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李勣攻破高句丽

2024-03-04 作者: songyvsh
17、李勣攻破高句丽

李勣攻破高句丽

隋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主要是由隋炀帝杨广攻打高句丽引发的。隋炀帝为了建立千秋大业,举全国之力,三次御驾东征,结果损兵折将,劳民伤财,造成天下大乱。

唐太宗李世民也想建功立业,吞并高句丽,在他晚年的时候,同样御驾东征,结果也是无功而返。李世民死后,是唐朝名将李勣,率军攻破了高句丽,平定东方,完成了李世民的遗志。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徙居河南滑县。徐世勣家境富裕,豪放仗义,乐善好施,名声颇佳。

在隋末大乱的时候,滑县人翟让聚义瓦岗寨,对抗朝廷。徐世勣胸有大志,想在乱世之中干一番大事业,便与好友单雄信一起,带着家财投奔了翟让,成为瓦岗寨早期元老之一。

李密上了瓦岗寨之后,徐世勣认为李密胸有谋略,赞同翟让把寨主之位让给李密,使瓦岗寨势力迅速扩大。不料,李密恩将仇报,谋杀了翟让,徐世勣也挨了一刀,差点丧命。徐世勣从大局出发,没有与李密翻脸,继续维护李密的领导地位,瓦岗军暂时没有分裂溃散。

李密对徐世勣却心存戒备,给了他五千兵马,让他去攻打黎阳。徐世勣采取突袭的办法,一举攻占了黎阳,然后开仓赈民,招兵买马,只用十天时间,徐世勣的兵力就发展到二十万人。

后来,李密被王世充打败,瓦岗军溃散,有人建议李密去投奔徐世勣。李密却担心徐世勣记仇,没敢去黎阳,而是带着魏徵等少数人,西去投靠了李渊。

魏徵投唐以后,自告奋勇,去招降徐世勣。徐世勣与魏徵关系不错,又见李渊是个能成大事之人,欣然应允。徐世勣把他管辖地盘内的军队、民众、土地等,详细造成表册,送给李密,让李密再呈报给唐朝,算是李密的功劳。

李渊十分赞赏徐世勣的做法,感叹说:“徐世勣不忘旧主,推辞功劳,是一个纯粹的忠臣”。李渊任命徐世勣为右武侯大将军,并赐姓为李。从此,徐世勣改名为李世勣。后来,为了避李世民之讳,他将“世”字去掉,叫做李勣。

李勣确实是个忠义之人,李密投唐以后,因谋反被杀,原来的旧将们避而远之,只有李勣上表请求收葬。李渊念其忠义,答应了。李勣披麻带孝,以臣子之礼,将李密厚葬。

从李勣为人来看,当初李密如果投奔李勣,李勣一定不计前嫌,而且会帮助他东山再起的。可惜,李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怪不得他成不了大事。

李勣的好朋友单雄信,因受到王世充器重,被俘后死活不肯降唐,李渊判他死刑。李勣再三求情,并愿意用自己的官爵,为单雄信免死,李渊不准。李勣无奈,只好亲自到刑场与单雄信诀别。

在刑场上,李勣对着单雄信号啕痛哭,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让单雄信吃下,悲怆地说:“生死永别,此肉与你一同入土”。单雄信死后,李勣将单雄信唯一的儿子抚养成人,此后单氏子孙繁衍不息。

李勣归降唐朝以后,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讨伐王世充,消灭窦建德,攻占兖州,平定江淮,屡立战功,成为唐朝开国功臣,也成了李世民的亲信。在玄武门事变中,李勣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来,突厥侵犯并州,朝廷命李勣领兵抵御。李勣星夜赶到并州,组织军队与突厥交战。突厥不是李勣的对手,被打得大败而逃。此后,李勣被任命为并州都督,长期率军镇守边境。突厥深知李勣英勇善战,内心胆怯,多年不敢南犯一步。

李世民很高兴,对众臣说:“隋炀帝不会用人,只知道修长城。而我只用了一个李勣,突厥就不敢南犯,边境多年安静,这不是远胜过筑长城吗?”

