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号选手——咸丰,爱新觉罗·奕詝。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任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不算复辟的袁世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道光帝第四子(嫡子)前三个儿子均早殇,1850年-1861年在位,共在位11年,享年31岁。
据传咸丰生母为了让咸丰有更大的机会夺位,用药早产,所以导致咸丰出生就体质孱弱,而后又幼年坠马受伤,而留下残疾行动不便(应该是瘸……)。在道光已经65岁的时候只有咸丰和后来著名的恭亲王奕訢在年龄上适合成为储君(当时道光其他儿子都不到10岁),而当时15岁的奕訢已经能文能武,表现出天资聪颖。可是最后咸丰帝奕詝最终还是以年长仁孝成为了角逐皇位的胜者。(看来他生母这早产药是真没有白吃啊!)
咸丰即位之初是有着一份相当宏伟的兴邦振国大计的。他做了一个二十五年的计划,他要在这期间完成机构设置的变革、实施社会经济的开放、平定内外蒙、开展丝绸之路和明清贸易、他要把腐朽的大清重新转化鲜活、他希望在他的统治下大清也可以像遥远的西方国家一样出现领先世界的大企业。不得不承认相比道光,咸丰已经明显了解自己与世界的差距和落后,清楚的认识到清朝的问题所在了。没有如他的父辈们一样活在天朝大国的梦幻中。
初登大宝咸丰便立刻大规模推行了军事改革方案,改革效果明显的增强了国防力量和对外战争能力。咸丰曾效仿西方防御策略的应用发布“三科锦衣卫”命令。按照西方人的发展阶段划分,咸丰帝执政时期属于“中立”阶段。在教育方面咸丰帝是开创中国教育历史最早的皇帝,他支持进行了“五年树人、六年发迹”的重建,力图创造西方推崇的“强制实施差等教育”的格局,并实际执行中任用班超迅速提升教育质量,在他的坚持下西方,现代教育的雏形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这绝对是个惠及后世的改革。而在经济改革方面,咸丰帝废除了皇族内阁,沿用经济和财政当中的“利益平衡制”,以保证经济运转和皇权稳固。为了实现大清中兴的伟大梦想,他非常传承了父亲道光的节俭,连宫殿门坏了也不舍得花钱修,更舍不得做新衣服。到处发行大钱,连内务府的金钟都砸了以筹集军费。
有梦想、有计划、开始行动的咸丰,已经知道睁眼看世界,而不是坐井观天的固成规了。可惜梦想实没有如他计划中逐步实现。从父亲手中接过的大清已经“内忧外患”,道光末年爆发了清最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太平天国起义,这场起诉历经14年虽最终被平定,却让清廷元气大伤,国本动摇。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了南京,战火燃遍十四个省。而这边超大规模的国内起义尚未平息,那边(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联军及俄、美公使到达天津大沽口,以“修约”为名攻陷清军炮台,逼近天津。反正老爹已开不平等条约先河,咸丰帝干脆放弃组织军队抵抗,直接签定了《天津条约》。沙俄一看有利可图马上趁火打劫,武力迫使清廷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地区六十万平方公里领土,并将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共管区”。次年,英法又以“换约”为由,率军舰攻入大沽口,在清军的奋勇抵抗下,狼狈逃窜。咸丰帝见清军小胜,立即尽毁《天津条约》,忘乎所以的在圆明园庆祝他的“三十大寿”,连演四天大戏。他却不知在他庆贺“大寿”的时候英法联军已经在调兵遣将,准备随后而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列强联军攻占八里桥后,京师危在旦夕。咸丰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宏伟中兴大计,什么“天子据守国门”都被抛到了脑后,肝胆惧裂的带着老婆、子女、王公大臣以“巡狩”为名逃往热河行宫。而列强联军轻松进入北京,烧杀抢掠,残害百姓,将皇家园林圆明园洗劫一空后放火焚毁。不知道有没有看过老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反正写到此时,我眼光就是此等片断,胸中涌起按捺不住的愤恨,相比起对入侵列强的愤,我更恨统治者,弱肉强食,世界本就这么残忍,落后只会挨打,不要讲什么人道主义,从来都只有道者生存这一条法则。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