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科学技术(2)

2024-03-21 作者: 王峰
第28章 科学技术(2)

第28章 科学技术(2)

20世纪主要科学成就

1.1900年德国的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

2.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

3.1909年丹麦的约翰逊提出基因遗传学。

4.1912年德国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

5.1913年丹麦波尔提出原子结构假说。

6.1915年爱因斯坦完成广义相对论。

7.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受激辐射理论(激光)。

8.1919年英国卢瑟福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

9.1926年美国摩尔根创立了基因学说。

10.1931年美国杨基思发现无线电波。

11.1931年美国卡罗瑟首次合成纤维尼龙。

12.1939年美国纽约实现第一次电视直播。

13.1945年美国费米试验成功第一颗原子弹。

14.1946年美国埃克特发明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5.1953年美国霍森选定DNA模型。

16.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17.1960年美国梅曼制成第一台激光器。

18.1966年高锟、霍克提出光纤传输信息的设想。

19.1969年美国登月成功,并首创因特网。

20.1975年英国制成单克隆拉体。

21.1986年瑞士、德国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体。

22.1987年美国、中国获得高温超导体。

23.1990年美国成功发射哈勃太空望远镜。

20世纪20项重大发现

1.激光

2.脱氧核糖核酸

3.统计学

4.晶体管

5.计算机

6.电子管

7.抗精神病药物

8.避孕药

9.大爆炸理论

10.原子裂变

11.汤恩头盖骨

12.抗菌素

13.网络系统

14.植物培育

15.电视

16.农药

17.血型

18.爱因斯坦相对论

19.智商测验

20.塑料

体内时钟一览

清晨8点左右,性激素分泌得最多,被称为“爱情时间”。

9点左右,皮肤对注射反应最迟钝,被称为“就医时间”。

9点至10点,握手最有力,被称为“接触时间”。

10点至12点,头脑最活跃,被称为“富有创造性时间”。

13点左右,胃酸形成最多,被称为“消化时间”。

13点30分左右,肌肉能力最强,被称为“体操时间”。

15点至16点,手指最灵巧,被称为“手工制作时间”。

16点至18点,头发和指甲生长最快,被称为“生长时间”;同时也是肺呼吸最活跃,被称为“健康时间”。

17点至19点,味觉和嗅觉最敏感,被称为“感觉时间”。

18点至20点,皮肤病对化妆物质渗透性最强,称为“美容时间”;同时,肝脏分解酒精能力最强,被称为“饮酒时间”。

20点至22点,孤独感最难忍时,被称为“夫妻时间”。

22点左右,对传染病警觉最高,被称为“免疫时间”。

24点至4点,婴儿出生最多,被称为“分娩时间”。

凌晨2点,汽车司机视力最差,被称为“失明时间”。

凌晨3点至4点,夜班工人操作最不灵巧,被称为“出错时间”。

凌晨4点至5点,血压最弱,被称为“疲乏时间”。

什么是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将疫苗制剂接种到人或动物体内的技术,使接受方获得抵抗某一特定或与疫苗相似病原的免疫力,借由免疫系统对外来物的辨认,进行抗体的筛选和制造,以产生对抗该病原或相似病原的抗体,进而使受注射者对该疾病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今日医学上常见的接种方式为注射,而“接种”一词乃是由种痘技术而来,其本意与今日用法有所区别,在现代免疫学研究的运用范畴也有些微差距。

元素周期表的由来

人们对元素分类,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我国的“五行”学说。即把元素假定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到了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把元素分为金属、非金属、气体和土质四大类的观点。

根据原子量来研究元素,则是始于19世纪初。1829年,德国科学家德贝莱纳提出了锂钠钾、钙锶钡、磷砷锑、氯溴碘等15种元素,他把这些元素称为“三元素组”。

1864年,德国化学家迈尔发表了《六元素表》,他把28种元素列在一张表上,表中各元素按原子量排列成序,并对元素进行了分组,且给尚未发现的元素留出了空位,比“三元素组”有了很大进步。

