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桓氏势力东山再起

2024-03-02 作者: songyvsh
43、桓氏势力东山再起

桓氏势力东山再起

谢安性情温和,他执政以后,并没有对桓氏势力进行清洗,两个家族之间虽然也有矛盾,但总体上能够合作共事。等到谢氏势力衰弱、朝廷混乱的时候,桓氏势力便再度兴起。这次桓氏势力兴起的代表人物,是桓温的儿子桓玄。

《晋书》记载,桓玄,小名叫灵宝,是桓温最小的儿子,而且是庶子。可是,桓温偏偏特别喜欢他,临终时让他继承了南郡公的爵位,当时桓玄只有五岁。桓温的其他儿子非常生气,企图作乱,但被手握兵权的叔父桓冲挫败。

桓玄七岁的时候,长得比同龄孩子高大许多,而且聪明过人。桓玄服丧期满,桓冲也离任扬州刺史,府中文武臣僚都来告别。桓冲摸着桓玄的头,指着臣僚们说:“这些人,都是你家的旧官属啊。”桓玄看着他们,不禁流下泪来,然后掩面痛哭。众人见他小小年纪,却如此伤感动情,都感到诧异,觉得他与众不同。

桓玄长大以后,相貌奇伟,神态爽朗,博通艺术,善写文章,很有才华。桓玄对他的出身和才华颇为自负,总认为自己是英雄豪杰。然而,由于其父桓温晚年有篡位迹象,朝廷怀有戒心,不敢重用他。桓玄到二十三岁的时候,才当了一个太子洗马,几年之后,又出任义兴太守。义兴就是现在江苏的宜兴。

桓玄认为自己才能颇高,当个太守是大才小用了,感觉很不得志,曾经感叹道:“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于是,桓玄愤而弃官,回到他的封地南郡去了。

桓玄途中路过建康,按照礼节,去拜见执政的司马道子。司马道子设宴请他吃饭,在宴席上,司马道子喝多了,嘴上没有把门的,直愣愣地对他说:“你父亲桓温,晚年想做贼,你怎么看?”桓玄一听,吓得跪倒在地,汗流浃背,场面十分尴尬。众人赶紧打圆场,才没有让宴会不欢而散。从此,桓玄对司马道子怀恨在心。

桓玄到了南郡,住在江陵。江陵是南郡的治所,也是荆州的治所。桓温、桓冲兄弟曾经治理荆州多年,很有势力和威望,桓玄借助这个优势,招贤纳士,培植势力,专横一方,连荆州刺史都怕他。

荆州是个战略要地,司马道子忌惮桓玄,不想让他在荆州发展势力,便下诏任命他为广州刺史。广州地处偏远,对建康威胁不大。桓玄知道司马道子的用意,心里更恨他了。

公元398年,王恭起兵讨伐司马道子,桓玄积极参加。司马道子为了分化利诱,改任桓玄为江州刺史,桓玄很高兴。王恭被杀之后,桓玄就撤兵回去了。

公元399年,孙恩起义爆发,朝廷忙于调兵遣将,平息叛乱。得此良机,桓玄杀掉荆州刺史,夺取了荆州,然后招兵买马,扩大势力。朝廷忙于对付孙恩,也顾不上管他了。

公元400年,桓玄势力已大,便上表朝廷,要求担任荆州、江州两州的刺史,并都督荆、江、扬、豫等八州诸军事。这个时候,朝廷被孙恩起义搞得焦头烂额,没有办法,不得已同意了,先安抚下他再说。朝廷担心,如果桓玄与孙恩联合起来,那就不得了了。

公元401年,孙恩打着讨伐孙恩的名义,率军沿海道进攻京口。桓玄上奏朝廷,要求出兵勤王,抵御孙恩。朝廷却不敢答应,因为担心会出现前门驱狼、后门进虎的情况。情况的确如此,桓玄确实是想浑水模鱼,并不怀好意。

公元402年,孙恩兵败自杀,起义军陷入低潮,朝廷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当时掌权的,是司马道子的儿子司马元显。司马元显早就对桓玄十分不满,他年轻气盛,按捺不住心中的忿恨,下令讨伐桓玄。

桓玄闻讯大喜,他正愁找不到借口攻打朝廷呢,这下好了,出师有名了。桓玄发出檄文,声讨司马元显的罪恶,打着清君侧、诛奸臣的旗号,率军东下,直取建康。

桓玄蓄势已久,准备充分,兵马训练有素,一路攻关拔寨,锐不可挡。司马元显急忙派心腹司马尚之迎敌。司马尚之很能打仗,曾经打败过孙恩的起义军,深得司马元显器重。

司马尚之领命以后,率军排兵布阵,准备抵御桓玄。不料,桓玄大军到来之后,司马尚之的大将杨秋,却突然阵前倒戈,致使朝廷军队大败溃散。看来,桓玄事前已经策反了杨秋。司马尚之落荒而逃,后来被捕获杀害。

桓玄大军乘胜前进,进逼建康。司马元显恐慌,无奈只好打出了王牌,命刘牢之率军御敌。刘牢之英勇无敌,几乎没打过败仗,是朝廷最后的救命稻草。可没有想到,刘牢之带领他精锐的北府兵,也投降了桓玄。看来,桓玄事前做的工作相当不错,此时大见成效。

刘牢之一投降,司马元显就玩完了,他连守城的兵力都组织不起来了,桓玄轻而易举地进了建康城。桓玄入城之后,逮捕了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宣布他们的罪行,把他们杀掉。同时清除司马道子在朝中和地方上的党羽亲信,杀了一大批。桓氏子弟及亲信纷纷担任要职,桓玄自封为丞相,独揽大权,桓氏家族再次控制了朝廷。

桓玄十分忌惮刘牢之。刘牢之英勇善战,无人能敌,但却见利忘义,反复无常。桓玄对刘牢之不放心,夺了他的兵权,任命他为会稽太守,让其离开朝廷。

刘牢之心中不满,想要再反叛桓玄。不料,他手下的将领们说:“反叛是个耻辱的事情,可将军一叛王恭,二叛司马,如今再叛桓玄,一生中三次反叛,如何立足于天地之间。”说完,将领们纷纷离他而去。刘牢之感到愧疚无奈,心灰意冷,上吊自杀了。

公元403年12月,桓玄废掉傻皇帝晋安帝,改国号为楚,自己登基当了皇帝。东晋一度灭亡了。

在那个封建时代,人们的正统观念是,晋安帝即便再傻,他当皇帝也是天经地义的;别人再贤能,如果篡位称帝,也是大逆不道。所以,桓玄篡位,遭到许多人反对,也给刘裕势力崛起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