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职场必备课:学会加班

2018-04-15 作者: 陈驰宇
第三节 职场必备课:学会加班

“胡新宇的名字最近被人们频频提起,成了一个‘用生命加班’的符号。就在这名华为公司员工因过度加班不幸离去的前几天,广州一名服装厂女工为赶活,连续加班4天,累计工作54小时,在端午节前夕猝死。上海最新一项调查显示:42%的劳动者处于超时工作状态。‘拼命加班’成为职场中的‘潜规则’。”

陆涛“哗啦”一声合上了报纸,习惯性地看了看窗外。这几天,华尔市的天气特别反常,几乎每天都在下雨。他从包里的塑料袋中取出湿漉漉的伞,将报纸卷起来塞进去,起身离开了座位。

“嘀嘀嘀”的提示音响后,地铁自动门打开了。陆涛随着出站的人流向出口涌去。出地铁之后,再走15分钟就可以到他的公司了。他打着伞,一路迷迷糊糊地向单位走去,路上撞到了好几个人,只能连连说抱歉。快到单位的时候,手机突然响了。

“彭坦,你好!有什么事吗?哦,我马上就到单位了,你们稍微等一下,不好意思!”陆涛驻足接电话,挂断之后连忙向单位跑去。

他刚出了电梯,便看见一堆人拥堵在单位门口,看到他就好像看到救星一样欢叫起来:“陆涛,你终于来了。”

“你小子快点,我要去卫生间!”田凯奇尴尬地催促道。

“对不起,对不起!”陆涛一边开门一边挥手道歉。

门开了,人们趋之若鹜地冲了进去,纷纷跑到打卡机前打卡。陆涛满怀歉意地将钥匙递给彭坦,说:“我昨天到家太晚了,今天早晨起不来,地铁人太多,好几趟都没有赶上。今天争取早点回家,免得给你添麻烦。”

“没关系。主要是我这里没有备用钥匙,如果有的话,谁加班走得晚,就可以交给谁一把。”彭坦说。

陆涛来到《友游》杂志社半年了,他和田凯奇,以及编辑部主任任茜同一批来到这里。杂志社人员编制不多,但是工作量却很大,陆涛经常到外面采访,然后再赶回来写稿子,如果遇到当事人有事耽误时间了,他只能晚上在单位加班。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他一个人身上。

随着《友游》杂志全新改版,他们的工作量也增加了,杂志不仅全部采用彩印,而且增加了3、4个版块的内容。有一段时间,编辑部的每两个人要兼顾三个版块的内容,所有的人都必须在下班后留下来加班,否则一个月后的杂志就无法和读者见面了。

周一早晨,编辑部照例召开工作讨论会,轮到叶期策划的“职场&生活”版块了,她将策划案递给主任,任茜默不做声地浏览了一遍,然后说:“这个策划案我看了几遍,你们相互传阅一下,看看有什么问题吗?”说完,她将策划案交给了离她最近的孙睿。

策划案的标题是“加班,需要理由吗?”。第一部分是一个调查问卷的汇报;第二部分是针对加班现象的实际案例,同时夹杂了一些企业老板对加班现象的看法;第三部分是对加班现象进行的分析,即人们为什么要加班;第四部分是对“谁来管理职场加班规则”的讨论。剩下的还有一些对于加班特别提供的暖人小贴士。

人们看完策划案之后,叶期站在会议室的白板前,将电脑里的调查问卷通过投影仪打在上面:

1:你所在单位经常加班吗?(参与讨论100人)

a:经常加班(70%)b:偶尔加班(23%)c:从不加班(7%)

2:加班时间一般为多长?(参与讨论100人)

a:1-2小时(28%)b:2-4小时(40%)c:4个小时以上(32%)

3:加班有补助吗?(参与讨论100人)

a:有补助(18%)b:没有补助(82%)

“我相信,通过这个调查问卷不难看出,几乎每一个工作的人都曾加班,其中一些人加班时间很长,并没有加班费或是其他补助。人们原来对加班充满了抱怨,现在却积极地投身到‘加班热潮’中,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人关心这个问题,没有人使之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人们已经把加班当作是职场中的潜规则,它也是任何企业中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尽管‘免费’或‘义务’加班并没有被人们提上一个讨论的高度,但是每一个职场中的人对此都有话要说。做这个案子的目的,并不是要替加班的人讨一个说法,也不是向着企业说话,让员工认为不加班就是对不起薪水和老板,只是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将问题抛给读者,让他们去思索和讨论。”

叶期说完了,会议桌上有人问话:

“你采访的企业老板是哪个行业的?有代表性吗?”

