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他“少有远量”,自20岁起便隐形匿迹,不与世俗之士交往,暗中交结英雄豪杰,谈论时势。这为他的谋士生涯奠定了基础。为了成就功业,他先在实力较强的袁绍军中出谋划策。后来他发现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遂受荀彧的推荐,归向曹操。曹操本对颍川贤达怀有特殊感情,他认定“汝、颍固多奇士”,所以对郭嘉也就格外器重。
郭嘉从十个方面分析了曹操的优势、袁绍的劣势,认为曹操有“十胜”:
第一是“道胜”。袁绍作为世族军阀,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其形式所羁;曹操“体任自然”,因时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筹。
第二是“义胜”。曹操“奉顺以率天下”,顺应历史潮流,合乎道义。
第三是“治胜”。郭嘉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历史和现实,认为汉末大乱是统治者“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
第四是“度胜”。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忌,任人唯亲戚子弟;曹操则“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在气度胸襟上胜过袁绍。
第五是“谋胜”。袁绍临事无策,优柔寡断;曹操机警果敢,“应变无穷”。
第六是“德胜”。袁绍沽名钓誉,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曹操以诚待士;“不为虚美”,讲究实用,刑赏必诺,“与有功者无所吝”,那些忠正而有远见的并且务实的士人“皆愿为用”。
第七是“仁胜”。袁绍怀妇人之仁,见人饥饿,恤念之情形之于表,而对于自己见不到的,则“虑所不及”。这不是政治家的胸怀。曹操对于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对于天下大事则“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胜”。袁绍惑于谗言,而曹操则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润不行”。
第九是“文胜”。袁绍是非不分,曹操对于正确的“进之以礼”,不正确的则“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胜”。袁绍用兵“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曹操则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敌人闻而畏。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郭嘉所指出的这十个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组织路线及各人的思想修养、心胸气量、性格、文韬武略等多种因素,这都是关涉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郭嘉为曹操总结这“十胜”,也可能是初来乍到之际对曹操的夸赞,也可能是对曹操的鼓励、要求,希望他能保有这“十胜”,完成统一天下之伟业,自己也便有出头之日。……任何推测都意义不大。无论如何,郭嘉能说出这“十胜”,说明他不仅仅是一个临事献策的谋士,而且还有成套的理论。无怪乎曹操听后赞不绝口,“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遂“表为司空军祭酒”。
如同荀彧一样,郭嘉在重要关头也总是为曹操谋划。如:官渡战后袁绍病死,曹操乘胜进攻袁谭、袁尚,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连战数克”。这时,有人主张加强攻势,彻底铲除袁军。郭嘉则主张缓兵以待其变。他认为谭、尚都深得袁绍宠爱,袁绍生前又无立嗣,兄弟二人之谋臣“必定斗其间”。如果我们攻之急疾,他兄弟二人将合谋图外;相反,“缓之而后争必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果如其言,曹军一摆出攻刘表的姿势,袁氏便出现内讧。曹军回兵各个击破,遂平冀州。郭嘉也被封洧阳亭侯。
建安十二年(207年),郭嘉随曹操平定乌桓。回兵途中郭嘉病重,不久去世,年三十八。谥贞侯。
