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正经事

4个月前 作者: 来点猪头肉
第216章 正经事

大婚也好、徐妙锦有了身孕也罢,这些确实都对朱允熥有一定的影响,会牵扯他的一些精力。

可是不管怎么说,作为大明的皇太孙,尤其是这两年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那都意味着朱允熥也应该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治理江山社稷上。

傅友德和蓝玉先后接到了安排,一个去北平一个去太原,这两大国公就要去准备襄助晋王和燕王出兵了。

跟随他们一起出动的自然会有一些勋贵,大明朝用兵就是如此,肯定是勋贵要跟着一起出动。

包括徐辉祖和李景隆,这两位也都跟着一起出征了。现在留在应天府的国公,猛然看了一圈后就发现只剩下一个常升了。

道衍整理好文书递给朱允熥,“殿下,臣以为此次用兵,怕是难有太大战果。”

朱允熥就严肃问道,“大和尚,你为何是这样的论断?”

道衍也不藏着掖着,说道,“殿下,此前宁王殿下于草原发现鞑子衣甲。只是并无找到太多马蹄印记,想来只是小队游哨之流。”

去年朱权就发现了一些蒙古骑兵的衣甲,今年又发现了几件,这都证明了有一些蒙古鞑子在不断的靠近漠南,似乎是有着一些蠢蠢欲动的迹象。

可是很多人也看的明白,这也就是小股的骑兵而已,甚至会有人觉得这么一点动静实在是不值得大明兴师动众。

但是在老朱的眼里,包括在朱权以及一些勋贵的眼里,这些迹象都不能掉以轻心,这可能就是蒙古鞑子要开始犯边的一些迹象了。

纳哈出被降服、北元小朝廷覆灭,有些蒙古部族归降等等,再加上现在的一些蒙古部族的内部争斗等等。

这一切的迹象都说明蒙古内部现在分裂的利害,他们的实力也被削弱的厉害。躲着大明都来不及呢,现在跑到了漠南只能说明他们别无选择。

朱允熥仔细想了想,说道,“大和尚说的有些道理,只是这一次不管如何,朝廷势必是要出兵。这些鞑子就是如此,得寸进尺的货色无需客气。”

道衍自然也认同这一点,不过还是担心说道,“殿下,臣以为降服鞑子之后,收复人心才是最为要紧。”

这话也没什么不对的地方,一些归降的蒙古部族也是朝秦暮楚之辈,这些年也偶尔会出现归降的蒙古部族降而复叛的事情。

即使是一些羁縻卫所,也算是半臣服的状态,很有可能演变成听调不听宣,甚至直接叛逃。

夏原吉冷哼一声说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朝廷待他们恩宽,这些人实在不识抬举!”

对于夏原吉的话,朱允熥也只是一笑置之,不过有些夏原吉说的那些话还是有着一定的道理。

只可惜现在的大明即使是国力强盛,也没办法真正的做到将所有的土地都牢牢的掌控在手里,不管是漠南还是辽东,想要长期驻兵、筑城,都不是简单的事情。

现在的辽东等地还不是北大仓,那里是真正的苦寒之地,也就是现在还没有叫出来宁古塔的说法而已。

而漠南的一些地方是草原,大量的驻扎兵马等等也没办法保证足够的物资供给等等。现在的士兵都需要学习蒙古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种植水稻、小麦。

不是朱允熥不想去做一些事情,实在是生产力水平跟不上,想要疯狂的开发等等有些得不偿失,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道衍就看着夏原吉,说道,“夏大人,那些鞑子是朝廷心腹之患,想来大家都明白。只是夏大人,朝廷兵饷、粮草不足,如何出兵?”

夏原吉也只能颓然叹气,不过还是说道,“现在那些鞑子算不得心腹之患,只是秋后蚂蚱罢了。等到过几年,朝廷必然兴王师伐之!”

