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理解
“一个人总是善待他毫不在乎的人,却对最亲近的人过于苛刻。把这个坏习惯改过来,则天下太平。
我们心中有太多的自我,言必称我。当我们学会共情,便可以理解之前不能理解的人,包容之前不能包容的事。”
为什么最亲近的人反而离得最远
看过《你的孤独,虽败犹荣》的读者在微博里给我留言:“我喜欢你写妈妈节约的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原来,全世界的妈妈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都是一样的。以前,我也特别不能理解,后来看了那篇文章,我突然觉得如果有一天我们也为人父母了,也许会变成跟妈妈一样的人吧。”
与读者的会心一笑相反,我妈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一反应是生气。
她对我说:“我哪里有你写得那么吝啬,我还不是为了你好。”接着又啪啦啪啦把家庭的苦难史重复了一遍。
以前的我会生气,现在不会了。
很多事接受不了,也许不是事情本身不合理,而是你没想明白。
关于妈妈节约的事情,我算是想明白了,无论她如何表现,我都知道她的目的是什么,只是她的表达方式出了问题,而不是故意为难我。
所以我才会记录下我妈那些令我哭笑不得的话。
比如某天一大早,我妈给我打电话,说过年的时候家里用了好多好多电,我沉默了一会儿,做好了报销电费的准备。她却紧接着说:“家里那些电器我都不打算用了。”
再比如有一次,我给她和爸爸买新床垫,为了找到新的床垫,我研究了好久,然后拨通了她的电话。
“妈,新床垫是需要偏硬的,还是偏软的?是需要棕的,还是乳胶的?薄一点儿还是厚一点儿的?一米八还是两米的?”
“要那个最便宜的。”
……
……
朋友说:“好羡慕你和妈妈的关系,什么都能聊,什么都能写,你和妈妈之间应该没有死角了吧。”
朋友说的“死角”这个词,我理解的大致意思是:人与人的关系里,那些不能触碰、无法交流、百思不得其解的部分。
看过一个电影,一群老年人住在印度的破烂酒店里安度晚年,其中一对老夫妻七十多岁了,虽然生儿育女相依为命了几十年,可两个人不了解对方的习性,不谦让对方,心里的秘密也不让对方知道。
所幸的是他们都知道这是他们最大的遗憾,在影片尾声,妻子终于说出了这些感受,然后和平分手。虽然伤人,但只有受伤才有愈合,总比一直隐隐作痛好得多。最后编剧借电影人物之口说:如果两个人之间彼此真的相爱,那么关系里就不应该有死角的部分。
可真能做到这样的人,又有多少呢?
回到我和我妈,如果说还有什么事让我无能为力的话,或许就是她对我的理解。
我有预感,当我把以下的事情写出来,她一定会冲我大发雷霆,恨不得从来就没有把我生下来过。但是我想对妈妈说:因为我们已经解决这些问题了,所以我才能把这些过程写下来。想一想曾经的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彼此埋怨了多少,相互忍了多少才走到今天。如果我们的故事能给更多的人一些启发,也是好事。
我和我妈的相互不理解涉及很多方面,归结起来就是——她完全不能认真听我在说什么。
过去的很多年,当我无法准确总结这个道理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去解决我和她的各种问题,常常以她和我吵架,我撂狠话收尾。
现在想起来,好在我们是母子,好在我常年在外地工作,好在我和她待在一起的时间不多,所以我们再一次见面能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可是,当我在她的世界里一次又一次遭遇挫折的时候,我再如何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心里还是会难过——我们是如此亲近的关系,为什么还会有问题无法解决和交流呢?
最容易发生冲突的事情之一:买衣服。
我爸说她年轻的时候穿什么都好看,但我没有出生看不到。后来我出生了,我妈就开始变成家庭妇女,不打扮,不买贵重的东西,一切从俭。现在她年纪大了,我想,如果再不好好打扮的话,我就没有机会看到她漂亮的样子了。
于是我就会带她去商场买衣服。
那么问题就来了。
我觉得好看的衣服,刚拿出来给她看,她看都不看就会说:“不要穿,不好看。”
我就只好放回去,继续看,每拿出一件,她都立刻说不好看。我耐着性子,继续挑,她却说:“走吧走吧,不好看,不适合我。”
一家,两家,三家,家家都是如此,我就彻底绷不住了:“你到底想怎样?今天的目的就是买衣服,你看都不看,试都不试,就一口否决,早知道如此,我干吗要浪费时间陪你上街买衣服呢?”
