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上医医国

4个月前 作者: 凉月凉了
第412章 上医医国

关于借着围猎的名义,一点一点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将家底往北搬,以避开明人的袭扰这件事,代善在私底下,已经与众多的建奴高层,尤其是五大臣进行过协商。

最终的结论都很一致,要搬。

明人现在的打法太无赖了,对于没有好的攻城方法的后金来说,明人的防线突破不进去,同时又无法引诱明人出来,只能用人命去填。

但这对于只有一副家底的大金国来说,是最不能接受的打法。

所以,干脆把家往后搬一搬,在中间留出一大片的缓冲区,看明人会做何选择。

你要是大军出来了,那我们的机会可就来了,建州那联绵无数的山峦和密林,就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

你明军如果不分兵,那你的后勤就跟不上,建奴只要派出小规模的部队进行袭扰,如果明人的皇帝再来个亲征,保不准就又是一场土木堡之变。

而你如果分兵,那不就再能重现萨尔浒之战的盛况了么。

而你若是不出来,那等我们腾出手来,可就四处劫掠了。

毕竟你大明的长城建的是又高又硬,但总会有缺口,大部队是过不去,但小股精兵的骚扰,也足够让你焦头烂额了。

既然你明军不讲武德用耍无赖,那我们也就玩阴的了。

打着这种注意,努尔哈赤的头七还没过,重新从旗人中挑选出的新兵组成的新两黄旗,就打着为努尔哈赤挑选坟墓的名义,带着大量的物资开始北上。

而带头的人,正是努尔哈赤最疼爱的儿子之一,多尔衮。

虽然建奴的一群高层之间已经达成了搬家的共识,但这些人却很鸡贼的将消息保密了下来,只有代善等十几个女真人知道,连李永芳这种铁杆汉奸,他们都没告诉。

就在这种氛围里,毛文龙领着五百精兵从太子河出来,一步一摸哨的向着赫图阿拉行去。

不怪毛文龙小心,而是他的家当不多,这些敢跟着他跑到建奴地头上偷鸡摸狗的精锐若是被埋伏完了,他的前途也就跟着就完蛋了。

虽然毛文龙一路上已经是非常小心,尽可能的抹除自己队伍所留下的痕迹,但却依旧被建奴的猎人所发现。

毕竟,再是习惯于干偷鸡摸狗的斥候,也不如从小长大在密林里的人对森林熟悉啊。

而后,明军有小股部队出关的消息,就被汇报给了后金的高层。

坏消息是,毛文龙军队的行踪暴露了。

好消息是,第一个接到这消息的人是刘爱塔。

搬家这种事情,当然主人先走,然后再考虑包衣奴才了。

所以,身为汉人的刘爱塔,理所当然的就是后搬的。

虽然以前努尔哈赤对刘爱塔挺器重的,但作为他旗主的代善,明显不信任他,搬家的事情也就没告诉他。

不过,心思活泛的刘爱塔,还是从后金的物资调配中察觉到了异样。

围猎就围猎,你们要那么多的布做什么?

然而,不待刘爱塔再多做打听,就有斥候来报,说是有猎户发现了明军的踪迹。

“你说,有一支明人的军队从太子河出来后,就一直在潜伏着往赫图阿拉而来?”

听到这猎户的汇报,刘爱塔眼珠子滴溜溜的转了几下后,当即开口问道。

“明军将领是谁?有多少人?从那里来的?”

“这、、、这。”

听完刘爱塔的话,猎户骂人的心都有了。

我是猎户,不是斥候,有责任去明军那里抓活口。

“将军,这小的怎么知道啊。”

看着陪笑的猎户,刘爱塔眼睛顿时瞪大,给这猎户施加了压力。

“你连多少人都没弄清楚,就敢和我说有明军靠近?”

“不不不。”

见状,猎户连忙摆手道。

“小的虽然没能亲眼见过,但根据他们经过时留下的足迹估算,人数在四百到七百之间。”

“四七百人?”