朱允熥就笑着打趣了,“夏原吉,你倒是让我意外。本以为朝廷要出兵,朝中必然会有人会来劝谏,要说些穷兵黩武、教化蛮夷之类的话语。”

夏原吉也不好争辩,因为每次出兵的时候,朝中确实都会有类似这样的声音,而大多数也都是来自文臣。

而现在看起来没有太大的反对的声音,不是那些文官的一系列观点和认知有了多大的改变。

实际上也就是单纯的因为皇帝和太孙太强势,对于这一次出兵是根本不容置疑的,那自然也就只能在这个时候选择坚持了。

在没有出兵的时候可以以各种条件劝阻皇帝出兵,可是一旦出兵了再去提及这些事情,那就是动摇军心了,到时候就少不了要吃苦受罪,那也是咎由自取。

要说夏原吉,他本身就不算是什么比较热衷于战争的人,甚至是比较抵触战争,觉得那样劳民伤财,对朝廷的负担也极重。

可是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显然也是没办法反对一些事情。

对于现在各个衙门的人来说,全力配合朝廷出兵,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这也是他们的一些本职工作了,绝对不能有任何的耽搁、懈怠。

朱允熥看向夏原吉,认真说道,“宝钞的事情现在如何了?”

夏原吉立刻回答说道,“回殿下,臣等已经悉数记下所制宝钞、所收宝钞,如今在令各州府县衙门需收、兑宝钞。”

朱允熥满意的点头,“确实该如此,前些年宝钞不为百姓所用、百姓心中多有疑虑,实在是因为宝钞没了信誉。宝钞的信誉,乃朝廷的信誉!这事得盯着,令吏部也需将宝钞兑换等事务纳入考评。”

这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动作了,不过这一切也算的上是有一些循序渐进的过程。

两年前朱允熥就直接向老朱提起了如今宝钞的隐患,可是前期挖下的坑实在太大,也没办法直接扭转颓势,只能一步步的改善。

而现在总算是看到了一些好的趋势了,现在可以在国库稍微有些盈余、粮仓有些余粮的情况下将宝钞回收,可以让宝钞作为法定货币具备更多的信誉。

道衍这时候也劝说说道,“殿下,臣以为此事还是不能操之过急,宝钞前期所发实在太多。若是今年两税全都是可用宝钞抵兑,国库里粮食怕是要少很多。”

朱允熥就笑着问道,“若是朝廷敞开了收宝钞,再以宝钞收粮呢?”

道衍则直接说道,“真要是如此,怕是那些粮商就要大发横财了,一些官吏也能得不少好处。真到那时,还是朝廷和百姓蒙受损失最多。”

朱允熥也点了点头,“确实是这个道理,所以今年两税还是只能宝钞折抵一些,有些东西也确实是该用实物纳税。”

不是朱允熥缺少魄力,而是有些时候确实没办法一刀切,还是需要循序渐进才好。

慢慢来,步子迈大了不是什么好事情。

夏原吉这时候也说着其他情况,“殿下,船厂那边是造了些新船,只是调拨福建,怕是有些缺口。”

龙江造船厂这些地方也都是负责造船,军船、民船自然都是需要造的,而这些船只的用途实际上早就是定下来的,有工部、户部等衙门调拨银钱和船工等等。

朱允熥明白夏原吉的意思,笑着说道,“是想说造的都是海船,全都让我给调去福建,船厂那边怕是要无以为继了?”

