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俗语俚语(1)
常用熟语汇总
1.哀莫大于心死: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丧失信心,麻木不仁。
2.爱博而情不专: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但是感情不能专一。
3.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意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
4.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5.碍面:怕伤情面。
6.安危相易,祸福相生:安定与危难可以相互转化,灾祸和幸福可以相互促成。
7.安于故俗,溺于旧闻: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8.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形容人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9.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
10.八九不离十: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11.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
12.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13.八字没见一撇: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
14.拔了萝卜地皮宽: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
15.拔赵帜立赤帜: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16.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指要杀人见血、动手拼命。红刀子,带血的刀子。
17.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
18.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19.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比喻艺术及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发展与争论。比喻各具特色的事物一同出现,或同一事物以不同的方式同时进行。
20.百思不得其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形容眼见比耳闻更可靠。
21.百万买宅,千万买邻:比喻好邻居千金难买。
22.百闻不如一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23.百星不如一月:一百颗星星发出的亮光不如一个月亮发出的光明亮。比喻量多不如质优。
24.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比喻势力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也指某种恶势力被摧垮后余孽尚存。
25.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指非但办不好事情,反而常常把事情搞坏。
26.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比喻本来想害别人,结果害了自己。自食其果。
27.版版六十四:每块铸版都是铸出六十四文钱。形容做事死板,不知变通。
28.半斤对八两:古代一斤等于16两。表示二者水平、实力相当。
29.半吊子:指不通事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着的人;或知识不丰富、技术不熟练的人;或做事不仔细,有始无终的人。
30.半部《论语》治天下: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31.邦以民为本: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
32.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
33.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整天吃饱了饭,一点心思也不用。形容无所事事。
34.饱暖思淫欲:食饱衣暖之时,则生淫欲之心。
35.爆冷门:在某些方面出现意料不到的事情。
36.变色龙:比喻政治上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
37.卑卑不足道: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
38.卑之无甚高论:表示只就浅易的说,没有什么过高难行的意见。
39.杯酒释兵权: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40.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这是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有时也用来劝人要知足。
41.彼一时,此一时: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42.毕其功于一役:形容一个举动就可以完成全部事情。
43.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那是一种是非观念,这也是一种是非观念。指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来观察,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就会有不同的是非标准。
44.闭塞眼睛捉麻雀:比喻盲目地进行工作。或自己欺骗自己。
45.闭门羹:泛指关门不见客人,也指造访时主人不在家。
46.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原意为只要按照统一的规格,即使关起门来造车,也符合标准。现比喻脱离客观实际,只凭主观做事。
47.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善于用兵之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
48.鞭长不及马腹:指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上。后以之比喻力所不能及。
49.表壮不如里壮:外表好看,不如里面结实。比喻妻子能够治家,就是丈夫的好帮手。
50.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51.冰炭不同炉: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同处。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
52.病急乱投医:病势沉重,到处乱请医生。比喻事情到了紧急的时候,到处求人或乱想办法。
53.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shān):羊肉没吃上,反倒沾了一身羊膻气。比喻干了某事没捞到好处,反坏了名声惹来了麻烦。
54.不打不相识:指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结交、相处。
55.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境地不肯死心。
56.不得其门而入:找不到门径进入。比喻处理问题不知该从什么地方下手。
57.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58.不得已而用之:用:使用。没有办法,只好采用这个办法。
59.不登大雅之堂:大雅:高贵典雅。不能登上高雅的厅堂。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艺作品)。有时也谦称自己的作品。
60.不法古不修今:指不应效法古代,也不应拘泥于现状。
61.不费吹灰之力:形容事情做起来非常容易,不花一点力气。