闻言,刘爱塔挑了挑眉毛。

这么点儿人能干什么,明军这不至于说打了场胜仗就飘成这样吧。

思索一二后,刘爱塔领着这猎户向着代善的府邸走去。

这种事情,不能瞒,一旦引起怀疑,所有的卧底工作都会打了水漂。

当猎户将情况报告给代善后,代善的第一个想法,与刘爱塔一模一样。

明人这么飘的?几百人就敢想着进攻赫图阿拉?

疑惑之后,紧随而来的就是怒火。

你丫的看不起谁呢。

正红旗抽调一千人出来,给我办了这支明军。

就当毛文龙和代善在密林中玩躲猫猫的时候,叶赫会战,明军击溃建奴主力的捷报,也已经随着八百里加急传入了京师。

当得知这一消息时,住在南海子里的朱由校脑子是嗡嗡作响。

努尔哈赤、黄台极、莽古尔泰,这仨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建奴人物这就死了?

阿敏投降大明了?

将孙传庭与熊廷弼两人分别起草的捷报反反复复的看了几遍,朱由校还是有种不真实感。

孙传庭和熊廷弼能打,他教的堑壕战也好用,但没强到这种程度吧。

当他准备从椅子上站起来时,腿脚一软,又坐了回去。

“皇爷。”

看到了皇帝手足无措的动作,刘时敏连忙上前搀扶。

他有些搞不懂,皇帝这是怎么了。

不就平了个建奴么,用得着这么激动么?大明打败的蛮夷不知道有多少了。

他却是不知道,后金对于中华大地最终造成了多少的破坏,与西方拉开的差距,哪怕到了四百年后,投入多少的资源,出了多少的天才,都难以抹平,更别说重新领先世界。

“武德司和军法司那边的奏报,上来了没有?”

对于孙传庭和熊廷弼的捷报,朱由校此刻依旧是一种怀疑的态度。

“回皇爷,武德司的密报没有走八百里加急,现在还没有传入京师。”

听到皇帝的话,刘时敏无奈的出声道。

“但奴婢觉得,熊经略与孙将军两人,都是国士,想来不会做欺瞒皇爷的事儿。”

“不会骗朕,都不会骗朕。”

听到刘时敏的话,朱由校喃喃两句后,又重新翻开了孙传庭的捷报。

又看了一遍后,朱由校抬头对刘时敏道。

“让内阁与六部的众臣,到南海子来见朕吧。”

“是。”

闻言,刘时敏立刻就去传旨。

其实是朱由校多虑,此时的六部重臣已经在旧衙门外等着皇帝召见了。

刘时敏一出旧衙门的大门,就看到了朝廷重臣们已经再次列队,等候通秉。

“诸位,陛下有召。”

见到毕自严等人,刘时敏当即上前将人带了进去。

“臣等为陛下贺。”

刚进大堂,毕自严等人就伏身下拜道。

“贺,都贺。”

手中依旧拿着孙传庭的奏本,此时朱由校的内心已经渐渐的平静了下来。

“诸位爱卿平身入座吧。”

让人将孙传庭的奏本递给在场众人,让他们传阅。

趁着这个时候,朱由校开口道。

“自万历四十六年,建奴酋长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告天”誓师,以七大恨造反以来,我大明失土陷城,百姓逃亡,将士罹难。”

“至今四年,朝廷消耗钱粮无数,更有无数大明百姓,舍身为国,方才有此大胜啊。”

“此番,万籁陛下兴仁政,得猛将,用良才,方才有此大胜。”

还没待毕自严这个内阁首辅出声说什么,自觉为皇帝最忠诚的狗腿子,周应秋就第一个跳出来道。

“熊廷弼乃神庙所选,孙传庭也只是朕偶然所得。”

听到周应秋的马屁,朱由校转头看了眼对方,给了一个鼓励的眼神。

看到皇帝的表情,周应秋顿时就来劲了,当即就引经据典的夸了起来。

“李唐韩退之有言,世间有千里马,而后有伯乐,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前番,有佞臣收受贿赂,见小利而忘大义,求私财而废国事,弹劾熊廷弼。”

“万籁陛下慧眼如炬,严令熊廷弼留任辽东,不至佞臣奸计得逞,国朝重地不失。”