1865年,英国人纽兰兹又提出一个叫做“八音律”的理论。他把元素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第八种元素的性质几乎和第一种元素的性质相同。这种像音乐中八度音似的“八音律”,进一步揭示了元素的性质和元素原子量之间的密切联系。

1869年2月,俄国彼得堡大学化学教授门捷列夫,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明确提出了“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变化”。并把这个规律定为“元素周期律”。接着,他又把元素按原子量由小到大分成几个周期,并把原子量大的那一周期重叠在原子量小的周期下面。这样性质相似的元素就落在同一纵行里,制成了“元素周期表”。

诺贝尔奖的由来

阿尔夫雷德·诺贝尔(公元1833—1896年),瑞典著名的发明家和化学家,他生前主要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另外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多发明,共获85项发明的专利权。

诺贝尔非常关心和平与进步事业,希望用自己的发明造福于人类。他终身未娶,把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

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第一个获得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瑞典克朗(相当于100多万英镑)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诺贝尔生前遗嘱设立的诺贝尔奖分为物理、化学、医学(或生理)、和平、文学5项,从1901年开始,在每年的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纪念日授奖。获奖者被授予一份证书,一枚带有诺贝尔头像和铭文的金质奖章和一定数量的奖金。从1969年起又增设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金,也于每年颁发一次。

因为诺贝尔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4点30分去世的。为了纪念这位对人类进步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在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人们便选择在诺贝尔逝世的时刻举行仪式。此后,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做法就一直被沿袭下来。

诺贝尔奖为何下午发

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之所以在下午举行,原因是为了纪念诺贝尔。他是在1896年12月10日下午4点30分去世的。为了纪念这位对人类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在1901年举行第一次颁奖典礼时,便将典礼的时间定在了诺贝尔逝世的时刻。

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1.胚胎干细胞研究获新进展。

2.凤凰号探测器成功降落火星并确认火星上有水。

3.开发出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4.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正式启动。

5.设计出杀灭癌细胞的“纳米机器”。

6.建立第一个人类神经细胞组织系统。

7.铁基超导材料研究获重大进展。

8.创建首张完整的大脑网络地图。

9.发现土卫六上碳氢化合物远超地球油气储量。

10.最大规模人类遗传多样性调查完成。

摄影技术

1838年,法国物理学家达盖尔正在研究令影像保留在胶片上的方法,但研究多时仍不得要领。有一天,他突然发现有一个影像留在了胶片上。他于是将附近的化学物品逐一挪开,看看究竟是什么东西造成了这个现象。最后他发现,原来是一支温度计打破后遗下的水银。摄影技术便从此诞生了。

SOS(紧急求救信号)

SOS是全球通用的紧急求救信号。这三个字母代表的是无线电通信信号。1932年,美国发明家缪尔·弗·比·摩尔斯首先发明了电报,也就是常说的摩尔斯代码。该代码用点和画表示。在无线电通信上,“紧急求救讯号”的代码就是三点三画三点,而在摩尔斯代码中,S的代码正好是三点,O的代码正好是三信,所以“紧急求救讯号”的简称就是“SOS”。

机器人

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罗萨姆的机器人万能公司》中第一次使用了“机器人”这个词。

1961年,美国工程师乔治·迪波尔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工业机器人。1969年,日本川崎公司制造出了日本第一批机器人。而机器人的广泛研制和应用是从1979年开始的。

目前的机器人品种繁多,广泛应用于工业、军事、商业、医疗等很多领域。

显微镜的发明

世界上最早的复式显微镜是荷兰的一个叫詹生的眼镜匠在1590年前后发明的。显微镜由一个双凸透镜和一个双凹透镜组成,前者为物镜,后者为目镜,这台显微镜,镜筒大约长40厘米,直径约5厘米。放在显微镜支座上的小物体,当从镜筒看去时,显得大了许多。

