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大唐狄公案·叁(7)
马荣拾起短剑,将剑扔出墙外,转身对站在暗处的那些人道:“诸位弟兄,在下也许瞧上去有点失礼,可我对那些个使刀舞剑的从没啥耐性!”
众人只是哼哼唧唧,亦不知何意。
胖汉子仍躺在地上,不停地呻吟诅咒着,时不时打口中喷出些东西来。
马荣抓住他的胡须将其拉起,又随即把他狠狠地扔了出去,胖汉的背撞到了墙上,“砰”的一声落地,蹲坐在墙边。他睁大眼睛望着马荣,气喘连连。
过了许久,胖汉方才稍稍恢复了些元气,以嘶哑的嗓音道:“不打不相识,在下请教老兄尊姓大名,不知老兄来自何处?”
马荣当即编了个名儿道:“在下名唤荣宝,是个老实的买卖人,在大街上贩卖货物。今儿清早,太阳才刚升起,便遇到了个富有的商人。他挺喜欢我的货,付给我三十锭银子买下我全部的货物,所以我就赶到此处,特地前来观内烧香敬神。”
一席黑话令众人哄笑不止,那胖汉忙讨好地问马荣是否用过晚饭了。听马荣说还没吃,胖汉向煎饼的小贩喝了一声,众人便齐聚炭火旁,一边吃着大蒜煎饼,一边说着话。
原来那胖汉名唤申八。他自鸣得意道,他是全城流浪汉推举出的头儿,现为丐帮帮主。他和他的手下两年前便在此道观内落脚。此地曾是个香火很盛的道观,百姓俗称其为“红庙”,可似乎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道士们纷纷离开了此观,县衙门也封了此观的大门。申八说,此处还算漂亮清静,且离城内热闹的市区不远。
马荣告诉申八,他发现自己的处境甚为不妙。他虽已把那三十锭银子藏妥,但还是想迫不及待地离开本城,因那遭劫的商人很有可能报官。他可不想在袖中藏着包沉甸甸的银子招摇过市,所以想将银子换成些小饰品,如此一来,则便于随身携带。他再三声称并不在乎因此而吃点亏。
申八肃然点头表示赞同:“兄弟,这是个聪明的法子。可银子是贵重之物,通常我等只用铜钱做生意。现在如若有谁欲将银子换成小而等值的物件儿,那也唯有金子了!但兄弟,实话对你说,咱这群兄弟中,撞见吉祥的金色物件儿,要有,也不超过一回。”
马荣附和道:“金子确是值钱的玩意,”但他又道:“没准哪个乞丐会在路上找到件小的金饰品,而那饰品可能是坐在轿中的贵妇所掉的。”
“这消息肯定会不胫而走,你是丐帮帮主,自会很快听说吧?”马荣试探道。
申八慢慢地搔着他的肚子,热情已明显消失,不置可否地说是有这种可能性。
马荣在袖内摸索,取出了一锭银子。他在手中掂了掂银子的分量,并让火把的光照在银子上。
“在我藏匿那三十锭银子时,”他说道,“随手拿了一锭带在身边以求好运。不知老兄是否愿意收下此银锭,作为在下预支给你的回扣,以谢老兄促成这桩生意。”
眨眼间,申八已打马荣手中抓过银锭。他眉开眼笑地说道:“兄弟,让我想想能为你做些什么。这么着,你明晚再过来听信吧!”
马荣谢过,又与新结交的几位说了些中听的话后,便告辞离去了。
八
马荣返回了县衙,随即改换装束回到衙门大院,见狄公书斋内仍点着灯。
此时,狄公与洪亮正在商议公务。
狄公见马荣来到,遂止住了话头,问马荣道:“可有甚消息?”
马荣简要地禀明了他与申八相遇的经过,并提及申八的承诺。
狄公心下十分满意。
他道:“如若你真能如此快速地找到罪犯,那可是交了天大的好运。你头起得不错,这消息定会在黑帮内迅速远播。你目下已摸准了门道,毫无疑问,时间一到,你那位申八帮主便会提供你失踪发簪的线索,你便可循线发现罪犯。”
“你来此之前,我与洪亮正商议是否该对邻县同僚做一次礼节性的拜访。依惯例,我迟早都必须做一次造访,目下似为适宜之机。我打算离开浦阳两三日。在此期间,你继续追查半月街案的凶手。如若你认为需要,可同乔泰一起调查。”
马荣认为他最好单独行动,如若两人调查同一案件,可能会引起旁人的怀疑。狄公表示赞同,马荣随后便告退了。
洪亮若有所思地说道:“如若大人离开此地两三日,衙门也将停止审案,这倒是暂停审理王贤东一案的最好理由。县城内目下谣言四起,说那王贤东因系庠生出身,受害者只是穷店主的女儿,大人欲包庇王贤东。”
狄公耸耸肩道:“纵令如此,我明早照旧起程去武义,后日便可到金华,第三日返回浦阳。洪亮,你无须随我一同前往,我离开期间,马荣或陶干尚需你指点一二,你且留在此地保管县衙官印。目下你帮我置办些适合赠送给武义潘县令和金华罗县令的礼物,然后吩咐轿夫,明日一早,让他们将我的行囊装上官轿,在衙门大院内等候!”