62.不分青红皂白:皂:黑色。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63.不敢越雷池一步: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64.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65.不见棺材不落泪:比喻不到彻底失败的时候不肯罢休。
6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智慧,见识。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
67.不看僧面看佛面:比喻请看第三者的情面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
68.不可同日而语: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差距很大,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69.不能赞一词(辞):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提不出一点意见。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70.不念僧面念佛面:不看僧面看佛面。请求帮助或请求宽恕时的用语。
71.不怕官,只怕管:指直接管的人要比官更有权威。也指在人管辖之下,一切只能听命于他。
72.不痴不聋,不成姑公:对儿子、儿媳的日常拌嘴应装听不见,不要过分计较,否则就当不好公婆。
73.不期然而然:没有想到是这样而竟然是这样。
74.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要求立功,只希望没有错误。
7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76.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
77.不识庐山真面目: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78.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仇人;聚头:聚会。不是前世结下的冤孽,今世就不会聚在一起。
79.不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80.不问青红皂白: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81.不幸而言中: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却被说准真的发生了。
82.不以辞害志: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原意是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后也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83.不以规矩,不能方圆:规:圆规;矩:曲尺。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84.不以人废言:废:废弃。不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
85.不以一眚(shěng)掩大德:以:因;眚: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
8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87.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形容人专心工作,心怀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
88.不知人间有羞耻事:不知道人世间还有羞耻之事。形容恬不知耻,无耻到极点。
89.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深。形容骄狂无知。
87.不知有汉,何论魏晋: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88.不知者不罪:罪:责备,怪罪。因事先不知道而有所冒犯,就不加怪罪。
89.不自由,毋宁死:如果失去自由、主权,宁可去死。
90、不足为外人道:不必跟外面的人说。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
91.布袋里老鸦:比喻虽然活着,但像死了一样。
92.步步生莲花:形容女子步态轻盈。
93.杯中物:杯子中的东西,指酒。
94.百世师:品德学问可以作为百代的表率。
熟语故事会
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它们之间明争暗斗,暗中较量。有一天,蜀国丞相诸葛亮应约到东吴作客,他特意为吴国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实际上诸葛亮在暗中掂量东吴,试探东吴有没有实力来造塔。那塔高度要求严格,仅仅顶上的铜葫芦就得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对于这一难题,孙权心急如焚,他马上召集贤臣商量对策,虽然后来寻到冶匠,但缺少的是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于是孙权在城门上贴榜招贤。过了一月,事情仍然没有实际进展。而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一边直摇鹅毛扇子一边扬扬得意。
吴国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相貌丑陋,目不识丁,平日人们习惯称他们为丑皮匠。当他们听说吴国孙权因找不到合适的制作铜葫芦的人选而苦恼,蜀国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时,心里不是个滋味。于是他们商量要为吴国争口气,他们花了整整三天三夜的工夫,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他们再用牛皮开料,一锥一锥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沙里。没想到这个办法果然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意思是说,三个普通的人一起合作,他们的智慧加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没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拍马屁
明朝天启年间太监魏忠贤野心十足,挖空心思往上爬,以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有一天,他在马背上正玩得兴奋不已,这时他猛地一想:骑马是我的长处,我何不在皇上面前露上一手呢?于是他回到宫中,向熹宗皇帝奏请进行跑马比赛。结果他的要求得到了皇帝恩准,下旨京城里的百官到校场赛马。
到了比赛的时候,魏忠贤急于参赛来表现自己,在第一拨赛手就闪亮登场,来参加比赛。当马飞速上了跑道,魏忠贤在马屁股上轻轻拍了三下,那马就像得到指令,箭似的跑到最前边。他越是轻拍马屁股,马儿越跑得快。最后,魏忠贤战胜了所有的对手,得到了第一。
熹宗皇上亲眼目睹了全部过程,龙颜大悦,对魏忠贤说:“魏爱卿常在联的左右,联却不知爱卿马术如此高明。今日见你在马上精彩表现,并未扬鞭,你的马为何能跑到前边去呢?”
魏忠贤上前一步,跪地说道:“启禀皇上:别小看这马是个畜生,其实很通人性,赛马时,只要想方设法使它舒服,别可拗着它的性子来;轻拍屁股,马感到舒服了,再叫它做什么,它都愿意了,即使不用扬鞭,它也能跑到前边去。”熹宗皇帝点了点头,说:“这样说来,要想叫马跑得快,不用他法,只拍马屁就可以了?”魏忠贤连忙应声道:“正是。”
从此,魏忠贤深得皇上赏识,成为了秉笔太监。从那以后,人们用“拍马屁”来专指那些投机钻营、谄媚奉承的卑劣行径。
莫须有
南宋时期,抗金英雄岳飞精忠报国,但他受到秦桧的迫害含冤而死。因此,秦桧受到众人的唾骂。当时大臣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你说岳飞谋反,有什么证据?”秦桧吞吞吐吐地说:“其事体莫须有。”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事情恐怕是有的吧!韩世忠反问道:“这‘莫须有’三个字怎么能服天下呢?”从此后人便以无中生有地罗织罪名、诬陷好人称为“莫须有”。
(本章完)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