由于显微镜的作用十分明显,所以在它诞生不久,就被广泛地应用到了生物、医学等很多科学研究领域。可以说,显微镜对于人类观测微观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蒸汽机的发明

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其实是古希腊数学家亚历山大利亚的希罗于公元1世纪发明的汽转球。不过它只是一个玩具而已。约1679年法国物理学家丹尼斯·巴本在观察蒸汽逃离他的高压锅后,制造了第一台蒸汽机的工作模型。与此同时,萨缪尔·莫兰也提出了蒸汽机的主意。而第一个成功地用蒸汽机来驱动轮船的人则是罗伯特·富尔顿。

放射现象

1896年的一天,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偶然发现,一些密封完好的底片模糊了。这令他感到十分不解。经过研究,他终于发现造成底片模糊的原因原来是和他自己身上携带的放射性铀有关。就这样,他发现了放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原子自然衰变的现象。

传真机

传真技术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经诞生。它是由一位名叫亚历山大·贝恩的英国发明家于1843年发明的。但是,传真通信是在电信领域里发展比较缓慢的技术,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逐渐成熟起来,60年代后得到了迅速发展。近十几年来,它已经成为使用最为广泛的通信工具之一。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指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增值网上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活动,是传统商业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电子商务包括电子货币交换、供应链管理、电子交易市场、网络营销、在线事务处理、电子数据交换(EDI)、存货管理和自动数据收集系统。

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室

1.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成立于1951年,位于麻省的列克辛顿。其前身是研制出雷达的辐射实验室。该实验室是联邦政府投资的研究中心,其基本使命是把高科技应用到国家安全的危急问题上。在防空系统的高级电子学研究中具有很高声誉。是美国大学第一个大规模、跨学科、多功能的技术研究开发实验室。

2.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位于纽约长岛萨福尔克县中部,原址为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美国陆军厄普顿兵营。该实验室成立于1948年,现隶属于美国能源部。该实验室在发展新型、边缘科学和突破重大新技术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取得多项令世界瞩目的重大成果,并数次获得诺贝尔奖,成为著名的大型综合性科学研究基地。

3.阿贡国家实验室——是美国政府最老和最大的科学与工程研究实验室之一。阿贡是1946年特许成立的美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也是美国能源部所属最大的研究中心之一。

4.德国的联邦技术物理研究所——建于1884年,原名是帝国技术物理研究所,以精密测量热辐射著称。19世纪末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致力于黑体辐射的研究,导致了普朗克发现作用量子。可以说这个实验室是量子论的发源地。

5.英国的国家物理实验室——是英国历史悠久的计量基准研究中心,创建于1900年。作为高度工业化国家的计量中心,与全国工业、政府各部门、商业机构有着广泛的日常联系,对外则作为国家代表机构,与各国际组织、各国计量中心联系。它还对环境保护,例如噪声、电磁辐射、大气污染等方面向政府提供建议。

6.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创立于1954年,是规模最大的一个国际性的实验组织。

7.贝尔实验室——原名贝尔电话实验室,始建于1925年,总部在美国纽约(后迁至新泽西州的墨里黑尔)。它是一个在全球享有极高声誉的研究开发机构。主要宗旨是进行通信科学的研究。是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研究机构之一。

8.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位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隶属于美国能源部。该实验室是193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先生于1931年建立的。早期关注于高能物理领域的研究,建起了第一批电子直线加速器,发现了一系列超重元素,开辟了放射性同位素、重离子科学等研究方向,因此被誉为是美国乃至世界核物理学的圣地。

AMS计划

AMS计划又名AMS太空试验计划,是由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丁肇中教授领导的。

AMS计划包括了美国、中国、俄罗斯、意大利、瑞士、德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56个研究机构合作承担的国际性大型科研项目。是人类第一次在太空中使用粒子物理精密探测仪器和技术的实验,目的在于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并测量宇宙中的元素成分。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形成机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