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南州城起

2024-03-09 作者: 醉心亭
第11章 南州城起

“小二,这里有租马车的?”

宁忘书友好的问道。

“回公子,有的,单租马车,要交押金。车夫加马车一起租,就不用交押金了。”

小二恭敬地回道。

“公子,这里不远就是牙行,一去便知。”

小二又补充了一句。

牙行就是今天的中介。其实在现代,很多农村乡镇集市上,诸如粮行仍然叫牙行。

一柱香后。

胡掌柜走进当铺。

“公子,这是三千三百两。有一千两的银票、五百两的银票、一百两的银票、五十两的银票,两锭金子和三十两银子。”

大图朝币制,也是金银铜制。金银一比十,一两金等于十两银。一两银等于一千文铜钱。一文铜钱等于现代三毛钱,一两银子就是三百元,一两金即三千元。

宁忘书这一当,约九十九万元人民币装身上了。

“多谢了!”

收拾好银子,宁忘书朝着牙行方向走去......

“二蛋,看好店铺,我出去一趟。”

胡掌柜叮嘱一声,用上好的木箱装好彩碗和茶叶后出门而去。

......

牙行。

“公子需要什么服务?”

一眼尖的矮黑瘦子立马迎了上来。

“你叫什么名字?”

宁忘书直接问道。

“小人张三,专业服务二十年。”

张三微笑地恭敬道。

“很专业,有前途!”

宁忘书老卵地拍拍张三的肩膀,“有没有马车出租?连人带车的那种。”

“公子需要包车?租多久?去哪?”

张三又进一步了解。

“公子我按天计算报酬,去哪和包车多久还没决定。给我找个老实本分的车夫。”

宁忘书吩咐道。

“公子,这样的话,一天一两二百文,马要喂草料,车夫吃住算自己的。”

“没问题。”

“公子稍后。小人去去就来。”

一刻钟光景。

一辆普通的马车缓缓驶了过来。

“公子,这是车夫李四。”

张三拉着驾车的中年人到宁忘书面前。

“还有王五?”

宁忘书调侃道。

“公子如何知道的?王五是我们牙行帐房。”

张三惊疑道。

“掐指算的。就他了。”

宁忘书指着李四。然后付了佣金。

......

“张三,给京城递消息。穿着三皇子衣着的人出现了。沿途安排人手。”

王五等马车走后,从牙行简陋的棚子下走了出来。

......

某处山庄。

“使者大人,这是花碗和茶叶,孝敬英王殿下的,请代为转呈。”

胡掌柜轻轻地放下木箱退了出去。

......

“李四,找个衣服铺子,公子我要买两身衣服。”

宁忘书拨开门帘布。

“诺!”

......

云衣斋。

宁忘书包好两身衣服。

然后钻进马车开始换起衣服。

......

“李四,去买点上好的纸张来。”

马车内抛出一锭银子。

......

悦来客栈。

“掌柜,还有房间?”

宁忘书打量着四周,一楼大堂三三两两的客人,生意冷清。

“请问公子要上房,还是中房,还有下房。”

掌柜毕恭毕敬道。

“通风比较好的房间就行,一间。”

宁忘书看着二楼一锦衣青年正望着大堂,正好四目相碰了一下。

“公子,这边请,请上二楼。”

掌柜领着宁忘书走到楼梯口后,交给小二带上楼。

天字丙号房。

“客官,晚食是下楼去吃,还是在房间吃?”

小二抹干净桌子和凳子。

“端房间来。”

宁忘书观察着周围的环境。毕竟安全意识永远是第一位的。

“好嘞!有事您吩咐。”

小二把茶壶添满水,带上门。

一整个下午,宁忘书把自己关在房内。想到南州城水灾后的灾民、流民、天什教,仔细回忆着现代书上的知识和经验,穿越前可是做足了功课,很多书都背了下来,整理好思绪后,开始拟提纲,写策论。

古代每遇自然灾害,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为维护政权长治久安,不能不对灾民加以赈济安抚。古代赈灾类型从灾因上分为水灾赈济,旱灾赈济,虫灾赈济,疫灾赈济;从赈源上分为朝赈,官赈,民赈;从施赈方式上分为急赈,蠲缓,平粜,工赈。古代赈灾措施的推出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动因,一在于传统重民思想这一理论基础,二在于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尽管各种赈济方式均存在弊端,但对救民于垂危还是颇有成效的。

今天看来,古代赈灾值得珍视的经验主要是:1.必须把赈灾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2.赈灾必须治标与治本相结合;3.赈灾必须注重调动民间积极性;4.赈灾救助必须注重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

宁忘书化繁为简,遴选出实用的一些对策:

一、以工代赈。官府多开通路桥基础建设,兴修水利。

二、发动募捐。以名诱之,可在功德碑上留名,刺激豪门商贾的求名之心。

三、防疫防病。群体分居,沸水可饮,包扎麻布煮开消毒,石灰地面消毒......

四、观测和预警机制。

五、灾后重建。

六、镇压邪教迷信。

......

林林总总地,一共总结了十大条附带一些细节。

别把古人想的多高尚。水灾来后,人心惶惶,明哲保身的,举家外逃的......

“砰砰砰!”

敲门声想起。

宁忘书用行李包袱压住《赈灾十策》。

“请问阁下何事?”

宁忘书打开门,正是刚才的锦衣青年。

“冒昧打扰兄台,此二楼就你我二人居住。看兄台像读书人,但却听不到房间有读书声,所以过来看看而已。”

锦衣青年正是最近很郁闷的大皇子。

这是串门的节奏!

难道读书一定要出声,就不能默读?就不能是看书?敲门只是需要一个理由吧。

宁忘书心里转着想法。

“兄台,可否进去一聊?”

大皇子自己都迈进去一只脚了。

宁忘书想拒绝也是来不及了。

“兄台是哪里人,口音不像在南州人。”

大皇子盯着桌子上露出的纸角说了句。

“在下因水灾和家人失散,辗转到此。”

宁忘书扯淡了一句。

凭什么要告诉你,你是谁啊!你算老几。

是把天聊死的节奏!

宁忘书心里腹黑着。

“兄台不是读书人?”

大皇子连书影都看不到。

“在下只是在写信,但不得要领。”

宁忘书想了想,说道。

在思索着怎么把《赈灾十策》送到钦差手上。

“可有需要在下帮忙之处,南州境,在下还是有不少朋友的。”

大皇子微笑道,眼神清澈。

宁忘书看着大皇子,坚定地对视了一下,波澜不惊。

毕竟,谁得《赈灾十策》,最后都是造福百姓的功德。哪怕是《赈灾十策》到不了钦差手里,自己可以再投一份。如果经三皇子,还是绕回到南州由钦差执行。这只会空浪费时间。

“也罢,就麻烦阁下把此信送给钦差行辕里的厨师了。”

宁忘书的意思是,直接送钦差或管家手里,目标太大,送进钦差行辕,给谁都一样,只要见光,就一定会到姜镇南手上。

“噢!乐意效劳。”

大皇子没去多想。

宁忘书用纸折叠一个信封,用灯台上的蜡封好,“麻烦阁下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