“殿下言重了,虽说调往福建等地的船只不少,只是辽东等地船只也不缺。”夏原吉赶紧说道,“只是长江、黄河以及诸多大湖,缺些船。”

拨款大部分都给朱允熥拿去造大船了,除了高大巍峨的福船,还有船队配套的其他船只等等,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从朱允熥当上皇太孙开始,他就在不断的攒家底,不断的在组建着船队,是为了能够出海的船队。

这肯定没办法都是朱允熥拿出来的钱了,很多都是从其他水师的船舰上抽过来的。

朱允熥仔细想了想,说道,“若是缺的不大,就从东宫府库里调出来一些填补,应该是不至于有太大的缺口。”

夏原吉就松了口气说道,“殿下见谅,实在是有些船造了,账目不好对。再者船厂上下也怕担着干系,他们也不易。”

朱允熥自然也能够明白这些事情,他这个皇太孙的一道旨意自然是可以让船厂的造船方向有不小的变化,很多人会尽心竭力的完成他的一些要求。

可是有些事情也没有那么简单,也需要多朝廷、对各衙门稍微有些交代,要不然实在是说不过去。

道衍就看向朱允熥,问道,“殿下造了这么多的船,怕是要对琉球用兵了。”

“琉球?”朱允熥忍不住笑了起来,打趣说道,“你这大和尚就是会看人,我就是那么好武的人?琉球,值得我大明水师远征吗?”

现在琉球三国接受大明的册封成为藩属国,和大明的往来也算得上是比较密切的。对于这些地方,朱允熥暂时可没有太大的兴趣。

既然不是准备对琉球用兵,那么道衍自然也就想到了另外的一种可能性,包括夏原吉也都认为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

倭寇,这些年实际上倭寇一直或多或少的都是有些危害,辽东以及福建等地算得上是倭寇出没最为频繁的地方了,朝廷对于打倭寇也是从来都不手软。

现在组建了这么大的一支船队,而且基本上也都是军舰的样式,这明摆着就是要出海,而且是出远海去打仗了。

仔细想想看的话,四周值得这么做的,那也就是倭寇了,大家似乎也都觉得这一切是理所应当。

朱允熥对此就是笑了笑,暂时也没打算解释什么,还是稍微的再等一等,时机成熟了自然也就可以直接考虑提上日程了。

想想看自己的前期准备可是做了不少,除了船只这些直接的工具之外,软实力方面也是准备了不少,朱允熥考虑的还是比较全面的。

在福建、广州等地招募一些船员和水手,让常森等人将一些海商给缉拿,包括索取以前从事海贸的商贾世家的出海航路、心得等等,这都是软实力。

不将这些事情给搞定,朱允熥也不敢轻易让人出海,要不然就是太不负责任了。

哪怕他知道出海远航是有着一定的风险性,但是也不该是拿着成千上万将士的性命去赌,风险也是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尤其是现在的大明有条件做好一些事情,那么稍微的花点时间、花点金钱,将风险尽可能的去降低,这也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或许只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大明的庞大船队就可以扬帆起航,就可以直接下南洋了。

到时候就不只是打海盗了,不只是说单纯的宣扬大明的国威。虽然这些事情也非常有意义,可是朱允熥更希望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只是有些事情现在没必要提起,倒不是说多了也是错,而是朱允熥懒得和一些人多解释,还是等事情做的差不多了再去宣布,这更加有意义。

处理完一天的政事了,朱允熥觉得自己可以稍微放松一下、可以回东宫稍微的歇一歇了。

不过有些事情显然没有那么顺利,张福生匆匆来报,“殿下,礼部尚书不日就将返京,已有都察院御史弹劾。”

朱允熥对此一点都不会觉得有什么好意外的,主要就是因为这件事情此前已经传出来了风声,任亨泰在安南买蛮人为仆,在朝野上也引起不小的震动。

对于不少文官来说,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了。堂堂礼部尚书出使安南,本来是宣扬国威、宣扬教化,可是这礼部尚书做出如此事情。

朱允熥没好气说道,“弹劾的奏折就放在案头,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这礼部尚书做的好事,还真的是漂亮啊!”

道衍和夏原吉对视一眼,他们也能猜得到任亨泰回京后肯定会被罚。

做出了这样的事情,哪怕任亨泰是所谓的东宫心腹,也不是说这件事情就能够轻易的敷衍过去。

贬官这是肯定的事情,至于皇帝和太孙会不会重罚,那就要看任亨泰的运气了。(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