“而孙传庭,本为商丘一知县,陛下见其诗而知其志,见其人而明其人,以之为将,方才有此番胜绩。”

“陛下识人之能,可称伯乐。”

随着周应秋的一番吹捧,朱由校脸上的笑容更甚,看的坐在他下首的毕自严直挑眉毛。

而随着周应秋开口,堂上的其他人也纷纷夸起了皇帝的识人之能。

不过,就在这一片夸赞声中,却是响起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

“这个孙传庭,好大的胆子啊。”

身为六部垫底的存在,徐光启看到孙传庭的奏本,自然是排在最后面的。

当他将看完的奏本递给韩爌后,徐光启情不自禁的就发出了一声感叹。

他的这话一出,刚才还在马屁漫天飞的大堂内,顿时都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看向了徐光启这个异类。

“徐爱卿,为何有此感叹?”

最终,还是由朱由校这个皇帝出声问道。

“回陛下,早在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前,臣曾与先帝有过一番奏对。”

抬起头看了眼堂中的众人,徐光启站起来躬身行礼后道。

“臣当时向先帝言用兵之策,练辽东精兵两万,邀北关叶赫兵马一万,征朝鲜兵卒两万,南北两路牵制,中路出击,步步为营,约周岁之内,进兵路途,围剿建奴。”

“为征朝鲜之兵,臣自请出使朝鲜,面呈厉害。”

“然,先帝以臣之策略耗费巨大,并没有同意。”

“当时,杨镐提出四路出击之时,臣曾言,四路进兵,此法大谬,并说努尔哈赤一定会并兵以应一路,当之者必杜将军矣。”

说着,徐光启叹了口气道。

“事后,果如臣之预料,努尔哈赤合并一处,先击中路,后攻上路,回师吓退李如松,以假传军令之计,从容覆灭刘将军所部。”

“。。。”

堂中的一众人听着徐光启的话,都感觉有些不对。

这今天大捷到来的日子,本该是高高兴兴吹捧皇帝,然后大家得个赏赐,再分一分权力的事儿。

怎么你嘴里说出来的事情,就感觉变味儿了。

“萨尔浒之败后,蓟辽总督汪可受当月就将能调动的兵马悉数调往山海关,看守门户,其中蓟镇兵五千、保定镇家丁五百、天津镇南兵一千,合计六千五百人。”

“时,兵部欲调募主客兵七万,再调宣大三千,山西两千,延绥三千,宁固两千,真定两千五百,再募浙兵四千。”

“萨尔浒之败后,臣再上书言曰编练新兵,先帝同意,这才有了臣在通州练兵之事。”

“然,在臣通州练兵期间,北调川军与浙军,又在通州起了龌龊,让臣认识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诸军配合不利。”

“各地客军各有所长,各有所蔽。其长者,或宜于昔,不宜于今,必求齐众若一,分合如意,守莫能攻,战莫能敌,计非选练不可。”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明的各地调来的兵马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这些优点不一定能用在剿灭建奴上,为此,就需要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训练。

听完徐光启的话,朱由校恍然的点了点头。

“原来如此。”

这理科学家的看问题的思路就是不一样,一眼就看出了当时的问题。

川兵和浙兵之间的矛盾,在日后酿成了一个吃瓜大战——浑河血战。

双方分开作战,除了之间将炮都搬出来的这种小摩擦外,就是没办法配合到一起了。

对于这个问题,历史上另外一个人也发现了,那就是孙传庭。

崇祯十一年,清军入塞,十二月十二日,卢象升战死沙场。

孙传庭临危受命,接替总督天下勤王兵马。

崇祯十二年,在清军出塞之战中,孙传庭硬顶着崇祯那个急性子的压力,花费了半个月时间等待自己麾下曹变蛟率领的主力秦军,同时对各路援军进行合营训练。

最终在太平寨之战中,给了清军一个教训。

一支东拼西凑出来的军队,若是不经过配合性训练,很容易就会发生一支带崩全线的事。

点了点头,朱由校收起了脸上的笑容,严肃的看向徐光启。

“徐爱卿方才感慨孙传庭之胆大,却是为何?”(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