郭嘉跟随曹操11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君臣相得,亲密无间。郭嘉说曹操:“真吾主也。”曹操说郭嘉:“唯奉孝为能知孤意。”郭嘉病重,“太祖问疾者交错。”不幸而死,曹操“临其丧,甚哀”,并不无惋惜地对荀攸等人说:“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拟交郭嘉以治国安邦之任,可见曹操是多么赏识其才。郭嘉死后不久,曹操上表朝庭,全面肯定了郭嘉一生的功绩,称赞他“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述追赠郭嘉封邑。
郭嘉英年早逝,给曹操的统一大业以很大影响——至少是曹操认为这样。次年曹操赤壁失利,还深情叹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后人有诗赞叹郭嘉说: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
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
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
可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
郭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着过人的才智,但与贾诩不同,贾诩年轻时,就不断的卖弄和炫耀自己的才智,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过人的谋略。而郭嘉却一直默默无闻,只有亲近他的,与他同样有着过人谋略及品行的朋友,才了解他还不为人知的才智。
郭嘉交的是什么样的人?他自信而清高,喜欢无拘无束,交友非常挑剔,只与心目中的仁人志士来往。但他待朋友非常真诚、热情,喜欢通宵达旦地饮酒畅谈。他拗不过朋友的邀请,到了袁绍的帐下,数十日后,他便离开了袁绍,临行前,告诉朋友:袁绍非明主。当然意思是让朋友早作打算,不然何必多说,悄悄走了就是。
事实也证明了郭嘉的话,许攸为袁绍出计策,袁绍根本不听,还反打许攸,确实不是明主。
同样的,郭嘉的朋友,也没有将他的话传达给袁绍,不然袁绍必然会留下郭嘉。乱世中,一方霸主对谋士的态度只有一种:我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
从此事就能看出,郭嘉看人交友是极准的,并且只交有着一定品行的人。由此可见,说郭嘉爱玩弄女人,甚至是爱吸食五石散最后致死,都是无稽之谈。
郭嘉出生于颍川,当时为各路英豪出谋划策的谋士,十之六七出于此地。喜欢交友的他,自然也结交了大批生于颍川的谋士,因为那是乱世,他看多了争伐,见到了太多的流血,让郭嘉开始思索未来的出路。
尽管淡薄心性,尽管不愿意惹世俗是非,但他的血,毕竟是热的。看到泼洒在地上的血一点点变冷,他的心绝对不会好受,但他不是出生显赫世家的公子,他在等待机会。
曾经加入了袁绍阵营,虽然没有出谋划策,却看到了许多,看清了袁绍并非明主,看到了随军出去的大批人马,每次回来都少一拨,即使喝酒下肚,仰天醉倒,但是他的心却无比的清晰。
荀彧向曹操推荐郭嘉,绝对不是个意外。荀彧与同样出生颍川寒门的戏志才,郭嘉都相熟。郭嘉闲赋6年,荀彧已经跟在曹操身边5年。郭嘉这6年,不可能是真的闲赋。郭嘉在成为曹操臣子之前,他就已经从荀彧那了解到了曹操,认为此人确实是乱世英雄。因此从不轻易展露才华的郭嘉,才有可能,在曹操的大帐下,第一次展现了他一直不为世人所知的惊人才智。
曹操与郭嘉的互相试探,对弈,让曹操了解到,这个比他年轻15岁的青年,确实有着过人的才智,足以成为自己的智囊团。
而终于成为曹操麾下众多谋士之一的郭嘉,开始了他卖命一样的出谋划策。
曹操这样信任郭嘉,不是没有原因的,身子虚弱的郭嘉,是他最忠心的部下,不顾劳累,随曹操出军,一路上甚至可以不眠不休的出谋划策。先平定北方,等若积累了不败的地位,随后再南下,直取长江以南,这是曹操的宏业,也是郭嘉唯一能让这连年争伐的乱世,快速获得统一的途径。
他不是出生世家,因此他懂乱世的平民,有着何等的悲痛,因此他玩命一样的跟随曹操到南方。
同样的出生贫寒的贾诩,与郭嘉正好相反,在乱世之中,他知道平民百姓,命比纸贱,因此他才想跻身官宦,因此他才出谋划策,为了保全自己全家所有,他可以牺牲太多的人。
郭嘉看透的是自己的生死,他出计谋,必然用险招,为什么?因为这样牺牲的人最少,因为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统一天下。
也只有这样的郭嘉,才能让曹操信任,让曹操托付自己的孩子,让曹操视为知己。因为天底下,唯有郭嘉是一心为他成就霸业的人。有了如此觉悟的人,不会为凡俗所困,不会费什么心机去讨好曹操,不会贪图官爵高低。
