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废掉晋皇帝
桓温北伐,主要意图是建功树威,为日后篡位捞取资本,可没想到,他第三次北伐遭到惨败,损兵折将,使他的名望严重受损。怎样才能树立权威呢?桓温使用了废立皇帝这一招。
当时的皇帝叫司马奕,是晋成帝司马衍的次子、晋哀帝司马丕的弟弟。司马奕胆小懦弱,当皇帝确实不合格,但他小心谨慎,并没有过失,用什么名义废掉他呢?
桓温的亲信郗超,看穿了他的心思,在一天夜里,悄悄来到他的寝室,献计说:“明公既居重任,天下之责将归于公矣。若不能行废立大事,为伊霍之举者,不足镇压四海,震服宇内,岂可不深思哉!”桓温早就有此想法,遂决定废立皇帝,树立权威,震服朝廷。
皇帝司马奕,已经二十多岁了,当皇帝也有六年,但他生性懦弱,实际上是一个双重傀儡。在内,由褚太后说了算;在外,是桓温独揽大权。司马奕知道自己的处境,因此谨言谨行,生怕被桓温抓住把柄,给自己带来祸端。
桓温费尽心机,还真没有找到司马奕的过错。不过,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桓温和他的谋士们,找不到光明正大的理由,便使出了阴招,在司马奕私生活方面找借口。他们四处散布谣言,说司马奕有阳瘘,不能生育,反正这事没办法验证,别人也搞不清楚。一时间,司马奕患有阳瘘病的谣言满天飞,搞得像真的一样。
此时,司马奕已经有了三个儿子,既然司马奕不能生育,那他这三个儿子,自然来路不正。桓温他们继续造谣说,司马奕身边的宠臣,与后宫女子有染,生下了私生子。这样,司马奕不仅被戴了一顶绿帽子,还背上了秽乱宫闱的罪名。
公元372年1月,桓温带兵入朝,向褚太后呈递奏章,要求废司马奕,改立丞相司马昱为帝。当时,褚太后正在佛堂烧香,侍臣报告说:“外有紧急奏章。”褚太后出来,靠着门看奏章,看了一半就不看了,感叹道:“我本来就猜疑会发生这样的事。”
褚太后要来一支笔,在奏章上批复:“我遭此百忧,感念生者与死者,心如刀割。”桓温呈送奏章的时候,顾虑褚太后有异议,恐慌得流汗,脸色也很难看,等到诏书批复出来,桓温大喜。
桓温怕夜长梦多,当天就派散骑侍郎刘亨入宫,收缴了国玺,逼司马奕离开皇宫。时值仲秋,司马奕穿着单衣,乘牛车出宫,群臣哭着拜别。桓温令部下率数百名士兵,押送他回到原来的东海王府。
公元372年,司马奕被降封为海西公,迁往吴县西柴里居住,由吴国内史刁彝和御史顾允领兵监管。许多人都同情他,有人假借他的名义,声称奉他的诏命,聚众起事,反对桓温。司马奕知道后,深居简出,闭门谢客,尽量避免嫌疑。
有一天,有个叫许龙的人,秘密来找司马奕,自称奉褚太后密诏,来迎接司马奕回京复位。司马奕有些心动,想要答应他。这时,他的夫人极力劝阻,司马奕便拒绝出门,并斥退许龙。此后,司马奕足不出户,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总算避免了杀身之祸。公元386年,司马奕病逝,终年四十五岁。
东晋建立以来,从未发生过废立之事,桓温擅行废立,本欲树立权威,不料弄巧成拙,引起许多人反对,他自己也紧张不已。前秦天王符坚听说之后,嘲笑他说:“桓温三次北侵,两次败绩,使国家遭受重大损失,本该反思过错,向百姓谢罪,反而倒行逆施,废黜君主。六十岁的老叟,干出这等荒唐之事,如何自容于天下?”符坚比桓温明智。
桓温在民间的形象,也一落千丈。桓温认为自己的雄姿气概,能与名士刘琨相比。有一天,桓温在街上遇见一个老妇人,老妇人一见桓温,忽然流下泪来。桓温惊讶,问她缘故。老妇人说:“我曾经是刘琨的婢女,您长得太像刘琨了,所以禁不住流泪。”
桓温闻言大喜,忙问哪里像?老妇人说:“脸很像,可惜太薄;眼睛很像,可惜太小;胡须很像,可惜太红;形体很像,可惜太短;声音很像,可惜太雌。”
桓温听得一头雾水,等老妇人走后,他才明白过来,这分明是在嘲笑他呀!桓温怅然若失,好几天都闷闷不乐。
桓温废立皇帝的目的,是想树立个人权威,结果却适得其反,而且两年后就病死了。这表明:靠不正当手段树立权威,是根本靠不住的,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