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心素如简,人淡如菊(5)
人贵有自知之明。可怕的自我陶醉比公开的挑战更危险。自以为是者不足,自以为明者不明。自明,然后能明人。流星一旦在灿烂的星空中炫耀自己的光亮时,也就结束了自己的一切。自高必危,自满必溢。胜时就认为自己完美无缺,成就大就居功自傲,名声高即目中无人。在这方面古人有经典论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要真正了解自我,就必须换一个角度看自己。首先,要“察己”。客观地审视自己,跳出自我,观照自身。如同照镜子,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点,更要觉察自身的瑕疵。包括对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品质等进行自我评判,切忌孤芳自赏、妄自尊大。其次,要不断完善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须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人类的无知一再地使人陷入自以为是和固执己见的深潭中,即使既已看到自己或别人虚伪轻浮的样子,仍无法醒悟过来。人就是这样的,也许永远没法抓住自己的头发走上断头台。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切身的经验深怜自己的不足,每每遥望星光下这神明的格言,人们仍然感到深奥。人们越学越感受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去学,这也是人们生性谦逊的原因。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行准确定位。当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时,也就是进步的开始。
回归到“普通人中”,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后汉书·班超传》语:“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指水太清了,鱼就无法存身。这是饱经沧桑的前辈留给后人的一个办事准则。在处理人事关系的问题上,一定要铭记这一点。
明成祖时,广东布政使徐奇进京朝见皇上,顺便带了一些岭南的藤席准备馈赠给朝廷中的官员。不料,京城的巡逻官把这些藤席截获,并将徐奇馈赠礼品的人员名单呈给了明成祖。
明成祖反复看了几遍名单,见其中唯独没有太傅杨士奇的名字,觉得有必要问个究竟,于是立即召见了杨士奇。杨士奇解释说:“当初徐奇受命赴广东任布政使,离行前众官员都作诗为他送别,所以徐奇这次回京特用藤席回赠。那一次臣正好有病在身,没有赠诗给徐奇,不然的话,我这次也在馈赠之列。今天众官员的名字虽然都在礼单上,但他们不一定会接受徐奇的礼物,再说藤席乃岭南特产,徐奇馈赠藤席只是为了表达谢意,不会有别的目的。”
杨士奇这番话讲得自然得体,明成祖对他的疑惑打消了,也原谅了徐奇,命人把名单烧了,从此再也没有过问此事。
在封建时代,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君疑臣必死”。如果杨士奇借此机会炫耀自己的清廉,不仅不会得到赞赏,而且会加重明成祖对他的疑心。杨士奇故意将自己牵扯进来,说明自己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从而赢得了明成祖的信任。更妙的是,杨士奇此举不但挽救了自己,也免除了徐奇的祸事。
刘睦是东汉明帝的堂侄,自幼好学上进,喜好结交有学问的名儒,长大后被封为北海敬王,忠孝仁慈,礼贤下士,深受百姓的爱戴。
有一年岁末,刘睦派一名官员去都城洛阳朝贺。临行前,他问这位官员:“如果皇上问起我现在的情况,你想怎样回答呢?”
官员不假思索地说:“您德高望重,忠心耿耿,是百姓的再生父母。下员虽然愚鲁,但此区区小事定能向皇上禀报清楚。”
刘睦听后,连连摇头:“你若这样说,就把我给害了!”见官员一副迷惑不解的样子,刘睦又接着说:“你见到皇上之后,就说我自承袭王爵以来,意志衰退,行动懒散,每日只知吃喝玩乐,对正业毫不用心。”
刘睦擅于守拙,不想让皇上知道他是一个精明的人。因为在当时,凡有志向的皇室成员,容易受朝廷的猜忌,弄不好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刘睦故作糊涂人,实在是明哲保身的妙计。
要知道,在整个社会中,除了一些特殊的人从事特定工作之外,一般人的工作都是很平凡的。虽然是平凡的工作,但只要努力去做,和周围的人配合好,依然可以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你如果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那么就要放下清高,也就是: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中”,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把自己看低一点
有一个郁郁寡欢的年轻人,千里迢迢跑到终南山寺院,对住持明心禅师诉苦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习绘画,但走遍天下,没有找到一个让我满意的老师。”
明心禅师淡淡一笑说:“老和尚虽不懂丹青,但也喜好欣赏,收藏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画技不俗,那就请给老僧留一幅墨宝吧。”
小和尚应声备下文房四宝。
明心禅师继续说:“老和尚最大的嗜好,就是闲来品茗饮茶。施主不妨给老僧画一只茶杯、一只茶壶吧。”
年轻人慨然应允,铺纸运墨,不一会,一直倾斜的茶壶和一只精致的茶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水壶内的壶水徐徐吐出一脉茶香,缓缓注入茶杯之中。年轻人踌躇满志,得意洋洋,龙飞凤舞地在上面题上“茶香四溢”四个大字。
搁笔后,年轻人问明心禅师:“大师,这幅画您老人家可否满意?”
禅师瞥了一眼,摇摇头说:“你画的确实不错。但我感觉,你把茶壶、茶杯的位置颠倒了。老僧看来,应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
年轻人哈哈大笑,说:“大师好糊涂。哪有茶杯往茶壶里倒水,茶杯在上,茶壶在下的道理呢?”
禅师捻须朗笑:“孺子可教也!其实,你懂得这个道理呀。只可惜,这些年来,你总是把自己的那个杯子端得高高的,比那些你要请教的“茶壶”还高。那样,老师们智慧的“香茗”,又怎么能注入你的杯中呢?”
年轻人如醍醐灌顶,连连给禅师作揖、拜谢。从此谦卑恭敬地拜师学艺,终于集众家之长于一身,成为画坛的一代大师。
为人谦下为要,学习虚心为真。时常把自己的茶杯放低,保持适当的谦下,我们就能常得香茗注入,而这也正能使我们提升,使我们更加充盈。海之所以大,是因为其能谦下。
看低自己一点点,就会多一份清醒,少一份陶醉。就能常怀一颗谦虚之心,就能常提醒自己“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从而见贤思齐、取长补短。
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优点不看缺点,常常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就会把自己越看越高,越比越目中无人,以至于飘飘然、昏昏然,最终裹足不前。
如果夜郎自大,时时处处都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周围的同志,看不起长辈,听不进不同的意见,最终自己只能唱“独角戏”,成为孤家寡人。
约翰·保罗说过:“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史记·李斯列传》有言:“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其实,把自己看低一点,自己也不一定就低。再说,自己本事不高,别人也很难把你看高。更何况即使自己真的本事很高,谁比谁强有时还真说不准,因为人总是动态的、发展的。所以,把自己看低一点,于己于人都有好处。
把自己看低一点,就能与人平等相处,就容易听取别人意见,就能闻过则喜、闻过则改。当工作遇到困难时,就会有人主动帮你出主意、想办法;当你有缺点和不足时,就会有人敞开胸怀给你指正,从而让你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本章完)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