她小声嘟囔说:“都说了不要买了,你自己偏要来。好了好了,那就买一件吧。”
那种感觉让我觉得——答应买一件衣服都是给我巨大的面子了。
终于安下心来选衣服,一件衣服还没试穿,她看了一眼标签就说不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因为她觉得太贵……
我停下来,开始跟她争论买衣服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吵着吵着,买衣服就以失败告终了。
最容易发生冲突的事情之二:买他们从未用过的东西。
无论是给他们换一个新的枕头或整套床上用品、新的电饭煲,还是买腿部按摩椅、智能马桶盖,每次我一开口说:“妈,我打算给你们买一个……”我的话还没有说完,电话那边就说:“不要不要,要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语气里尽是鄙视与嫌弃,好像我做了一件特别伤天害理的事儿。
我一听,脾气就上来了,开始数落他们现在用的东西哪里哪里不好,新的东西哪里哪里好,我妈一定听不进去,她会说:“我们早就习惯了,不要再浪费钱了,我们也不会用。”
于是我又要开始跟她争论这其实根本就不是浪费钱的问题,而是希望他们的生活能够更好。
一谈到钱,我知道,我又进入她没完没了的死循环,失败就在不远处等着我。
最容易发生冲突的事情之三:给我爸的钱多于给我妈的。
这个就不用解释了,从家庭建立初始,所有钱就掌管在我妈手中,家庭成员手里的钱,必须经过我妈的分配,不然她就没有安全感。我刚参加工作那几年,因为这种事狠狠地与我妈吵过几次。结果又绕到了钱的重要性上……
关于这三类事情的争吵,占据了我和我妈相处的大部分时光。二十岁出头那两年,气到不行的时候,大过年我都会收拾东西搬到酒店住,我妈就会在家里哭,而我最为痛苦的就是——我都被逼成这样了,为何我最亲近的人就完全不能明白我在说什么呢?
有时候,我特别羡慕那种恋人关系,关系好的时候特别好,要断的时候也能断得一干二净,从此就是互不牵挂的陌生人。但我和我最亲爱的家人,无论吵得再怎么让我崩溃,她始终是家人,无法跟她断得一干二净。我也想学电视里说“从此我们恩断义绝”之类的可笑台词,但说断就能断,那亲人与恋人又有什么区别?说断就能断,这才是爱情最令人心碎的原因。
但这种周而复始的争论始终是无效的,这种短暂的逃避也是毫无意义的,问题若不彻底解决,只会愈演愈烈。
某年回家,我在列车上认认真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拿出了纸和笔,把我和我妈的问题一条一条地记了下来。同行的老乡笑我真够无聊的,这种问题有什么好解决的,吵架不是天经地义的吗?不吵了,证明感情也淡了。
听了老乡的评价,我更深深地觉得这么做是正确的,没有人规定亲近的人应该是怎样的,所以我们习惯了一开始就养成的沟通方式,但“一直以来都是这样”与“这是正确的方法”完全是两个概念,太多人在生活里将它们混为一谈。
在列车进入车站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决定,既然无法改变我妈的沟通方式,那我就改变自己的方式,必须把她这辆运行了几十年的列车带入另外一个轨道。
我真的就这么做了。
回到家,我妈很开心,问东问西,等一切渐入佳境,我说我给你和爸爸订了两个特别好的枕头,对颈椎好,而且有薰衣草的味道,能让你们的睡眠更好。我妈一听,果然立刻就说:“不要,不要,没什么用。我们这个就很好,你不要老搞一些奇怪的名堂,我们不是你,你不要企图来改变我们的生活。”
换作以前,估计我又要开始收拾行李搬到酒店去住了,不仅浪费钱,而且凭什么每次!都是!我!搬到!外面!去住!啊!我把这个念头忍了下来,告诉自己:千万别生气,一生气就掉坑里了。
估计我妈也做好了和我坚持斗争的准备,她正等着我妥协,或者发飙。
我说:“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
她说:“啊?怎么了?”