洪亮点头答应,让狄公放心。狄公遂俯身案桌前,审阅案上的公文。
洪亮站在狄公桌前,犹豫再三却不离去。
过了一阵,狄公抬头见洪亮仍站着,遂问道:“洪亮,你还有何事?”
“大人,恕在下唐突,我已细细思量了那奸杀案,反复查阅案卷,几经努力,但对大人的推断仍无从理解。虽说现下已很晚了,但大人若能在明日离开前给在下更多提示,那我至少能在大人离开的这几日睡得安稳些!”
狄公笑着将镇纸压在文案上,随后靠于椅背,道:“洪亮,你让人去沏壶新茶来。你坐到这把凳子上,我解释给你听,我是如何推断那晚的命案的。”
狄公喝了一口浓茶,开言道:“当我闻及此案的主要证据时,便排除了王贤东为奸杀肖洁玉的凶手。有时,女人确能勾起男人的恶欲邪想,孔子在《论语》中以为‘唯女子与小人之难养也’,确有道理。”
“但仅有两类人会将邪欲付诸行动,一类乃粗俗之人,他们皆为作恶之惯犯;二为富裕好色之徒,此等人生活放荡,心性已屈从邪恶。目下我便可想象如王贤东这般有才学的年轻人,若身处恐怖之境,一时狂乱亦会扼死一名女子。但要说他会奸杀与他有超过六个月肌肤之亲的女子,我以为绝无可能。故我须在上面所提的两类人中寻得真正的罪犯。”
“我随即排除了纨绔子弟犯案的可能性。此类人常出没于花钱如流水的纵欲场所。须知,富人根本不会留意像半月街这样的穷店主居住的区域,也无甚机会得知王贤东与洁玉姑娘的秘密幽会,更别提借助布条攀上窗户那档子事。这定是惯犯所为。”
说到此处,狄公停了一阵,随后继续道:“这些卑鄙之徒,恰似饿狗般在城中闲荡。如若他们在黑暗小巷中碰巧遇到个无防卫能力的老者,他们便会击倒他,抢走可怜巴巴的他随身携带的几串铜钱。如若遇上个单身行走的妇女,他们便会击昏并奸淫她,从其耳上扯去耳环,将其丢弃在街沟。他们在穷人居住地偷偷摸摸地游荡,要是发现没上锁的门或打开的窗子,便会潜入偷走主人家仅有的那点财物。”
“我等是否可以假设,有这么个家伙,碰巧途经半月街并发现了王贤东与洁玉幽会的秘密呢?这恶棍明白,在他们的幽会处抢劫,姑娘懵懵懂懂,自会束手就擒,无从抵抗,待明白究竟后,至多也只哭爹喊娘或逃至门旁,那恶棍遂上前奸杀了她,接着不慌不忙地洗劫值钱物品,直至拿走女孩身上仅有的饰物。”
狄公止住话,又喝了杯茶。
洪亮缓缓点头,随后道:“大人虽明白论断王贤东并未犯下双重大罪,可在下尚未见任何可用于公堂之上的对其有利的确凿证据。”
狄公答道:“你要确凿证据,这个不难!第一,你已知仵作所禀告之内容,如若王贤东扼死洁玉,其长指甲会在姑娘的脖子上留下深创:虽然姑娘身上各处俱有伤痕,可仵作仅发现了浅浅的指甲印。这表明恶棍的指甲是短而不齐的。”
“其次,当洁玉受强暴时,虽竭尽全力反抗,可她那些因长期干活而磨损的指甲绝不会在王贤东的胸口和手臂上留下深痕。顺便一提,此类刮痕并非如王贤东所说的由荆棘擦伤而成。在恰当之机,我会弄清这个小问题的。至于王贤东是否可能掐死了肖洁玉,我可补充一点,我已观察了王贤东的身材,并已听过了仵作对姑娘的描述,我相信,如若王贤东欲扼死姑娘,那他定会被推出窗外!但此情形并未出现。”
“第三,当十七日晨凶案为人所发现时,王贤东用来攀入洁玉房间的布条已被拉起,丢在洁玉房间的地上。如若此案系王贤东所为,或当时他在房内,没这临时当成绳索的布条,他如何抽身离去?王贤东并非体魄强壮之人,他需洁玉帮助方能攀上窗户。以此看来,唯有强悍之徒才有翻墙入室的经验,于紧急关头无须借助诸如布条之类的东西,而能任意逃脱。他会像乔泰那般,正如你所见到的,从窗户中翻出,随后跳下。以上便是我对那罪犯的印象。”
洪亮微笑着点了点头,说道:“目下我已全明白了。大人推断如有神助,桩桩件件皆有所本,罪犯擒获后,证据自然充分,可与之对质而令其招供,如有必要,刑讯并施,不愁那厮不招。毫无疑问,此犯仍在城中,他没来由自惊自扰远遁他乡,因城中人人尽知冯大人已判王贤东有罪,且大人您也赞同他的判决。”
狄公抚弄着他的胡须,缓缓点头道:“那恶棍若将金发簪卖掉,便会暴露自己的身份。马荣已搭上了知晓销赃内情的人,须知,罪犯绝不敢同金匠或当铺掌柜联系,那样便会露了马脚,叫官府发现被盗物品之踪迹,因此,他必定会试着在同伙中觅得销赃者,如此一来,申八不久便可风闻,马荣随后也就能抓到罪犯了。”
狄公啜了一口茶,随后提起朱笔埋首于文案之中。
洪亮站起身,拨弄着他的胡须,发了一阵呆,过了半晌,又问道:“仍有两点,大人您未曾解释。大人是如何知晓罪犯是行脚僧打扮?更夫与此又有何干系?”