“一共采访了5位老总,他们在同行业中成绩卓越,分别是IT、广告、公关、传媒,还有印刷,其中也包括我们单位的总编,齐书友先生。”话音刚落,同事们便纷纷打探齐总编对加班现象的看法和态度。

叶期顽皮地笑了笑,“我已经对齐总编做出保密承诺了,所以大家只能在策划通过、杂志出刊之后,才能看到了。不过,多数企业老板对加班的态度保持一致,他们认为加班是一种企业文化,能够代表企业管理者的水平——好的管理者要让自己的员工具有主人翁责任感,自觉、自愿为企业的利益加班,而不是仅仅为了加班费。”

“Oh,My god!除了我们单位的孙睿之外,居然还有人在没有加班费的情况下主动加班?”一个名叫邹小林的同事怪叫道。由于彼此十分熟悉,这样调侃的语气并没有带来不愉快,反而让所有的人笑了起来。

“怎么没有?接受采访的那家广告公司的老板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誉,公司的很多员工经常主动加班,但是公司并非对每一个加班的员工都补贴加班费。你们知道这家公司是怎么做的吗?他们在办公楼中为员工准备了可以与星级宾馆相媲美的员工休息室,里面不仅有舒适的睡床,卫生间里更摆满了各色洗漱沐浴用品。后来,我又采访了一名在这家公司做事的员工,他说,有相当一批未婚的同事常年住在单位,真正做到了以企业为家。”

“怪不得这些老板能够把企业做大做强呢,花费的心思都和一般人不一样。这家企业还是以物质化了的办公环境作为培养员工‘加班习惯’的利器。不过,绝大多数企业喜欢使用‘精神鼓励’,这种做法似乎更符合企业‘无本万利’的心理。”面良久没有说话的任茜面带微笑地分析道。

“前不久,我对高新区的‘白领’群体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白领’阶层尽管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却也有着难以排遣的职业压力和生活压力。一方面,多数企业为了争市场,把业务指标摆在重要地位,‘指标’成为很多员工心头的大石;另一方面,包括住房、抚养子女在内的生活成本过高,使得他们不愿放弃一切可以增收、晋升的机会,于是,一头扎进了加班的‘泥潭’,不断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叶期接过主任的话茬说。

“我想,这才是版面主题‘加班,请给我一个理由’的核心。也是引发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的地方。除了你所说的这些,我觉得还有几点可以补充。”孙睿提出自己的观点。

“你说。”叶期习惯性地交叉双手,认真地倾听。

“一是怕丢了来之不易的饭碗。现在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些人为了找到一份让许多人艳羡的工作,不惜拼掉半条命,工作后如果不愿意加班,担心会被开除。特别是有些公司实施末位淘汰制,为了不被淘汰,一些人很少过双休日。第二点,是怕在与同事的竞争中处于下风。我刚才看过你的调查报告了,在‘自愿加班’的员工中,有近半数是出于竞争而被迫‘加班’,或者是想通过加班博得老板的赏识。其实,同事之间谁也不想主动加班,但是看到别人加班,心中总是担心如果不在老板面前表现一下,很多机会就拱手让给其他人了。三是怕影响事业的发展。有些公司人才济济,个个都是‘人中之龙’,一个比一个优秀,要想不落后,必须把加班当作工作的一部分。每每遇到加班的时候,总是在心里安慰自己说‘习惯了就好’。在这样的公司工作,没有人不想升迁,自然也就不得不去加班了。”

孙睿的话刚刚说完,会议室内就想起了掌声。这突如其来的掌声让他有些发怔,继而微笑起来。

“你分析得太好了,我要记录下来,作为内容的一部分。”叶期持续鼓掌。

“另外,我觉得可以在版面中加入一些法律条文,可帮助工作的人们树立正确的职场观念。比如,《劳动法》对员工的加班补偿作了相关规定,但从调查结果来看,百分之几的企业没有加班补偿,即员工加班属于‘义务加班’。其中,百分之几的企业虽然有加班补偿规定,但从来没有执行过;百分之几的企业没有加班补偿规定,员工加班真正沦为‘义务加班’;还可以用数据说明有多少企业表示员工加班有补偿,但补偿很少,和员工的付出不对等。按照《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不超过8小时,用人单位在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时,应当按照相应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而法定节假日安排员工上班也必须要按照规定支付报酬等。但是,这必须属于单位的要求性加班,如果是员工主动加班,就很难按照该规定实施。”田凯奇一边在电脑商劈里啪啦地敲打着关键字,一边阅读搜寻出来的结果。

或许是叶期策划的主题说出了编辑部同事们的心声,策划案的讨论会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期间,同事们各抒己见,为叶期带来了许多新的灵感。

一个月之后,新一期《友游》杂志出刊了,“职场&生活”版面给读者们带来惊喜,成为月评中最受关注和喜爱的版面之一。此后,编辑部被迫加班的情况少了,而自愿加班的人却多了起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