我说:“其实我能接受你拒绝我,也能放弃给你们买东西的计划。只是我在想,每次我向你提出某个建议的时候,你真的有在心里或者脑子里想过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吗?它的样子、它的好处、它的颜色、它的功效、它的价格、它在哪里买的……你有想过这些吗?还是说,你根本听都不听,直接拒绝了。”
我妈一时语塞。
我接着说:“但是你知道吗?我在给你和爸爸买一个东西之前,我要问很多朋友,要上网查很多资料,要对比价格,还要看是不是真的适合你们,以及看很多用过的人的评价,做这些事情要花费我好几个小时的时间,最后我确定之后才会鼓起勇气,很兴奋地跟你说这个决定。但是你一秒钟就拒绝了我。我后来想通了,其实你用不用这些,我都尊重你的意见。我生气的原因是我觉得你非常不在意我为你们做的一切。”
我妈一听,立刻就慌了,连忙说:“不是这样的,我只是怕你浪费钱。”
一看我妈又绕到了钱这个字上,我才不要进入她擅长的领域被她狂扁。我接着就说:“暂且不说是不是浪费钱的问题,我只想把我的感受告诉你,如果是因为钱,我们可以直接说钱的问题,但我希望得到你和爸爸的肯定。以后不要一上来就否定我做出的努力好吗?”
她点点头,觉得自己能做到。
自从她答应认真听我把要说的事情说完之后,我都会提前做好台词演练,凡是我想推销给她让她使用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成功的,我太了解我妈了,根本不会给她任何拒绝我的理由。
因为首战告捷,我开始尝到改变自己态度的甜头。再去买衣服的时候,我再也不会因为她不配合而生气了,以前我的强势让我妈觉得我只是想花钱买孝顺,她认为直接把钱给她更孝顺。我就对她说:“很多人的妈妈已经身材走样,穿不了这些有款式又好看的衣服了,现在趁着你还能穿,我特别希望你能打扮得很漂亮,当有一天你不需要这些的时候,我的钱也没办法为你花了。你穿这些衣服,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我会因此特别开心。”
其实后来我发现了,只要我说自己很难过,我妈会比我更难过。我说我开心,她就会比我更开心。以前的沟通,我从不说自己的感受,只强压给她,她多少会抗拒。而现在,她会因为我而接受这些,从而喜欢上这些,这真是一件特别特别美好的事啊。
我和她的争论越来越少了,有一天她说:“你知道为什么我不喜欢你把钱给你爸爸吗?因为他老是打麻将、输钱,我担心你给他的那些物业费、水电费都被输光了,那该怎么办?”我妈一副特别害怕我爸因为赌博而导致家破人亡的表情。
哈哈哈,哈哈哈。我大笑了起来。立刻告诉我妈:“如果他真的把这些钱拿去赌博了,那么我们就没有钱交物业费水电费了,你觉得我们家会停电停水吗?”我妈说:“当然不会,我一定会去交啊。”我说:“对啊,即使他输光了,我们家也不会受影响,而且明年我就不会把这些钱交给他了啊,这样一来,他不是就不能得逞了吗?”
我妈转念一想,觉得好像是这个道理。我赶紧打蛇随棍上:“再说了,我爸压根儿就没有乱花钱,他也不赌博的,如果真的发生了,你怎么甩脸色都行,我一定站在你这边,他也能知道为什么。但是你都没有抓到他的把柄,凭空杜撰,你不舒服,他不舒服,我也不舒服。对吗?”
那一刻,我觉得有点儿好笑,也产生了一些错觉,我感觉自己是妈妈的爸爸,妈妈是我的女儿。在父母面前,我们总是把自己当成孩子,所以一直觉得我们要被理解、被呵护、被教育。但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我们了解的世界更大了,知道的事情更多了,我们已经把父母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我们懒得和他们沟通,懒得教他们学习新的东西,这并不是不耐烦,而是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是父母,他们能把我们教育成人,他们怎么可能学不会这些呢?他们只是不想学而已吧。
我教我妈学微信,教了一个小时,她学不会,我就放弃了。后来,她主动用微信和我聊天,我问:“你怎么学会了?她说:隔壁有个KTV,说是朋友圈集齐五十个赞,就可以打三折,我就装了微信,而且让老年大学的同学都装了,我们现在每天都轮流点赞去唱歌,特别便宜。”
听完她说这些,我很自责。妈妈不是学不会,而是我没有找到让她真正感兴趣的点。
后来,我也学聪明了。几个月前,我教她如何使用微信进行付款,在电话里说了半天,她依然学不会。我就用自己的微信给她转了两千块钱,然后告诉她,如果在规定的时间你不收款,放在你的银行卡上,这个钱就要被扣10%的手续费。
我妈一听特别着急,立刻去了银行,给自己的卡开通了手机银行,绑定、设密码、收款,不到两小时全都搞定了。
我问我妈,怎么一下子就学会了?
