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殷浩入世

2024-03-11 作者: YIN有时晴
第十一章 殷浩入世

第二天,小荷从街上买菜回来,兴冲冲走到廊下,“公子,小姐,街上的女子,夫人们,眉间都有杏花装饰,漂亮极了,想是学着咱们公子。”“什么?”九儿惊讶的说,“哥,你都知道了,怎么不告诉我呢。”“想来是你淘气,又有何妨?”告仍旧是宠溺的说,“如今这倒成了一种风尚,你也是大功一件了。”九儿撅了噘嘴“不行,我得去街上看一看,是个什么模样。”说罢拉着小荷又去了街上,果真,姑娘们,夫人们,眉间都点缀着这杏花瓣,看上去温柔可人,“小姐,你看,我说的没错吧。”正恍着神儿,一队车马浩浩荡荡的走过来,百姓纷纷避让,九儿还愣在那,小荷拉着她的衣袖把她拽到一边,众人都低眉颔首,等着车马经过,只有九儿目光迎着车队看过去,那车轿中的男子真的是人们口中的殷浩吗,是她认识的那个殷浩吗?不知为什么,她总是梦见他,总是想起他。

话说桓温势力日益扩大,在朝中无人能敌,司马昱最终决定启用殷浩,只是这殷浩虽有济世之才,但却不愿入世,多次探过其父殷羡的口风,此次桓温在朝堂上竟有斥责皇帝的言语,实在不能再等,重用殷浩与之分庭抗礼迫在眉睫,司马昱放下一切架子,未乘车马,步行至殷府,以表诚意和决心。见此情形,那看门的小厮急忙去通禀。“老爷,司马大人步行来访,未乘车轿,此刻正在府门前等候。”“哦?”殷大人一惊,已经料到司马大人此次前来的目的,但如此这般怎能不见,于是马上起身“快快随我去迎。”说罢急忙向府门口走去,那小厮紧随其后。“司马大人,司马大人,不曾远迎,失礼失礼。”殷大人拱手道。“大人哪里的话,言重了,言重了。”司马昱也拱手回礼。“快快请进,快快请进。”说着把司马昱迎到正厅。刚刚坐定,婢女就把茶奉上了。然后大人一挥衣袖,下人都退下了,“不知司马大人此次前来所为何事?”殷大人试探着开了头儿。“殷大人,我此次前来,是下定了决心的,相信您也看到了,再者说来,您也是清楚我的用意的。还望以这万里河山为重,以天下苍生为重啊,殷大人。”“老朽在朝为官,自是以陛下的江山为重,以黎民百姓为重。”只见司马昱站起身来,拱手道:“殷大人,在下自知你为官多年,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只是如今朝堂之上,那桓温权柄通天,又目中无人,终结党羽,只怕这江山要沦丧他人之手啊。大人次子殷浩,虽隐居多年,却声名在外,是难得的贤士,如若入朝为官,你我三人与朝中正义之士结盟,还可与之相抗啊。殷大人。”“唉,”殷大人叹气道:“我又何尝不知道你的用意,只是想我一家入朝为官,忠心耿耿多年,又是怎样的结果呢,小儿志不在朝堂,而在于山水之间,我从不想强迫他入世,让他经此一遭。”“殷兄,今日听你一言,足矣证明你是一个有血有肉之人,可殷兄,如果这朝堂颠覆,战乱四起,民不聊生,又哪来得山水之间。”殷羡皱起眉,凝重的看着司马昱,随后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好,司马兄,明日我就派人接他回来。”“殷兄,我替陛下感谢你!”说罢殷羡送他到了府门口,约定十五日后,去朝中赴职。那竹林深处,昂首而立的少年,早已预想到今日有信来到,果然一只白鸽飞来,展开纸条,只见是父亲的亲笔,让他速归,入世。其实早知道有这样的一天,本也没有什么不舍,可自从遇见九儿姑娘后,总盼着此生能共游竹林,共赏花海,相伴到老。这次一去,怕是再没有机会了,但又能怎样呢,仰天长啸吗?有缘自是会见,于是甩甩衣袖,独自下山回家去了。家中一切依旧,并没有大张旗鼓迎他回家。就是平常的样子。倒是司马府,听说殷浩回府,送来了官服等物,又通禀说,入朝那日,准备了车马,到时迎殷大人和殷公子入朝。父子二人难得团聚,殷浩给父亲行了跪拜礼,父子二人又共同商量入朝那日的事宜。十五日很快就过了,一大早,司马府派来了车架队伍,接殷羡父子入朝,也让百姓知道隐士殷浩已然出世,入朝为官。这队伍车架经过集市时,退到两侧的百姓都在窃窃私语“殷浩公子入世了,太好了,太好了,朝堂安稳,百姓要有好日子过了。”那殷浩坐在马车之中,不曾看见人群中的九儿,车马很快就过去了,人群也又熙熙攘攘起来,小荷叫了几声小姐,九儿却没听见一样,小荷拉了拉她的衣袖,九儿才回过神儿来,“小姐,我们回府吧。”“哦。”九儿一路上都心不在焉,刚回到府中,就见到廊下一大一小两个人儿盘腿打坐入定,公子告不必多说,每日必定会修炼的功课,只是那仲儿,此时正学着告的模样,小小的一个人儿,实在可爱。告感觉到她们回来了,就睁开了眼睛,看见她们两个盯着他身后看,就转过头去,看见那仲儿哪是入定,而是已经睡熟了,也就甜甜的笑起来。这人间的生活真是快乐至极,可以和九儿朝夕相处,又有这么天可爱的孩童在身侧,真是美的很。

这仙界的仙子来到人间自是快乐,可是这凡世想要归隐之人再回到朝堂之上,就没有那么快活了。想来当初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征召他入朝为官,他都推辞不就,,后来征西将军庾亮征召他为记室参军,安西将军庾翼又请他做司马,他都称病不肯出仕就职。隐居这山林深处,与竹林花海为伴,也自知当今江东社稷安危,内政委托何充等诸位重臣,外事依附庾氏,桓氏等几户大族,只怕难保百年无忧,国家危在旦夕,如若破灭,他也辜负这美名,遂下定决心为江山社稷贡献绵薄之力。只是他不知道等待他的是什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