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节日节气(3)

2024-03-21 作者: 王峰
第22章 节日节气(3)

第22章 节日节气(3)

中秋吃月饼的由来

中秋吃月饼的习惯,在我国历史悠久。关于中秋吃月饼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

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平定北方突厥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率部出征。李靖转战边塞,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潢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婵娟(即月亮)。”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重阳节赏菊

我国民间流传的九月初九重阳节赏菊习俗,始于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陶渊明,他一生酷爱菊花,以菊为伴,号称“菊友”,被人们奉为“九月花神”。

陶渊明种菊既食用又观赏。每逢秋日,当菊花盛开的时候,附近的乡亲、远处的朋友,常到他家做客赏菊。他就摊煎饼、烧菊花茶款待亲朋,大家走时采菊相送,“今日送走西方客,明日又迎东方朋”。来赏菊的人们川流不息,常使他不能按时去田园耕作。他常想,要是能让菊花一日开,客人一天来,那该多好啊!后来,他灌园浇菊时,自语祝愿道:“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日来。”

说来奇怪,到九月九日那天,含苞欲放的菊花真的争奇斗艳地一齐盛开了,客人们也都在那天来了。于是亲朋诗相约,年年到重阳这天来赏菊。于是重阳赏菊的习惯便由此而形成,并流传至今。

腊八节吃粥的传说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国际植树节

国际植树节的发起地是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很早以前,内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荒原。由于树木稀少,每遇大风,便黄沙漫天,对于当地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1872年,美国著名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举行植树节,以此来号召人民植树造林。他的建议最终被采纳了。规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这一决定做出后,当年就植树上百万棵。此后的16年间,又先后植树6亿棵,终于使内布拉斯加州10万公顷的荒野变成了茂密的森林。

为了表彰莫尔顿的功绩,1885年州议会正式规定以莫尔顿先生的生日4月22日为每年的植树节。

而我国的植树节是每年的3月12日。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在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19次会议上决定将孙中山逝世的日子定为中国的植树节。因此,3月12日便从此成为了中国的植树节。

据联合国统计,现在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由于各国国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树节在各国的称呼和时间也不相同,如中国称为“植树节”;日本称为“树木节”和“绿化周”;以色列称为“树木的新年日”;印度称为“全国植树节”;法国称为“全国树木日”;加拿大称为“森林周”。

朝鲜的植树节是4月6日,4月和10月为“植树月”;

澳大利亚的植树节是5月的第一个星期五;

委内瑞拉的植树节是6月24日;

墨西哥1954年的法令规定,植树节在每年6月至9月的雨季举行;

印度的植树节是7月的第一周;

巴基斯坦的植树节是8月9日;

菲律宾的植树节已有70多年历史,他们把每年9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植树节;

泰国的植树节是9月24日;

古巴的植树节是10月10日;

英国的植树节是11月6日至12日;

意大利1898年就决定每年11月21日为植树节;

叙利亚的植树节是1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塞内加尔每逢雨季一到,全国性的植树活动随即开始,时间持续长达半年之久,是世界上植树节最长的国家。

母亲节

母亲节是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母亲节的倡议起源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嘉芙顿城的一家主日学校。

1876年,美国还在悲悼南北战争的死者。安娜·查维斯夫人在礼拜堂讲授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讲到战役中捐躯的英雄故事后,她进行祈祷时说:“但愿在某处、某时,会有人创立一个母亲节,纪念和赞扬美国与全世界的母亲。”

查维斯夫人为她的礼拜堂服务超过25年,当她在72岁逝世时,41岁的女儿安娜,立志创立一个母亲节,来实现母亲多年前祈求的心愿。

于是她便先后写信给许多有名望的人物,要求他们支持设立母亲节。

1907年5月12日,安德烈卫理教堂应安娜之邀为母亲们举行一个礼拜仪式。隔年,此仪式在费城举行,反应热烈,终于获得维州州长支持,并于1910年宣布在该州设立母亲节。

到了1914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请国会通过决议案,将母亲节定为全美国的节日。从此流传到了世界各地,遂成为“国际母亲节”。