她很淡定地说:“怕钱被银行扣掉啊。”
几年前,我在列车上写下的文字是关于——为什么我和妈妈总是会争吵,又解决不了。今天,我写下这些文字是关于——我终于知道如何和妈妈沟通了。这是特别令人开心的一件事。
时间跳转到我刚大学毕业那一年,我妈那时就告诉过我答案,只是那时的我只顾得上自己,却忘了这些,直到最近才想起来。
那时,很多同学毕业之后都要回自己的家乡,我跟我妈说:“我不想回郴州工作了,我想留在长沙。”她说:“只要你喜欢就好,长沙离家里也不远,火车四五个小时就到了,可以的。”
又过了一年,我跟她说:“我打算去北京工作,北京很远,有可能我们一年只能见一两次了。”她还是这样对我说的:“只要你喜欢就好,如果你和我们待在一起不开心,也不是妈妈愿意看到的。”
我们总是用与外人交往的方式去评判自己与亲人的沟通,却忘记了这根本就行不通,因为父母所做的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希望我们开心,只要告诉他们我们开心,他们就一切都好。
后来
读中学的时候,要十块零花钱都很难。但我突发奇想要考北京广播学院的播音系时,我妈居然二话不说就给了我五百,让我去湖南师大参加专业考试。
我普通话很差,也从没有参加过专业训练,初试就被淘汰了。
过了好多年,我突然问我妈:“你那么抠门儿的一个人,为什么会舍得给我花五百块,让我去做一件根本没有希望的事情?”
我妈说:“我就是想让你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那么多年以来,我常常觉得父母不理解我,束缚我,不认同我,可只要一想到这件事,我就理解了他们。他们的不理解,束缚,不认同,其实都是希望我们变得更好,他们只能用那样的方式保护我们。可一旦我们有了一点点光芒,一点点可能变好的希望,他们都会站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推我们一把。
我的几位同事:有一位从小生活在农村,一个月生活费不过一百块,因为他想来北京学美术专业,爸爸就把家里所有的积蓄拿出来支持他。
还有一位准备了一年的考研,因为工作最后一次复试与考研的时间撞期,他不知道如何抉择,去问妈妈的意见。妈妈说:“当初你上北京,是你自己的选择。今天你比我和爸爸走的路更高更远,我们的能力已经帮不上你了,但是你做任何选择我和爸爸都会支持你。”
这样的故事,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事后回想起父母说的每一句话,都那么那么地戳。
我们迷茫,父母更迷茫。我们迷茫青春的迷茫,他们迷茫如何让我们不那么迷茫。
谁的青春不曾迷茫,幸好父母一直站在身旁。
我们的人生只是为了走上正轨吗
过了30岁之后,常常有人问:你未来还有什么打算吗?