狄公沉默了一阵,专注于正在处理的公文上。他在文案页边做了一个记号,放下朱笔,卷起公文,随后抬起头,双眼炯炯有神地望着洪亮,道:“王贤东那日所见更夫之事,确有奇怪之处,不过此事倒令我深思,那罪犯到底系何等样人。须知,下三烂的罪犯常将自己扮成游方道士或行脚托钵的僧人,如此一来,多少可以掩人耳目,令他们可安全地在城中游荡。故而王贤东第二次听到的并非更夫的敲锣声,而是——”
洪亮大悟道:“托钵僧的木鱼声!”
九
次日清晨,狄公正穿戴官服官帽之际,仆役通报道,有两名晋慈寺的僧人来衙求见,说是捎来晋慈寺方丈的口信。
狄公换上了正式官服,于案前坐下,一年长的和尚与一小沙弥结伴入内。他们跪下磕头时,狄公瞥见他们的黄袍乃由细纹锦缎缝制而成,且镶以紫色丝线,两人还佩戴着琥珀色佛珠。
年长的和尚不露声色地说道:“贫僧奉我晋慈寺灵善方丈的吩咐,向大人您转达他的敬意及问候。方丈知晓大人上任伊始,公务繁杂,故目下不敢冒昧前来拜访大人,但在适当之际,方丈便会亲自登门聆听大人教诲。因而方丈希望大人千万别误会,以为出家人倨傲无礼,因此恳请大人哂纳此薄礼,聊表方丈一片心意。”
说到此处,年长的和尚向那小沙弥做了个手势,小沙弥起身将一只以昂贵锦缎包裹的小包放在狄公的案桌上。
洪亮原以为狄公会断然拒绝此礼,未曾想,狄公只低声说了几句“无功受禄”的客套话,在年长和尚的坚持下,却未再推拒,反倒从椅上站起身,作揖谢道:“请告诉贵寺方丈,狄某深感方丈关怀之意,也请代为转达本县对他的谢意,适当之时本县自会前去拜访。请带信叫方丈宽心,虽说本县不是佛徒,但对佛理甚感兴趣,非常渴望能有幸聆听远近闻名的灵善法师之教诲。”
“大人之嘱贫僧定会转达方丈。对了,方丈让贫僧向大人禀报一事,虽说是些小事,但本寺以为甚有必要禀明大人。昨日下午升堂之际,大人明示佛家寺庙同县内良民一样,俱受官府保护。可近来本寺有骗子光顾,他们欲掠夺僧众之香火钱,那可是本寺的正当财源。此外,该骗子在寺内到处窥探,深扰僧众,因此方丈恳请大人能昭告县民,不可再去骚扰寺院,并严惩此等无赖行径。”
狄公点头应允,二僧随后离去。
狄公心下恼怒异常,他知道定是陶干再作冯妇,又行起旧勾当,且为人所追踪至县衙,真是糟糕之至。狄公叹了口气,命洪亮打开包裹。
洪亮打开精美的包裹,见内中有三枚闪闪发亮的金元宝及三大锭银元宝。
狄公将其重新包起,纳入袖中。此系洪亮首度见着狄公收受贿赂,心下自是悲伤不已。他记得狄公先前的指示,不敢妄论二僧的造访,只默默帮狄公换上了出行的服饰。
狄公缓缓步出客厅来到县衙大院,见仆役等已准备就绪。出行的官轿停于台阶前,官轿前站着六名衙役,手举镌有“浦阳县令”四字的大木牌,官轿后也站着六名衙役。另外,六名强壮的轿夫已备好了官轿,其余十二名替补轿夫也备好了县令的大批行囊。
见一切就绪,狄公遂登上官轿,轿夫将轿杆一抬,轿杆压在他们壮实的肩膀上,出行队伍缓缓穿过了大院和县衙的双扇大门。
一队护卫随从也到达了县衙前,但见乔泰携弓带刀,骑马行至狄公官轿右侧,衙役班头也骑着马,行在官轿左侧。
随后,队伍开始穿梭于浦阳县城的街道上。两名开道的衙役迅疾走到队伍前面,敲锣大喝道:“让道!让道!县令大人驾到!”
狄公留意到四周并无常有的赞颂欢呼之声。他透过轿子格窗向外张望,见不少路人对出行队伍怒目而视。狄公叹息了一声,靠着背垫,从袖子中拿出梁老夫人的案卷开始细看起来。
(本章完)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