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漕运到底查不查

2024-03-16 作者: 凉月凉了
第262章 漕运到底查不查

“陛下,臣错在哪儿了?臣错在哪儿了?”

被几个锦衣卫架起,左光斗大呼小叫的被从西苑丢了出来。

“这厮不适合当官儿,适合当包工头。”

虚着眼睛,听着左光斗渐渐远去的声音,朱由校无奈的摇了摇头。

杨涟是不是个棒棰他不知道,但左光斗绝对是个棒槌。

这厮官儿当的让人觉得可笑。

让他去提督学政监考,给自己的学生史可法点了个第一。

让他去举荐人当官儿,他引起了东林党的第一次分裂。

他的同乡阮大铖,是高攀龙的弟子。

方从哲归乡前,往内阁里塞了不少的人。

天启三年,东林“倒方”“倒沈”成功后,内阁中沈、史继偕、朱国祚等人去职,众正盈朝。

此时,吏科都给事中出缺,左光斗就写信通知阮大铖到京城进补。

然后,东林自己内讧,赵南星以:以察典近,大铖不可用,将吏科给事中的位置给了高攀龙的另外一个学生魏大中。

等到阮大铖到了京城,发现官位没了,赵南星等人给了他一个六科老末,工科给事中的位置。

本来按照资历,在扳倒史继偕过程中,阮大钺立了下大功,吏科给事中就是他的。

这老大变成了老末,阮大钺当然不服。

一怒之下,阮大钺投了魏忠贤,加入了阉党。

但此时的魏忠贤势力还没到后来权倾朝野的程度,虽然将吏科给事中的位置给了他,但他自己不争气。

不到一个月,在东林的庞大压力下,阮大钺就弃官逃回了老家。

左光斗这人,看不清形势,用人唯亲。

除了屯田修渠外,再啥别的本事都没有。

当官都不会当!

待到外面的声音安静下来,朱由校从桌子上拿起个玉如意,玩弄了起来。

左光斗,还有辽东的那个袁应泰,在他接下来的计划中,占着很大的比重。

毕竟,要整漕运,先得整河道啊。

玩弄了一会儿玉如意后,朱由校突然看向刘时敏。

“前几天,朕让人找个有本事的人,打算搞个弄漕运的商行,人找到没?”

“回皇爷,干漕运的商人没找到,王大珰就找了个做打行生意的。”

“打行?什么叫打行?”

闻言,朱由校有些不解,睁大了眼睛看向刘时敏。

“替富家子弟打人的?”

“不是不是。”

知道皇帝讨厌为富不仁,刘时敏连忙摇头道。

“就是给人押运物资的商行。”

说着,刘时敏就给皇帝解释了起来。

打行,最早出现于大明正德年间,常称呼为标行、打行,是一种集运输、打手和保安的民间团体。

“这不就镖局吗?”

听着这熟悉的业务,朱由校思索了起来。

好一会儿,朱由校才从桌子上找出一份条陈递给刘时敏。

“让王末去见他,给朕把商行组起来,就叫龙通商行。”

“奴婢遵旨。”

看着刘时敏离去的额背影,朱由校忍不住手在桌子上点了几下。

“大戏,开场。”

伴随着朱由校的低声自语。

京城之下,渐渐形成一股暗流。

大明皇帝的权力有多大。

一个留中不发,就能让不少人整夜难以安眠。

在漕运上,皇帝点了火后,就没了接下来的动作。

而朝堂上,在看到皇帝的态度后,各个衙门之间,吵的更加厉害了。

厉害到毕自严都已经开始有些压制不住了。

为此,毕自严只能将各部主官、佐贰官叫到内阁之中,开诚布公的谈上一谈。

看到人都到齐了,坐在毕自严下首第二把交椅上,袁世振开口道。

“毕阁老,自从陛下将赵于逵弹劾李三才、王纪、王佐三人的奏章转抄六部九寺后,各衙门都有非议,还望阁老出个主意。”

“都有哪些非议啊?”

