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起义唐朝崩溃
在中国历史上,每当朝廷腐败、政治黑暗、经济衰退、民不聊生的时候,就容易发生农民起义,实际上是官逼民反。
唐朝自公元618年建立以来,到唐懿宗、唐僖宗父子时期,历经二百五十年左右时间,已经日渐衰落,进入末期。唐懿宗父子昏庸骄奢,败坏江山,造成社会矛盾尖锐,贫富悬殊严重,人民难以生存,不得已铤而走险,奋起反抗,各地爆发了许多农民起义。
在各地民变当中,王仙芝、黄巢起义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黄巢起义摧毁了唐朝的统治基础,加速了唐王朝的崩溃,显示出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撰写了《黄巢传》,记述了黄巢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过,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两唐书都是把黄巢作为“反贼”来写的,不少地方进行了歪曲和抹黑。
两唐书记载,黄巢,生于公元820年,是山东菏泽人,世代以贩卖私盐为业。那个时候,盐被官府垄断着,贩卖私盐属于违法,十分危险。因为经常要与官府对抗,黄巢从小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剑术、骑术、箭术都很精湛。
黄巢胸有大志,他知道贩卖私盐是没有前途的,于是刻苦学习文化,打算走科举考试这条路子,博取功名。可是,朝廷已经腐败,考场充满黑暗,黄巢几次参加考试,均名落孙山。
黄巢心中愤懑,在一次考试落榜之后,愤而写下了著名的《不第后赋菊)一诗。诗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该诗借咏菊以抒发抱负,气魄恢宏,塑造了一位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英雄形象。
黄巢的这首诗,收录在《全唐诗》里。黄巢有三首诗流传后世,还有一首叫《题菊花》,写得也很精彩。诗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的诗,无论是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耳目一新,尤其是豪气冲天,令人过目不忘。从他的诗作来看,黄巢是颇有文才的。如果他生活在唐太宗或者唐玄宗时代,完全可能会成为另一类人;可惜,黄巢生活在腐朽的晚唐时期,他只能当“反贼”了。
公元875年,各地发生灾害,山东、河南尤为严重,粮食歉收,饿死了不少人。地方官吏不上报灾情,朝廷更是不管不问,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饿殍遍地,不少人相聚为盗。《旧唐书》记载说:“连年凶荒,人饥为盗”。同时还记载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到处流传民谣:“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
在这种形势下,同是私盐贩子的王仙芝,首先在长垣聚众造反了。起义军攻陷曹州、濮州、郓州等地,声势大振。黄巢深受鼓舞,与儿子、侄子以及外甥林言等人,聚集了数千人,响应王仙芝起义。黄巢起兵造反的时候,已经五十六岁了。不久,黄巢与王仙芝合兵一处,共同抗击官军。黄巢有勇有谋,体恤士兵,作战身先士卒,在起义军中威望很高。
公元878年,王仙芝战死,众将推举黄巢为黄王,号称冲天大将军。黄巢胸有谋略,文武兼备,他成为领袖之后,起义军发展很快,达到数十万人。但是,黄巢毕竟出身于社会底层,缺乏战略眼光,没有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而是率军四处流动作战,被称为“流寇”。
黄巢势力大增,起初在黄河领域作战,企图占领中原。唐朝紧急调兵遣将,重兵防守。黄巢见南方空虚,就率军挺进长江领域,在浙东、婺州、衢州、江西一带作战,多次打败朝廷军队。
公元878年年底,黄巢率军通过七百里山路,突然兵临福州城下。守城官员畏惧,弃城逃命,起义军顺利占领了福州城。两唐书记载说,黄巢入城之后,下了一道军令,不准扰乱百姓,尤其是不得杀害文化人。因此,起义军在城中杀官吏、烧官府,但不危害百姓,特别是对读书人十分优待。百姓们纷纷抬着酒肉,慰问起义军。
第二年,黄巢率大军翻越五岭,兵围广州。起义军把广州城围得水泄不通,但没有急于攻城。黄巢设了一个计谋,他向朝廷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归顺,条件是让他当广州节度使。黄巢是想把广州作为他的地盘和根据地,扩充实力,然后再图天下。
朝廷看穿了黄巢的意图,没有同意,只答应授予他一个名高但无实权的官职。黄巢大怒,撕碎诏书,下令攻城。只用一天时间,起义军就攻破城池,活捉守城将领李超。黄巢打算把广州作为根据地,设置官吏,休整军队。可见,黄巢并不是不想建立根据地,只是没有选中合适的地方而已。
黄巢的起义军将士,大多数是北方人,不服南方水土,不久疫病流行,死者十之三四。黄巢无奈,只得率军返回北方,先后转战于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江西等十二个省,往返一万五千余里。起义军所到之处,杀掉官吏,摧毁地方政权,沉重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
