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书友1888504067的5888大洋,书友半泽连续100大洋的打赏!谢书友1888504067,书友欧安办公的月票鼓励!谢各位好友的推荐票!
现在本类型小说网站不安排推荐,对***排行榜,粉丝排行榜都屏蔽了,好在有这么多书友一如既往的支持!给您们鞠躬了!
---------------------------------------------------------------------------------------------------------------
南槐瑾的发问让如来佛沉吟了会儿说:“你也算伶牙俐齿了,刚才我说你有慧根,看样子还是没有说错,你能很快发现我们有相互抵触的地方。一般人见了我们都会被洗脑一般,只做听众,忘了思考。但你这样思考也容易钻牛角尖。”
“我佛真是大智慧,竟然不怪罪我的唐突。我还有一个想法,我们的宗教精神是三大派别,也就是儒释道。不知大师怎样看待这三个派别?”南槐瑾抓住机会问如来说。
“关于这个问题,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我们就慢慢道来。首先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古代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儒家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天把你摆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职责、义务,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属于你的责权义,你就要乐天知命,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螺丝钉理论。”如来说。如来还知道螺丝钉,南槐瑾觉得佛真是无所不能呀!
“我懂了,实际上儒家讲究的是秩序,所谓三纲五常是他核心内容的具体表现。孝悌,忠君都是讲究遵守一个秩序的问题。”南槐瑾发挥说。
“你说的有道理。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你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是蜂王浆般对人有巨大的精神营养。老子可能三五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现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实还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观点,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之类,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和大朴不雕,这既是老子无为的政治主张,也是老子对于个人修养的治学主张。”如来的一席话让南槐瑾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南槐瑾想了一会儿才明白,自己主要是见过这几个成语,所以感觉对这个理论是熟悉的。
“我倒觉得道家的思想更多的发展到了消极避世的层面,是不可取的。”南槐瑾说。
“你的理解有偏差,道德经是道教的精髓。《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天朝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我的感觉是道更强调顺其自然,也不是你所说的完全的消极避世。”如来说。“也许是后来的庄子让我产生了这个感觉。那么贵教呢?”南槐瑾问。“我教讲的是见性。性是什么?是心”,也就是修养我教有七个字:见性、救世、通万有。见到你的心性,叫内观内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盏灯,来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它的一种很客观的修炼方法。我教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为,不能说谎话、不能杀生、不能做坏事之类。定是不为万物所扰,哪怕泰山塌下来,我也不为所动。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会产生智慧,就是所谓的定慧双修,不定就不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后又可以更好入定。我教是非常高深的古典哲学,也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宗教形态,这样,我教的佛就包含了佛家、佛学、佛教三个东西,家、学、教三者都有了,形态是最完备的。佛教佛学的主要东西是什么?可以用你们历史上有个皇帝叫乾隆的话来概括我教,乾隆给bj的五塔寺写的一篇记里头是这样说的:“塔,标义;经,标口;佛,标身。”意思是说,佛庙里的塔代表的是佛教崇高向上的意义;佛像代表的是佛的形象,告诉你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佛经代表的是我的嘴巴,告诉你我讲过一些什么的话―――前两者是外在形式,它的精髓在于经标义,佛经就和儒家的《四书五经》或道家的《道德经》和《庄子》一样,是一个思想库。”如来说起这些来滔滔不绝,完全没有了庄严相,有点像一个好为人师的话唠。南槐瑾也想他刚才说的不言语和现在的佛口大开是矛盾的,但南槐瑾要向他讨教,也就不好过于较真了。“是的,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儒、释、道三家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经“三教一体”了。少l寺有一个供奉释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少s山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出发,但最终我们能达到共同的目标。从对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说,三教说法不同,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贵教是见性、救世、通万有。这三句话是我自己的概括,不一定准确,但是我想这样可能好记一点。也可换一种说法,儒家是尽人道,贵教求佛道,道家穷天道。人道和佛道比较明白,而天道是什么呢?天道应该包括很多东西,例如天机、天意、天命,其本义不是讲迷信,而是讲天的规律或自然规律,包括我们已经知道的规律和我们尚不知道的规律。还可换一种比较方法,儒家叫做正心,贵教讲究明心,道家追求炼心。在这背后,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贵教讲治心。不知我的这个理解怎样?”南槐瑾说。
“你概括的比较准确。基本上就是这么回事。”如来说。
“我就想不明白,这三教为什么道教会没落?”南槐瑾向如来讨教。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看别人,想自己是一种借鉴。我认为道教没落的原因很复杂。一是与清净无为的教义有直接关系。道教主张清净,并采取先度个人后度世人的态度,所以主动弘道的不多。二是道教教义主张宁可失传,不可妄传。所以世人看不到道教的真面目。大家看到的,已经多是衰落和经济化的道教,只留其形,其神已死。真正的道教,是对老子道思想的实践和充分深入后形成的包含了三**法门的体系。涉及内容十分深入、颇广。三是道教规定口口相传,不留文字。随着老道士的羽化故去,真正意义上的道教逐渐消失,而现代社会急功近利,形成迷信风格。四是道教的基本利益无从保护,仅有的几座道教宫观,成为空壳。五是后继无人。现代人多不愿吃苦,不能忍受寂寞,或偏好法术,或喜好名利,或逃避现实,或贪图个人利益。目的不一。没有真正可以继承的人。因时而变才是上上之策,而道教显得极为被动。被动的结果,一方面促成了某些传统规矩和文化的保留,同时另一方面,也促成了伪道盛行。所以,你们见到的道教,已多是急功近利的迷信活动,难以还原其本来面貌了。还有最致命的一点。我教讲究的是修来世。让你下辈子幸福。而道教宣扬的是你用功修炼,最后羽化升仙。强调的是本世。可是又有哪个见到修道的人成为神仙,长着翅膀可以在天空飞翔呢。”如来捏着几个指头说。
“贵教为何会长盛不衰呢?”南槐瑾问。
“我教自天朝汉代传入中土以后,被改良,也就是被你们的祖宗将里面的精髓的东西和你们的特点结合起来,这样实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终极目标。再就是……”
“你怎么睡着了,这样小心感冒。”南槐瑾听见喻洁说话的声音,她还把南槐瑾摇了几下。南槐瑾见到的释迦牟尼不见了。原来是个梦。可是和释迦牟尼的对话还清清白白存在南槐瑾的记忆里。南槐瑾仔细回忆梦中所说的,特别是释迦牟尼说的话,有些听说过,有些就是和释迦牟尼英雄所见略同了。“你知道吗?你刚才的这番动作,把一个高人弄跑了。”南槐瑾有些嗔怪地说。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