感觉你现在特别充实。
是的,我挺充实的。
确切地说,工作了十几年,终于获得了周围大多数人的信任,有时偷个懒也无妨。
写作了十几年,终于得到了出版社的认可,即使写作慢一点儿,他们也会告诉我,没事,我们有耐心等。
包括有时接受一些采访,只要把这些年说的各种话重复一遍,就能填满一篇几千字的专访。
这种不需要费什么力气,就能安然生活下去的状态,是自己和很多人向往的吧。
这样的生活有一个好听的称呼,叫“上了正轨”。
32岁之后,我的生活就好像上了正轨,慢慢地,往前走。
比如开始学会了说一些看起来正确的话。
二十多岁的时候,因为性格冲动,说了一些话,被人抓到把柄,感到难受。
然后开始学着成熟,学着给自己台阶下。
以前我会说,“当你学会不抱怨的时候,你会发现周围人的抱怨都极其无理”;
现在我会说,“当你真正学会不抱怨的时候,你会发现周围绝大多数人的抱怨都极其无理”。
我开心地跟朋友说:“你看,我不会再那么绝对地去给一件事情下定论了,开始给自己留一些余地。”
只是不知道这样究竟是让自己越来越正确,还是扭曲了原本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开始去做一些别人看起来正确的事:
利用休息的时间,接受公益组织的邀请,去做慈善。
去很远的地方,买一些礼物,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备课,希望受助对象能够喜欢上我们。
接触几个小时之后,依依不舍地告别,再遇见新的事,便忘记了那几个小时里的渴望面庞。
后来听说,做慈善最怕的就是随时出现、随时消失,给孩子们的心灵带来很大的伤害。
嗯,我们早已练就情感自愈的强大能力,他们却不行。
不知道这样的事,最后究竟是帮助了自己,还是伤害了他们。
开始去做一些不想辜负别人的事:
每天微博保持两到三条的更新,晚上十点几乎都会准时发一篇微博。
给更多年轻人加油打气,很多读者每晚等着,然后留下自己的共鸣。
为了写这样一条微博,常常会在晚餐吃到一半停下来,车开到一半在路边停下来,文章写到一半停下来。
手机草稿箱里存了好几百条微博,等着每天同一个时间发布。
有人说我是他们见过最认真对待微博的人。
我妈说:“你好不容易回家一次,每天晚上都要花一两个小时在写微博上。”
有人继续问:你未来还有什么打算吗?
他们也许只是想表达某种情感,并未期待我会认真回答。
想了想,认认真真地回答他们,我接下来每一年的计划是什么。
这些计划有的与工作相悖,有的看起来完全不需要,有的纯属在浪费时间。
他们很不理解,他们说你都35岁了,何必再做这些事情?
听起来,好像这个年纪,一切都算顺利,何必自讨没趣?
听起来,好像这个年纪,必须要做有把握的事情,再做一些有的没的,似乎时间也不允许。
曾经去大学和同学交流,有同学说:“同哥,我现在已经24岁了,过不了几年就要30了,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感觉选错任何一条路,我的人生就没有翻身的机会了。我好羡慕你,毕业之后就直接进了传媒,到今天依然在这条路上发展。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好运吗?”
很多同学点头,似乎都有同样的焦虑。
我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中关于自己的部分。
想了想,回答他。
“假使现在一个人能够活到80岁,一个人的一生按十二个月来计算划分,80除以12,也就意味着每一个月的增长是6.6岁。那么24岁,究竟处于人生的几月呢?”
有同学很快就算出来,24岁,相当于人生的三月中旬。
才三月中旬?原来自己的年龄在人生的四季轮回中连初夏都不到???
提问的同学听到这个答案很讶异。
从他的表情,我可以看出来,他似乎不敢相信,原来自己还有那么多的时间。
算了算自己,35岁,相当于五月初而已,连盛夏都不到。
40岁,也只是六月而已,还不到收获果实的季节。
所以,对于现在只是人生五月初的我而言,还有很多想要做的事:
希望六月去游泳,七月去跳伞,八月去远行,九月做一件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十月笑看人生的风景……
那么多想起来就很棒的计划,难道不应该五月就开始准备了吗?
我们都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我们总给自己太多的压力,我们恨不得18岁的时候就一夜成名,我们甚至都吝啬给自己的梦想播种、灌溉的时间。
在我们理性的世界里,我们都知道秋天才有收获,但在我们梦想的世界里,我们希望四月中旬就能获得人生的大丰收。
这个社会,很多人用他们的例子给我们做了榜样。
一个比一个年纪大,一个比一个更投入创业。
70多岁成功打造“褚橙”的褚时健。
80岁成功创立“肯德基”的桑德斯。
…………
抛开这些远的不说,我妈63岁退休,退休的时候对我说想考个驾照。
我心里笑了起来,但面上对我妈说:“好呀好呀,特别好。”
让她考驾照,主要是为了让她打发退休的时间。
没想到她报名之后,每天风雨无阻。
早上五点就起床去驾校排队,等两个小时只能练十五分钟。
每天坚持不懈,与年轻人和教练打成一片。
她得意地告诉我:“别人听说60多岁一老太太在学车,都来看我,特别佩服。”
我也佩服,不是因为妈妈60多岁了,而是因为她太能坚持了。
虽然我不认为她的坚持会有结果。
我妈很多年没有看过书了,为了考驾驶理论,一遍一遍地做习题,还让我爸考她。
然后在电脑上,开启每天三套自测试模式,比我准备高考还要认真。
她的科目一驾驶理论考试一次就通过了。
到了科目二场地驾驶技能考试科目,因为不熟练,失败了一次。
准备了半个月之后再考试,又失败了。
我妈开始有了一些焦虑,跟我说:“听说吧,如果连着三次不过,就会有心理阴影了。”
很不幸,她的第三次又失败了。
电话里妈妈的情绪很糟糕,我跟她说:“算了,别考了,浪费时间浪费钱。”
她在电话里,很认同我的看法。
又过了两个月,她给我打电话:“儿子,我拿到驾照了!!!”