放下手中的茶杯,毕自严看向袁世振问道。

“多是些说王李三人贪污受贿,公器私用的事儿。”

闻言,袁世振当即开口道。

“一派胡言。”

袁世振的话还没说完,工部尚书徐光启手中的杯子就砸在了桌上。

“本官查工部账目,可没发现漕运、河道两衙门送上来的账目存在什么问题。”

“送上来的没有什么问题,不代表下面的没有。”

听到徐光启的话,袁世振眼眸一闪,转头看向兵部尚书黄克瓒。

“黄尚书,漕运总督下辖的漕军,兵部有没有派人去核实过?”

“这个,暂时还没有。”

见袁世振问自己,正喝茶的黄克瓒就是一愣。

他今天来,就是走个过场。

“兵部派人下去查一下吧,听说有的漕军给民间的商人运送货物,赚钱忙的都顾不上漕粮运输了。”

“从哪儿听说的?可有证据?漕运事关重大,若无实证,不可擅动。”

听到袁世振说出了具体的事,韩爌当即睁开眼睛。

“那不如派人去查一查?”

听到韩爌出声,吏部尚书周应秋适时的出声道。

“前几天,京城物价浮动,陛下动了内帑才将物价给压了下去。”

“既然现在赵于逵弹劾他们漕运、河道衙门的现任、前任主官,那就让刑部和都察院派人去凤阳查查,如何?”

漕运这件事上,周应秋属于是看热闹不嫌事大。

“若是没有问题,正好借此澄清京中纷扰。”

“若是真有问题,就上奏御前,请陛下定夺。”

“不可。”

闻言,韩爌当即出口阻止到。

“常言道,众口铄金,朝廷若是派人去查了,就会让某些人觉得,漕运、河道衙门一定有问题,到时候就算查清楚了,也于事无补。”

“此言有理。”

韩爌的话音落下,徐光启跟着点了点头。

“现在已经六月,待到八月,漕粮就会开始北运,若是此时派了人南下,恐会致使人心浮动。”

“如今的漕粮,不但供给京师,还要供给辽东,若是供给不利,恐会出大乱子啊。”

“徐尚书这是谋国之言啊。”

见到徐光启开口支持自己,韩爌顿时就有了支撑,当即道。

“况且,河道总督与漕运总督,都是正二品的官职,要查,也要有陛下的旨意,刑部不能擅权。”

这话,就是直指挑事儿的周应秋了。

“韩辅此言有理。”

又将茶杯拿起对韩爌示意了一下,徐光启接着到。

“我是松江人,幼时曾去运河上看过,河道上可谓是舳舻千里,千帆竞法。”

“我仔细的看了赵于逵的弹劾奏章,多是说他让朝廷的漕军替自家运输货物。不管有没有这件事,都说明大明南北物资转运,只靠朝廷的漕运是不够了。”

“我就想,是不是可以由民间商户组建商行,负责漕运,而朝廷只是出钱雇佣他们。”

“这。。。”

徐光启的话说出来,堂中的众人顿时陷入了沉默。

手指动了一下,徐光启用杯盖撇着茶叶,看向了韩爌。

“毕竟,如今漕运不济已是事实,不管查与不查,都要先解决漕粮难以北运的事儿。”

“。。。”

听到徐光启的话,韩爌陷入了沉默。

这就是工部尚书徐光启提出的政治交易了。

我可以出言支持不查王李三人,但你要支持我放开漕运限制。

“此政或可。”

沉思了半响后,韩爌缓缓的点了点头。

“可。”

“可。”

随着韩爌表态,在场众人纷纷出声,包括一开始就跳着脚要查王李三人的袁世振,都道了一声可。

日后,每当韩爌回想起这场会议时,都会气的睡不着觉。

套路,都特么是套路。(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