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惠宗先明后暗
元惠宗是元朝最后一个皇帝,他在位三十七年,实际执政三十年,在元朝历史上当皇帝时间最长。元惠宗前期比较贤明,但后期却昏聩怠政,贪图享乐,致使各种矛盾集中爆发,最终葬送了大元江山。
元惠宗称帝时只有十四岁,他采取韬光养晦策略,暗中培植亲信,扩大势力,七年之后,一举铲除权臣伯颜,掌握了大权,随后报了父仇。这显示出了元惠宗深沉机智的性格和明智的策略。
元惠宗亲政以后,励精图治,勤政廉明,选贤任能,尤其是重用脱脱等贤臣,废除伯颜时期旧政,推行一系列新政,对缓解社会矛盾、挽救危局产生了积极作用。
元惠宗在精心治国的同时,潜心学习汉文化。元惠宗出身坎坷,小时候没有受到良好教育,也没有接触过汉文化。他在静江流放期间,有幸认识了大圆寺的秋江长老。秋江长老见他聪明伶俐,十分喜欢,教他学习《论语》、《孝经》,元惠宗这才开始接受汉文化的启蒙教育。
元惠宗对汉文化很感兴趣,他当皇帝以后,本来有很好的学习条件,可权臣伯颜反对汉化,禁止蒙古人学汉文,元惠宗不敢公开学习,只能偷偷地看一些汉文书籍,因而他的汉文化水平不高。
元惠宗亲政以后,知道要想治理天下,不懂汉文化是不行的,于是加紧补课。元惠宗请名儒入朝讲学,读四书五经,并练习写字。每天散朝以后,其他人都走了,元惠宗把近臣名儒留下,给他讲儒学典籍。元惠宗听得津津有味,常常到日落西山。
当时讲学的名儒叶衡,留下了一首诗歌:“水晶宫殿柳深迷,朝罢千官散马蹄。只有词臣留近侍,经筵长到日轮西。”意思是说,散朝之后,朝臣都走了,只有近臣留下来为皇帝讲学,常常讲到日落。可见,元惠宗学习汉文化是十分认真和刻苦的。
在脱脱任丞相主持朝政期间,朝廷井然有序,元惠宗不用很费精力。脱脱辞相之后,继任的几位丞相能力一般,元惠宗只好亲自上阵,直接处理政务。
元惠宗的执政能力还是很强的,他继续推进脱脱制定的各项改革措施,着重抓了廉政建设,颁布实施《至正条格》,对官员的行为做了法律规范。元惠宗下令减少宫廷开支,裁减宫女,派遣朝廷官员到地方上巡视,还诏令各地举荐隐士,广泛选拔人才。元惠宗亲自理政五年,取得一些成效,史称“至正新政”。
元惠宗亲政十多年以后,逐渐失去了亲政初期的锐气,开始变得怠于政务。元惠宗有一大爱好,就是喜欢搞建筑,他堪称这方面的天才,无师自通,搞了不少发明创造,被人称为“鲁班天子”。
元惠宗亲自画图纸建宫殿,让工匠们依图建设。元惠宗还会造龙船,也是亲自绘制样本。龙船设计巧妙,在行船时,龙的头、眼、口、爪、尾都能动,栩栩如生,令人赞叹。龙船造好以后,元惠宗带着嫔妃们下湖游玩,逍遥自在。
元惠帝还精心设计制造了宫漏,宫漏是古代的计时器。元惠帝制造的宫漏体形高大,构思奇妙,精巧绝伦,非常罕见。明军攻入大都时,缴获了宫漏,献给朱元璋。朱元璋感叹说:“把心思用在这方面,岂有不亡国之理?”遂下令把宫漏捣毁了。
朱元璋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后代子孙中,也出了一个爱做木匠活的朱由校皇帝。不过,朱由校只是自己动手做一些小玩艺,而元惠帝搞得是大型的建筑艺术,朱由校与元惠宗相比,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
元惠宗善观天象,而且预测十分准确。有一次,元惠宗夜观天象,见有异常。司天监官员奏报说:“根据天象,山东将有大水。”元惠宗说:“不对!天象显示,山东将损失一大将。”果然,在山东平乱的一名大将阵亡了。众人皆惊愕,赞元惠宗是神仙。不知道这门高深玄妙的学问,元惠宗是怎么学会的?
自脱脱死了以后,元惠宗彻底堕落了,他宠信奸臣,不问政事,声色犬马,吃喝玩乐。元惠宗在宫中修建清宁殿,绕殿又建造若干个百花宫,每五天一移宫,尽情享受。
元惠宗迷恋上了密宗,整日在宫中修炼“大喜乐”。“大喜乐”又叫双修法,即男女一块修炼。皇帝、大臣、宫女同在一室,赤身裸体,实在不成体统,搞得乌烟瘴气,朝野上下全都厌恶。
这个时候,元朝已经破败不堪,矛盾积重难返,再加上皇帝如此昏庸胡为,岂有不亡之理?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