我整个人傻掉,我一直以为我妈放弃考驾照了,但她自己偷偷把剩下的考试全考完了。
那一刻,我觉得我妈真是了不起。
真的,我妈63岁了,花了大半年把驾照拿到,让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我小心翼翼地问我妈:“妈,你拿到驾照了,平时肯定要开车的吧?你想买一辆什么样的啊?”
我妈说:“不用!我考驾照不是为了开车,而是想告诉自己,没什么不可以的。好多年轻小伙子还没我考得好,他们都考了快一年了。看到没,你妈是可以的。”真的,做事跟年纪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就看你愿不愿意花时间,等到答案。
张爱玲那句“出名要趁早”,放在如今几乎没了任何现实意义。
那个年代,信息传播太慢,人要足够有本事,才能打动足够多的人,一点点去影响到更广阔的人群。
那时一个人如果出了名,是因为有足够大的本事,并非简简单单的浮夸。
而如今,网络上随便说几句有悖常理的话,便有一夜成名的机会。
十年来,前赴后继的网络红人一个接一个,而一直被大众关注,靠着实力存留下来的人几乎绝迹。
张爱玲那句话应该再补一句,
“出名要趁早,持续出名则要用脑”。
每个人都是一颗新鲜的槟榔,当你把自己放在让人品头论足的地方,一定会有人对你进行品尝。
只是99%的人嚼了五分钟之后,便把残渣吐进了垃圾桶。你能被消费的只是新鲜感,而不是实力。
这才是可怕的地方。
想起多年之前,有位年轻的同事辞职时对我说:“我要去另外一个节目做主编了,工资也多了几千,抱歉我要离开这个团队。”
我说:“其实我一点儿都不反对你有更好的发展,只是你在现在的节目中很多事情并没有做好,即使你去了那个节目做主编,你做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不算什么,你能保证自己持续做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你是从我们团队出去的,只能更好不能更差。”
年轻的同事去的那个节目两个月之后就被叫停了。
我一直觉得,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一定会有机会的,只是这个机会来的时候,你是如虎添翼一飞冲天,还是雁过拔毛占点儿便宜?
不是机会改变了你的命运,而是你抓住了机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不是机会让你出人头地、年少成名,而是你长期的准备让你获得了能出人头地的机会,你的素质和积累让你经受得住众人的点评,才能被口口相传。
机会只是催化剂,只有当你和要做的事情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的时候,机会才有意义。
我们一直等的,其实并不是机会,而是自己的成长。
当你真的准备得差不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机会那么多,你要做的只是选择哪一个而已。
“那你觉得自己把握住机会了吗?”朋友问我。
我想起公司曾经和好莱坞的电影有那么近的接触,但是我一句英文都说不上来。
我想起曾经有过喜欢的对象,对方喜欢运动型的男孩,而我因为长期不运动显得状态十分一般,连告白的勇气都没有。
我想起十几年前自己第一本小说出版后,和那家出版公司便不再合作。只因那时的我不够好,所以就没有了下文。
在这错过机会的一路上,我也懊恼自己挺差劲的,但并未因此而气急败坏,既然不好,那就尽量变得更好咯。我依然把学习英文的梦放在心中,并给了自己一个明确的计划。
两年前我开始了运动,不是因为要追回没有把握住的东西,而是觉得这样对自己的健康有意义。
我持续写东西,以至于那些质疑我的人都已经懒得搭理我了……
其实人生的轨道都是自己搭的,你往哪儿搭,它就会载你去哪儿。
你搭得稳,哪里都是正轨;你搭得飘,随时都有可能翻车。
我希望人生的轨道能持续搭往远方,能让自己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而不是搭成一个完美的圆环,日复一日,经停同样的地方。
(本章完)
Copyright 2024 乐阅读www.22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