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吹响自立的号角 314

2015-05-16 作者: 吃素的熊
第399章 吹响自立的号角 314

以从保安“老李头”处听来的话为基础,石瑞娟整理出与志爷有关的某些“结论”。象这种简单的分析,几乎所有新闻人都能整理得来。“应用新闻学”这个专业里,也会教授一些与人类心理学有关的知识。

也就因为懂得这方面的知识,石瑞娟与凯丽-休斯倒也有了共同语言。

据李硕源向石瑞娟表示,他每次看到“志仔”那清澈的眼神,他都觉得这个“志仔”是世上最优秀的好人。

事后在某些新闻报道里,年轻时代的迟大志,即“志仔”,被媒体人形容为“长了一双仿佛会说话一般的眼睛”。某些报道内容还颇为夸张,说什么“拥有这双眼睛的人,即便嘴里不说台词,也能让观众领会到他想表达的意思”。

至于“志仔”入了龙豪一伙以后,是如何靠抱龙豪大腿上位的细节,那些报道里都有涉及。报道里详细地说了,说“志仔”其实比龙豪要年长十岁左右,却故意在龙豪面前表现出小字辈人的谦卑姿态,把龙豪伺候得无微不至,简直是“世上马屁精之最”。

但由于细节描写得过于详细,部分读者在阅读以后,总觉得这内容详细得过了头,反而让人有些“虚假”的感觉。

会这样想的读者里头,有刘佳、石瑞娟、凯丽-休斯、张辉等四人。小关倒没这种联想,因为他根本就没去看那些报道。

李硕源与石瑞娟交谈的时候,向石瑞娟说了许多陈年旧事。据他所说,迟大志这个人在行内有了地位以后,便格外喜欢欺负那些刚入行的新人。

石瑞娟当时这么看待眼前这“老李头”:

“自己年轻时最讨厌哪种人,最终却成为了这样的人,你其实也差不多吧。你分明不是讨厌这种行为,只是恨自己没条件做这些事而已嘛。”

她想归想,眼前这老头子好歹已经深感歉意,石瑞娟也没有再往对方那饱受创伤的心灵上撒多一把盐。

对于自己职业方面的追求,其实倒有许多记者都想进行“完全保持中立态度”的报道,可远不光止石瑞娟一人而已。可说到底记者还是人的一种职业,无论如何总会有属于自己的“喜怒”与“好恶”。

由于自己对这“老李头”的往事感到厌恶,石瑞娟通过语言方面的引导技巧,把对方现在想吐的好多“苦水”都“跳了过去”。

由于没听多少废话,石瑞娟总共才花了一个小时多一点的功夫,便听李硕源说了将近三十年的人生经历。当她回到成莹的办公室时,还没到下午四点钟。

成莹一边皱着眉头看着某些文件,一边关心着自己的好姐妹:

“小娟你还顺利吧?”

石瑞娟随口应了一声:

“还行。”

刚才到底算不算顺利?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

成莹的话匣子一打开,马上就想起了某个问题:

“你这报道发表的时候,最好别说是在我公司里进行的采访啊。”

“为什么呢?”石瑞娟对此感到好奇:

“别的公司大多巴不得有机会上新闻呢,小莹你怎么刚好反过来了啊?”

“我这可是小本生意,我可不敢得罪那些行内的大人物。虽说那个人已经给抓进去了,谁知道他最后是什么下场呢?要是这人最后会被放出来,而我公司的名字却出现在与他有关的负面报道里,那时候我可就麻烦咯。小娟你最好也谨慎一点,你好歹还算是那个人的前员工呢,这样揭发前雇主的真面目,结果很难说会怎么样啊。就算那个人不报复你,可你自己以后还怎么在这一行里工作呢?肯定不会顺利吧。”

石瑞娟否定了姐妹的看法:

“我是海州电视台的员工,不是那个人自己雇来的人,那个人其实也是在给海州传媒集团打工而已。海州传媒集团都切断了与那个人的联系,报道那个人负面新闻的记者又不止我一个,不会影响到我头上吧。”

“原来你们那里的人事关系这么复杂么?跟我这种小公司的用工方式似乎有好大区别喔。”

石瑞娟与成莹简单地说了几句,年轻的实习女记者再次主动切入正题:

“刚才你说公司里跟那个人翻过脸的..。一共有五个人是吧?我采访了其中一个,还有四个呢?”