公元630年,李世民决定趁突厥内乱之际,出兵讨伐,任命李靖为主将,又令李勣从并州出发,配合李靖作战。李勣立即率军出云中,向突厥进攻,重创了突厥主力。

李靖想趁突厥归附、不作防备之机,出其不意攻击突厥大营。李勣坚决支持,并率一支兵马绕到突厥背后,截断了突厥北逃之路,迫使突厥残部投降。后来,李勣又独自率军,消灭了薛延陀部落,一直打到蒙古国的杭爱山,占领了北方大片土地。李勣因功被封为英国公。

公元645年,李世民登基已经二十年了,贞观之治取得辉煌成就,百姓富裕,国力强盛,南方、北方、西方皆已平定,只有占据东方的高句丽不肯臣服。李世民也是喜欢建功立业的皇帝,决定武力征服,并且御驾亲征。

高句丽,是古代在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上建立的一个政权,由于中原多年混战,高句丽乘机发展很快,实力强盛,隋炀帝三次征伐,都以失败而告终。所以,高句丽并不把唐朝放在眼里。

李世民亲率大军东征,兵分两路,命李勣率领主力部队,从陆路攻击辽东;命张亮率水军,从莱州渡海攻打平壤。高句丽进行全国动员,拼死抵抗,战事激烈,双方伤亡惨重。

经过半年多战斗,唐军进展不大,再加上天气转寒,草枯水冻,军粮供应不上,唐军面临很大困难。李世民见高句丽如此顽强,难以取胜,只好撤军了。

此后,李世民再也没有打过辽东。李世民与隋炀帝不同,他知道审时度势,而隋炀帝却一意孤行,像赌徒一样,越输越想翻本,结果搞得不可收拾。

在李世民的心里,始终对没有征服高句丽耿耿于怀,充满了无限遗憾。李世民知道李勣胸有谋略,善于用兵,而且忠义双全,很希望李勣能够有机会完成他的志愿。

有一次,李勣患病。有人说把胡须烧成灰,能治疗此病,李世民就把自己的胡须剪下来,为他和药。李勣感动地叩头哭谢,把头都磕破了。李世民却说:“朕这是为社稷江山考虑的,并不是为了你个人,有什么可谢的呢?”

李世民年龄大了,需要考虑后事。有一天,李世民对李勣说:“朕想把太子托付给你,思来想去,只有你最合适。因为当年李密对你没有恩情,你却不负于他,现在难道会负朕吗?”李勣听了,咬破手指,沾血为誓,坚定地说,决不辜负皇上的信任和重托。

李世民知道李勣是个报恩之人,他为了让李勣死心踏地地辅佐太子,便耍了一个手腕。李世民在病重的时候,对太子李治说:“你对李勣没有恩惠,我先把他贬为外官,你继位后再把他调回来,封为宰相,他必定会感恩尽力的。”

李世民死后,李勣当了宰相,他果然全心全意地辅佐新皇帝李治,凡是李治想办的事情,李勣都鼎力支持。李治想立武则天为皇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极力反对,只有李勣不违背李治的意愿。因此,李治对李勣十分信任。

李勣对于李世民征服高句丽的愿望,一直挂在心里,总想找机会弥补李世民的遗憾。机会终于来了,高句丽因为权力之争,内部发生动乱。李勣奏报李治同意,不顾年老体衰,亲自率军攻打高句丽。

李勣准备充分,进兵神速,率兵连克十六城。此时,高句丽内部混乱,政令不通,军无斗志,全国一片惊慌,有四十多个城池陆续投降,前来投降的人络绎不绝。

唐军用了半年多时间,占领了高句丽大部分地区,最后李勣聚兵合围平壤。平壤城内,投降派和主战派闹得不可开交,李勣乘势猛力攻城,城中有人暗地里打开城门,唐军蜂拥入城,迅速占领了平壤。至此,存在七百多年的高句丽,终于灭亡了。战后,唐朝把高句丽国土划分成九个都督府、四十二个州、一百个县,进行统治管理。

李勣凯旋而归,他押着高句丽国王等大批俘虏,先来到李世民的陵墓前,举行献俘仪式,哭泣着告慰了李世民的在天之灵,然后,整军入城,再向皇帝李治举行献俘仪式。李治非常高兴,给予李勣大量奖赏,加授他为太子太师。

李勣攻灭高句丽,完成了李世民的遗愿,第二年,他就安详地离开了人间,享年七十六岁。

李治闻知李勣去世,悲痛哭泣,下令停朝七天,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其安葬在李世民的陵墓旁边。李勣没有辜负李世民的期望,他们可以含笑相聚了。

李勣无论如何不会想到,十五年之后,他的孙子徐敬业,以讨伐武则天为名,起兵造反,兵败被杀。武则天大怒,下令将李勣掘墓砍棺,使李勣死后无故受辱。好在唐中宗李显复位以后,又重新为李勣起坟改葬。这一切,李勣自然都不知道了。

后世给予李勣高度评价,尤其是老百姓,对李勣十分推崇。在隋唐小说中,徐懋功被塑造成诸葛亮似的人物,在民间广泛流传。

在李世民的武将当中,最受人们喜爱的,莫过于秦琼和尉迟敬德了。两人作为门神,长期得到百姓们的崇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