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晋武帝先明后暗

2024-03-02 作者: songyvsh
8、晋武帝先明后暗

晋武帝先明后暗

晋朝开国之君司马炎,总体上看,还是一个不错的皇帝。他宽厚仁义,善待大臣,虚心纳谏,也不暴虐。在他执政前期,革新政治,发展经济,推行法治,呈现出繁荣景象,后又吞并东吴,统一全国,很有一番作为,史称“太康之治”。

然而,司马炎统一天下之后,却认为大功告成,滋生了骄傲情绪,怠惰政事,耽于享乐,大兴奢靡之风,特别是他大封诸王,为西晋混乱埋下了祸根。

司马炎虽说是坐享其成当上皇帝,但他建国称帝的时候,天下并不稳定。从内部看,司马懿父子长期专政,靠强制手段为晋朝建国铺平了道路,但人心并没有归服,特别是司马氏对曹氏家族及其势力的杀戮,更是长期留在人们心中的阴影,朝野上下同情曹氏的大有人在。从外部看,蜀国灭亡只有三四年时间,人心也不稳定。东吴占据着长江以南大片地区,还时常攻打晋朝,也是一个不小的威胁。因此,司马炎的统治基础并不稳固。

司马炎知道,要想巩固其统治地位,首先在于稳定和收服人心。因此,他登基之初,采取了怀柔政策,把宽松无为作为立国精神。司马炎下诏说:“为永葆我大晋江山,要以无为之法作为统领万国的核心。”并颁发了五条诏令,要求大臣们重点做好严于律已、关心民生、救助穷人、发展经济、禁绝贿赂五个方面的事情。

为了体现宽松政策,司马炎下令,解除了长期对汉室的禁锢,让他们获得自由;给予被废的魏帝以优厚的待遇,甚至让他仍然打着天子的旌旗;提高蜀国皇帝刘禅的待遇,对刘禅的子弟封官进爵。后来,吴国皇帝孙皓投降以后,尽管他态度不够恭敬,出言不逊,司马炎仍然宽容了他,待遇甚好。另外,对东吴百姓减免了二十年的税赋。这样,司马炎获得了宽厚仁义的好名声,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稳定了人心。

司马炎心里很清楚,要想实现长治久安,必须强国富民。西晋建国以后,由于多年战乱,百姓生活十分贫苦,特别是无地的流民很多,大量土地都被豪门世族和权贵们霸占着。司马炎决定,首先要解决人们普遍关心的土地问题,把它作为振兴经济的主要内容。为此,司马炎制定了“户调式”的经济制度。

“户调式”经济制度,主要有三项内容。一是占田制,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其中五十亩缴租税;女子一人占田三十亩,缴二十亩的租税。这一规定,使得每个农民都能得到合法土地,国家也有稳定的税收。二是户调制,这是以户为单位征收租税的制度,规定了每户纳税的数量,税赋不是很重,百姓们能够承受。三是品官占田荫客制,保障了官员权贵的权益,同时对他们占田数量做了限制,一品官员最多占田五十顷。这项制度,得到百姓拥护,却引起了权贵们的不满。

“户调式”经济制度,总体上是有利于穷苦百姓的,使大量的流动人口有了土地,安心从事农业生产,这对于稳定社会、改善百姓生活、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司马炎实行以法治国,并提倡法律宽简。他颁布了著名的《泰始律》,《泰始律》内容比较宽简,刑罚也大为减轻,废除了许多酷刑,特别是对女人的刑罚,体现了从轻从宽的原则。《泰始律》以宽简著称,是中国古代立法史上由繁入简的里程碑,它对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司马氏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司马炎在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改革中央官制,实行三省制度,为后来的“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基础;他实行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全国分为十九州、一百七十三个郡,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西晋的文化也比较繁荣,出现了著名的“太康”。

司马炎认为,魏国之所以被篡灭国,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大封曹氏子弟为王,曹氏宗族没有实力,皇帝有难时,他们无力援助。因此,司马炎片面接受了教训,大封司马氏为王,一次就封了二十七个王。

被封的这些王,不仅有封地,而且有军队,大国五千人,小国一千五百人。司马炎认为,有这些同姓王拱卫着皇室,皇帝可保无虞。殊不知,这些同姓王,后来自相残杀,断送了司马氏江山。著名的八王之乱,并不是只有八个王参加,而是有很多。这是司马炎的一大败笔。

公元280年,司马炎灭掉吴国,完成统一大业之后,认为功成名就,就骄傲放纵起来,追求享乐,生活奢侈腐化。他宫中有姬妾美女近万人,个个都很漂亮。到了晚上,司马炎拿不定主意让哪个美人陪他睡觉,就别出心裁,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坐着羊拉的车子,在皇宫里随意游走,羊停在哪个美女门前,他就在那里过夜。

有聪明的美人,知道羊喜欢盐水的味道,就把盐水洒在地上,把竹枝插在门上,于是,羊就停在她的门前,这就是著名的“羊车望幸”的故事。这个故事,被《晋书》记载下来,流传至今。

司马炎喜欢美女,还不是最致命的,更遭糕的是,晚年的司马炎,怠于国事,一门心思追求安逸享乐,造成上行下效,各级官吏也不理政务,大讲排场,斗富成风,奢靡之风盛行,社会风气大坏。

古人有名句言,叫做“成由勤俭败由奢”。西晋大兴奢靡之风,离败落也就不远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