父亲节

父亲节是由美国人约翰·布鲁斯·多德夫人倡议建立的。

多德夫人在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扔下了六个儿女,为了将他们抚养长大,多德夫人的父亲日夜操劳,含辛茹苦,终于把几个儿女养大成人了。由于常年地辛劳,她的父亲于1909年去世了。

当多德夫人参加完教会的母亲节感恩礼拜后,她便萌生了建立父亲节的想法。于是她便将她的想法告诉了教会的瑞马士牧师,并得到了他的赞许和支持。

于是多德夫人在1910年春天开始推动成立父亲节的运动,不久得到各教会组织的支持;她随即写信向市长与州政府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提议,在多德夫人的努力下,美国华盛顿州便在1910年6月19日举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亲节聚会。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森签署正式文件,将每年的六月第三个周日,定为全美国的父亲节,并成为美国永久性的国定纪念日。从此父亲节开始流传下来。

世界各国的女性节

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但是在世界各地,除了“三八”以外,还有许多专属女性的节日,而且几乎是每个月都有。

太太节——8月23日至9月15日,是德国汉堡的“太太节”。由妇女组成的演艺团体,专演一些宣传男女平等的戏,以示庆祝。8月12日,则是泰国的“母亲节”。

狂欢节——10月10日至15日,是德国莱茵地区的“妇女狂欢节”。在此期间,妇女“大自由”。男人们不得查探妇女活动的内容,违者会被抓问罪。10月17日,是非洲马拉维共和国的妇女节,这一天有全国性庆典,男人在当天要对妻子呵护有加,侍候周到。

休息日——12月31日到第二天中午,是希腊的“主妇休息日”。这天,妇女在家里什么也不干,一切家务全由男人承担。

掌权日——每年的1月4日,是瑞士某些地区的“妇女掌权日”,在为期4天的节日中,家里大小事务全由妇女说了算,男人统统“闭幕”。

求爱日——每逢闰2月29日这天,是英国旧俗中的“妇女求爱日”。这一天,妇女可以摆脱世俗的清规戒律,大胆向意中人或未拿定主意的情人示意。西班牙的“女市长节”,也在2月份。当日,由女性主持市政公务,发号施令,男人如违抗,就会被公众群起攻之。

少女节——3月3日是日本的“少女节”,又称“姑娘节”,是全国性的节日。日本人认为,这时正值红桃报春,是女性美的象征,所以也叫“桃花节”。

妈妈节——4月,在尼泊尔有一个历时3天的妇女节,来自各地的妇女,披着红色“纱笼”,成群结队地涌向首都加德满都的帕苏帕蒂庙。她们在吃饱了由丈夫烹煮的美食后,便在神像前大唱赞歌。在印度,这个月有一个“妈妈节”。这一天,已为人母者穿上彩色缤纷的“纱笼”,戴上各种首饰,显得风姿绰约。这日也是一年中她们最受尊重的一天。

“三八”国际妇女节

1903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市的女工为了反对资产阶级压迫、剥削和歧视,争取自由平等,举行了大罢工和示威游行。这一斗争得到了美国广大劳动妇女的支持和热烈响应。1910年,一些国家的先进妇女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代表大会。大会根据主持会议的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蔡特金的建议,为了加强世界劳动妇女的团结和支持妇女争取自由平等的斗争,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

从此“三八”节就成为全世界劳动妇女为争取和平、争取妇女儿童的权利、争取妇女解放而斗争的伟大节日。

“五一”国际劳动节

五一国际劳动节亦称“五一节”,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五一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一万六千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

从此,5月1日就成为了世界工人阶级共同的节日了。

“五四”青年节

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余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掀起了五四运动的狂潮。运动由北京迅速发展到了全国,最终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规定,将每年5月4日定为我国的青年节,以此来纪念那些为了祖国的命运而奔走呼号的青年学生们。

“六一”国际儿童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各地经济萧条,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儿童的处境也十分糟糕。死于饥饿、传染病的儿童不计其数。

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会上探讨了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等权利。为了能够改进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作为国际儿童节。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