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重逢李渊

2024-03-18 作者: 采莲的何田田
第527章 重逢李渊

第527章 重逢李渊

崔澈离去前,也做了不少的布置,比如在九一高地多树旗帜,以此迷惑大兴守军。

甚至还特意从渭北调来部分骑兵,将马尾绑上树枝,让他们在行营后方扬起灰尘。

使得高颎、宇文述误以为东隋三支精锐骑兵,依然分布在三座行营之中,造成崔澈仍然坐镇龙首原的假象。

崔澈大费周章,倒不是担心高颎、宇文述趁机出兵,进攻三座行营。

相反,崔澈对于留在大兴周围的十余万战兵步卒有着充足的信心。

他相信只要高颎、宇文述出城,无论进攻哪一方,秦琼、程咬金、窦建德都能给予对方迎头痛击。

崔澈此举,主要是为了防止走漏消息,让吐谷浑人有所防备。

他甚至特意从渭北绕路,而不是径直由渭南进军。

渭北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也能有效的避免走漏风声。

而渭南属于西隋的控制区,三万精骑,十五万匹军马,要想悄无声息的穿越七百余里,那属实是天方夜谭。

崔澈的苦心并没有白费,高颎、宇文述也的确被蒙在鼓里,误以为崔澈要等到夺取大兴,平定关中,再出兵陇右,与吐谷浑交兵。

贞元三年(公元608年)六月十七,崔澈领军秘密抵达岐州雍县,但是并未入城,为了避免走漏消息,而是与他的丈人,岐州刺史李渊在城外相约见面。

李渊是崔澈妻子杨丽华的表弟,二人也是有交情的,崔澈还曾经应李渊之邀,前往唐国府做客。

崔澈记得,上一次自己在唐国公府与李渊宴饮的时候,好像还没有李秀宁。

只是多年不见,物是人非。

曾经的表姐夫,如今却成了女婿。

作为晚辈的崔澈当先行礼:

“小婿拜见岳翁。”

李渊心理也是五味杂陈,但表面上却不得不装成受宠若惊的样子,连忙将崔澈扶起:

“大王莫要折煞老夫,快快请起,快快请起。”

见他们翁婿和睦,一旁的李秀宁也笑容满面的向自己的父亲见礼。

李渊没有提起自己的妻子窦氏为何没有出城与女儿、女婿见面。

崔澈、李秀宁也知趣的没有提问。

除了防一手崔某人,还能会是什么原因。

崔澈从未到过陇右,而李渊久镇岐州,岐州位于陇右与关中的交通要冲,自然熟悉当地通道。

此番崔澈唤李渊出城相见,并不单单只是为了叙旧,更多还是要听取老丈人的意见,制定进军路线。

雍县在唐朝时改称凤翔,属后世陕西宝鸡市辖区,与天水同在渭水沿岸,天水在其上游。

有山便有关隘,有关隘便有道路。

连通关中与陇右的大体有两条主要交通线路。

其一是沿六盘山北上,经由泾水河谷西行越过陇山的陇右北道。

其二便是沿渭河向翻越陇山的陇右南道。

由于陇右北道相当于绕了一个大圈子,自然不在崔澈的考虑之中。

陇右南道可供崔澈选择的,共有五条道路,分别是陇山北道、陇关旧道、陇关新道、咸宜关道以及直线距离最短的陈仓狭道。

《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就有记载,曹魏名将张郃率领步骑五千为先锋,夏侯渊督粮在后,便是经由陈仓狭道西进,在渭水与马超大战。

陈仓狭道基本沿渭河河谷西行,渭水河谷弯曲狭窄,水流湍急,两岸又都是悬崖峭壁,路途险阻,时通时断。

故而这一看似最近,实则最难走的道路,被崔澈所弃。

他麾下三万精骑,十五万军马,根本不可能穿越陈仓狭道。

崔澈在与李渊商议后,最终决定走陇关旧道。

陇关旧道由雍县向西北而行,抵达汧源县(今陕西宝鸡市陇县),再由汧源县西进,过固关、安戎关、大震关等关隘,翻越陇山抵达陇右。

汧源县过去属陇州,为陇州州治。

大业三年,也就是去年,杨广废州设郡,陇州被废,汧源县也被并入了扶风郡。

在李渊举郡而降后,崔澈以扶风郡为岐州,汧源县自然也就归属了岐州。

既然定下了要走陇关旧道,崔澈也没有藏着掩着,他向李渊诚挚请求道:

“小婿的来意,想必岳翁已经有所猜测,吐谷浑假借崔某之名,兴不义之师,在陇右大造杀孽。

“崔某身为汉家子弟,不忍同族受异族欺凌,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于是出兵救援陇右军民。

“岳翁久居关西,广聚人脉,欲救陇右,非得岳翁出面,为我劝降沿途关隘不可,还望岳翁不辞辛劳,能与小婿同行,则崔某万幸,陇右军民万幸。”

所谓听命于人,身不由己,李渊如今归顺崔澈,哪怕是他名义上的长辈,但也不能拒绝崔澈的请求,只能硬着头皮,勉为其难的答应下来。

崔澈闻言大喜:

“能得岳翁之助,陇右唾手可得!”

实际上,崔澈所言,并没有夸大其词。

陇关旧道沿途的固关、安戎关、大震关等关隘,或是归于李渊管辖,如今已经随他改旗易帜。

或是守将与李渊有旧,其祖父李虎是关陇集团奠基人贺拔岳的左膀右臂,在关西人脉之深,难以估量。

当天,李渊即与崔澈北上,他暂时离开,岐州的政务尽数交由仁寿宫监裴寂代为处置。

而李渊的妻子窦氏,则继续留在雍县,抚育儿女。

李渊并不是孤身一人跟随崔澈前往陇右,同行的还有李渊的堂弟李神通,以及李渊的堂侄李孝恭等人。

此前李渊在雍县起事,以归顺崔澈,宇文述等人大肆搜捕李渊在大兴的族人,李神通等人便逃亡到了雍县,寻求李渊的庇护。

在崔澈抵达雍县后,李渊便向崔澈引荐了这些同族,还笑称是举贤不避亲。

崔澈对于这些原时空的初唐宗室名将,也是久闻其名,故而尽数将他们收在麾下。

只不过暂时没有具体的官职派遣,而是暂时留在身边,等对他们的才能与心志有了个大概的了解后,再给这些人安排合适的职位。

李道宗时年九岁,还没到从军的年纪,已经更正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