公元880年11月,黄巢率六十万大军抵达洛阳。洛阳留守刘允章投降,迎接起义军入城。据两唐书记载,起义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街市晏然,百姓称颂。
黄巢占领洛阳以后,随即向西进兵,一举攻克潼关天险,兵锋直指长安。唐僖宗惊慌失措,弃城逃入四川避难。起义军兵不血刃,进入长安城,立即发布安民告示,说:“黄王起兵,本为百姓,百姓可安居无恐”。黄巢乘坐金色肩與,身穿绵袍,在甲胄兵士簇拥下,威风凛凛地进入了长安城。城中百姓夹道欢迎。起义军沿途向贫穷百姓施舍钱物。
公元880年农历12月12日,黄巢在长安登基称帝,国号大齐。此时,黄巢六十一岁。黄巢建立机构,设置百官,奖赏功臣。参加黄巢起义有功的朱温,被封为卫大将军;著名诗人皮日休,拜为翰林学士。
唐僖宗逃得仓促,唐朝文武百官多数没有随行。黄巢下令,四品以下的一律官复原职,三品以上的全部杀掉。黄巢对百姓和低级官吏采取保护政策,而对唐室宗亲、公卿士族和朝廷高官,却进行严厉镇压,使得这些人铁了心与黄巢作对。另外,黄巢对握有兵权的各地节度使,没有采取分化瓦解策略,致使节度使们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起义军。
唐僖宗在四川下发诏令,令太原、代州、风翔等地的节度使,带兵围攻长安。朝廷还起用了沙陀人李克用,用来对付起义军。沙陀兵凶猛,成为起义军的劲敌。黄巢派出大将朱温、孟楷等人,与唐军对抗。两军在关中混战两年,互有胜负。
公元882年,手握重兵的朱温被唐朝收买,率部变节投敌。朱温为了高官厚禄,泯灭良心,像疯狗一样,回过头来,撕咬曾经患难与共的起义军兄弟。朱温凶狠狡诈,又熟悉起义军情况,成为起义军的大敌。在朱温、李克用两大劲敌的夹攻下,起义军屡次失败,损失惨重。此时,长安城中粮食已经用完,难以坚守。
公元883年,黄巢主动撤离长安,向东而去。这个时候,起义军尚有十五万兵马,仍然有相当强的战斗力。在东返途中,起义军攻占了蔡州,蔡州节度使秦宗权战败投降。黄巢接着下令攻打陈州,却不料形成了耗时费力的攻坚战,铸成大错。
陈州刺史赵犨,深通谋略,他料定黄巢不能在长安持久,必然东返,而陈州则首当其冲。因此,他早早就做好了准备,招兵买马,储备粮草兵器,加固城防,并且把方圆六十里之内的百姓强行迁到城中,以壮大力量。
赵义军将领孟楷奉命攻打陈州,不料碰壁,孟楷不幸阵亡。孟楷是黄巢的爱将,身经百战,屡立战功。黄巢异常悲愤,亲自领兵攻城,发誓要为孟楷报仇。结果陈州就像铜墙铁壁一般,起义军围城近三百天,大小战斗数百次,却始终不能攻克。
黄巢围攻陈州,是一大失误,甚至是犯了关键性的错误。这个时候,朝廷权威已经丧失,各地节度使心怀鬼胎,都为自己打算,如果黄巢迅速东返或者南下,脱离唐军重兵的中原地区,各节度使为了保存实力,是不会全力追击的,黄巢就有机会获得喘息之际,日后东山再起。而固执地攻打陈州,并无战略意义,而且旷日持久,损兵折将,形成胶着状态,于起义军十分不利。
更为不利的是,起义军已经断粮了。《旧唐书》记载说,为了让将士们充饥,黄巢竟然下令吃人,对抓来百姓和俘虏,不分男女老幼,全都吃掉。而且吃法很特别,黄巢令人制作巨磨,把人磨成肉糜,连骨头都磨碎了。这在世界史上,恐怕都是闻所未闻的。所以,有人称黄巢为食人恶魔。
不过,有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对黄巢的丑化和诬蔑。因为人身体中的主要成分是水,如果磨碎了,还能剩下多少肉呢?再说,那个时候,有什么样的坚硬工具,能把骨头磨碎呢?更说不通的是,两唐书在许多地方都记载说,起义军纪律严明,并不扰民,怎么会吃人呢?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黄巢久攻陈州不下,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趁着起义军滞留陈州之际,朱温和李克用已经率军包围上来。直到这个时候,黄巢才不得下令已撤军,但为时已晚。朱温和李克用两面夹击,向起义军发动了猛烈进攻。起义军大败,死伤惨重。有些起义军将领见大势已去,投降了朱温。黄巢带领残兵败将,只得向东逃窜。
黄巢逃到泰山狼虎谷的时候,身边只剩下不到千人。黄巢自知已无生路,对外甥林言说:“你把我的头砍下来,献给朝廷,应该能保住你的性命。”林言大哭不肯。黄巢拔出剑来,自刎而死,终年六十五岁。这是《新唐书》记载的。
《旧唐书》则记载说,林言见走投无路,砍下黄巢、黄邺等七个人的头颅,连同他们的妻子儿女,都献给了朝廷。
也有的史书说,黄巢并没有死,他兵败后逃脱,出家当了和尚,法号翠微禅师。
《全唐诗》收录了黄巢三首诗,其中一首叫《自题像》。诗曰:“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如果这首诗真是黄巢所写,倒能证明他确实没死。不过,许多学者认为,这应该不是黄巢写的。
轰轰烈烈的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敲响了唐王朝灭亡的丧钟。黄巢起义之后,朝廷已经无法统治天下了,形成了藩镇割据、天下大乱的局面,大唐王朝名存实亡。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