这才是低调的郭嘉,为曹操出谋划策十一载,一直担任司空军祭酒的真正原因。
只有彻底被郭嘉的心所征服,曹操才可能对郭嘉言听计从,曹操并不是愚蠢的人,也不是心软的人,理解错了郭嘉的意思,导致了一意孤行,放走了刘备。并不是因为曹操多么仁慈,而是因为他信任郭嘉,虽然郭嘉的本意是软禁刘备。
郭嘉并不是不看重名声的人,他知道人心的重要,就像他看透了人心一样。因此他才不让曹操杀刘备,留下骂名。原本就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的曹操,尚不在乎自己的卑劣骂名,但郭嘉却在乎。
不过郭嘉任性,放浪不羁,不治行检,估计是个除了吃喝,动脑子,交朋友,其他啥不愿意再动的懒散人士,可能平时穿着都够呛,夜里酒喝多了,早上起不来,早朝经常迟到啥的,被古板的陈群参了几本。不过最了解郭嘉辛苦的曹操,又怎么忍心怪罪他?甚至对郭嘉一如既往的生活作风大为欣赏,替他解释:“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就这样,渐渐离不开郭嘉,凡事难以决断都会找郭嘉商量的曹操,一点一点的实现着他的宏图霸业,即使郭嘉身子虚弱,病怏怏的,也依旧配合着曹操,出谋划策。等曹操满心欢喜的离开时,他才躺下,以酒镇痛。
他自己的身体状况,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也明白去了南方或偏北,水土不服,恐怕难以存活。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毅然追随着,去远征乌丸。
或许是因为水土不服,或许是病疫,总之这回郭嘉病在了卧榻上。
即使病重,郭嘉还是坚持为曹操出谋划策。用兵贵在神速,是郭嘉对曹操说的话,因此他也比任何人都更明白,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他必须让曹操离开,为了尽早的统一北方。
但这一次,曹操并不安心郭嘉的病情,但最终还是在郭嘉的催促下,带军离开了军营。
曹操并不知道,那个在病榻上还强装精神的郭嘉,是以什么样的心态等待着他的凯旋。他也不知道,那一面,竟成了见郭嘉的最后一面。
凯旋路上,曹操还在不断招人询问郭嘉的病情,直到得知郭嘉病重而死,才终于悲痛大哭……见多了战场上生死的曹操,真的崩溃了他嚎啕大哭,痛心不已,指天言:“天地广阔,博纳万物,遂容不下我郭奉孝!岂天妒英才乎!”
他是真的痛哭了,痛哭完了,还没有回过味,又不断的给当年推荐他郭嘉的荀彧写信。写去了一封又一封。
曹操都已经快神经质了,但是郭嘉的操劳过度,不顾生死,只是为了让曹操:平定北方,统一天下。
于是起初是这个年轻的人,一心为他完成宏图霸业,最终是否变成了曹操为已故的郭嘉,继续他的统一霸业?
208年,仅仅时隔一年,大破荆州的曹操,威胁徐庶北上,但徐庶是一个忠臣,进了曹营,一言不发。曹操再也没有了郭嘉那样得力的谋士,不得不事事躬亲,引得头风病加重,才最终有了杀华佗的一幕。
“奉孝,还记得吗?我们曾经说好,要一起取荆州……”我不知道,一心夺取荆州的曹操,一个人,在军营里,是否会有这样寂寞的喃喃?在给荀彧的信中,曹操曾经提到郭嘉:“然与共论计,云当先定荆”……可见,取荆州,是郭嘉生前与曹操共同的约定。但而今,只剩下曹操一人去实现。
一口气,夺下了荆州,曹操似乎看到了统一天下的宏愿即将实现。于是,我们才能渐渐理解,几乎是白手起家的曹操,怎么会在赤壁之战,如此的急于求成。虽占据了荆州,却根基未稳,一路的胜利,让他不顾众谋臣的反对,就毅然决定攻取下整片荆州,最终在赤壁下功败垂成,天下三分。
“有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曹操在赤壁下的悲泣不是讽刺谋臣的不力,而是郭嘉不在了,失去了荆州五郡。统一变得遥遥无期,他一个人,没能完成当初的约定。
最后,曹操斩除帝党残余力量,加九锡,临帝位,享年66岁死去,却仅留下了一个薄葬的曹操墓,等待着忠臣英魂的陪伴。曹操的一生中,只有这样一个男人,一个比他还小15岁的男人,影响了他全部的一生……难怪曹操,这个实际真正重情的人,用“毒恨”这样的字眼,来诠释心中极端的痛苦。
郭嘉与曹操统一天下的宏愿,并没有完成,但他们在乱世中的君臣信任,却超脱了历史,从来没有一个谋臣,会得到主公这样的信任。从来没有一对君臣,可以如此相交。他们已经不是管仲之交,知音人可以比拟的了。乱世之中,他们本可以并肩一起谋划天下,谋划未来……
若论至爱,曹操最爱的,无疑还是他的霸业,但是在失去郭嘉时,他也失去了他实现霸业的未来。若有机会从头来过,曹操是否还舍得郭嘉,如此操劳谋划;舍得带上病弱的郭嘉,一同远征乌丸?
或许也只有在梦中,曹操才能与那对明眸相视,捧壶相邀:“与我煮酒,共论天下……”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