与人交往的能力,提高办事的效率。
应酬是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待人处事的艺术,是我们在生活中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状态、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和化被动为主动的一种本领,是我们的做事和生活中迅速适应人、事环境并使自己永远处于比较主动之地的一种学问。我们平时说某个人应酬得体,这不仅表现在仪表的适度和大方,更重要的表现在他内在的心理容量和文化素养方面。应酬得当的人,既不会使人感到油滑喜出望外,又能获得对方的尊重和好感。
当一个人在生活事务中比较宽容时,他就很少将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想法强加给别人,他总是给自己同时也给他人留有较大的缓冲余地,不至于将别人挤到“墙角”。这样的人,即使在和一个陌生人初次接触的时候,不会产生很大的压力,从而让对方觉得容易合作的感觉。我们在生活中能见到这样的艺术高手,他们即使在一个相对生疏的环境下也能应对自如,甚至如鱼得水,某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遇到他们就会迎刃而解。这样的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种亲和力和征服力,他们都是驾驭应酬艺术的高手。
掌握应酬艺术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能够掌握它的精髓和本质,我们一般人也可以成为这方面的高手。应酬艺术的精髓就在于待人处事时“度”的把握,这个“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交往的程度,二是处理问题的火候。只要这两个方面把握好了,你就能在人际关系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就能成为驾驭待人处事的一个高手。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与他人相处时,给别人留足面子,就等于给自己留了条后路。
与人相处的确是很难掌握的一门艺术,它所以难以掌握,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智慧、经验、人生观、价值观、家庭环境、生长背景以及个性特征都不完全一样。正因为有了这么多的不一样,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磕磕碰碰在所难免,甚至,相互间的矛盾、争斗、冲突等等也在所难免。人与人之间的这些矛盾与斗争,包括利益上的冲突和观念上的冲突。这,在商品社会的今天似乎表现得更为明显。
既然这些矛盾冲突在所难免,那么,我们在与别人相处发生了这样的不是很愉快的事情的时候,又该如何做呢?一般的说来,人与人之间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双方的情绪都很激动,而且,如果一方得理不饶人,就有可能使冲突继续升级,甚至到最后发生恶性的事件。这都是完全可能的。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用这些来进一步地约束人。这样的社会才是理性的社会。
我们在与别人相处时发生矛盾,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冲突,就不要使事态进一步扩大,双方都能抱着一种息事宁人的态度,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国共两党打了多年的仗,不是也坐在了谈判桌前了吗?正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
同时,在双方发生矛盾、产生争执的时候,由于双方的情绪都较激动,可能会说出一些伤害对方的话来。这也是人之常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有一点我们却必须记住:即使发生了矛盾,产生了争执,也要给别人留足面子。就象我们老百姓常说的:“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不要只是为了一时的痛快专门朝别人的痛处戳,更不要专门打别人的“七寸”。如果你这样做了,等到对方冷静下来,他仔细分析过后,他也会感激你的。
中国人好面子,只要不伤面于,一切都好说。相反,一旦伤了面子,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一般地说,关涉到我们的面子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涉及个人**的。尽管他的**可能已经不再是**,成了公开的秘密,但作为我们却要坚守这个“底线”。这样也显得你很有风度。
涉及到对方生理缺陷的。这是一块永远好不了的伤疤,对方会时时小心地捂着,如果你攻击这一点,等于要把对方彻底地激怒。这时,他就会以百倍的力量来攻击你,使你没有了退路。记住:兔子急了也会咬人。
涉及到对方父母或是祖宗的。这是中国人久治不愈的顽疾,所以,你最好离它远一点,否则,矛盾也会长一辈。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