成莹看了看办公台上的电子钟:

“有两个人要到晚上才回来上班,另外两个现在应该正在楼下开工吧?”

据成莹所说,那两个正在“楼下开工”的人,当年可是海东省颇有名气的喜剧演员。当迟大志刚开始自称“志爷”的时候,这两人当时还曾是志爷的合作伙伴。不过那已是陈年往事了,现在这两人早就不是什么灼手可热的当红艺人啦。

“小莹你还挺厉害么,连这种人居然也请得动,这还说什么小本生意。”

对于好姐妹这句不知是真心夸奖,还是半挖苦性质的玩笑话,成莹再次强调了一回:

“这两人可也是与那个人闹翻了。冲着志爷的面子,可没有哪家大媒体公司敢雇这两人,也只有我这种小公司才敢用这类人啦。”

石瑞娟立刻想起好姐妹之前的劝告:

“可你先前不是劝我尽量谨慎么?你这又不怕得罪那些大人物了?”

成莹苦笑着放下手里的文件:

“说是这么说。可把这类老屎忽雇回来,只要发一个人的工钱,可以让他们做好几种活喔。这么划算的事情,冒一冒险也值得啦。”

她受教育的程度远不如石瑞娟高,话语偶尔会显得较粗俗。“屎忽”是海州方言“屁股”的意思,而这所谓“老屁股”则是海州方言里的一句粗话。但这并不是什么带有恶意的粗话,而是说来调侃某人在某领域的资格足够老。

石瑞娟被好姐妹的粗话逗乐了:

“小莹你真成了个合格的企业家呢,居然开始剥削起别人来了。合格的商人果然是为了钱什么风险都敢冒啊。”

成莹可不喜欢听到这种话:

“话可不能这么说,工作这种事情可是你情我愿的嘛,我又没迫着人家干活。我好歹还会发工钱给他们,要是没人雇他们?难道喝西北风喝到饱么?”

不知先前的话是纯粹在调侃好姐妹,还是因为有求于人所以不便多说,总之石瑞娟没深究这话题。

成莹刚才所说“正在开工”的两个老艺人,一位人称“德叔”,另一位人称“应哥”。石瑞娟对这两个称呼没有半点印象,但当她见到这两个老艺人时,那两张分外眼熟的脸顿时勾起了她童年时代的回忆。

石瑞娟马上想起自己小时候曾看过的好多喜剧表演,眼前这两个老艺人几乎都在里边参与过演出。她实际已经想起这两人的名字,但接下来为了方便称呼,她还是随着别人的称呼,分别喊这两位老艺人为“德叔”和“应哥”。

“德叔”是个头发苍白,体型较肥壮的老者。他的体型与刘佳那位“关叔”有些相似,两人都是四肢粗壮,却都挺着个大肚皮,正渐渐步入幕年的中年男性壮汉。

“德叔”的相貌极具特色。他只要收起笑意,即便不板起脸来,脸上神情落在旁人眼里,也能感受到其中那“正气凛然”。但他一旦眯起眼睛露出笑脸,神情马上就显得异常“猥亵”。

“应哥”是个半秃的老者,脸上总是戴着一双黑框老花镜。他的发色象年轻人一般乌黑,但发根处那些许银白色却显露着他的天然发色。

“应哥”与“德叔”两人的年龄虽然相仿,体型却刚好相反。“应哥”身材极瘦削,身高却比那“德叔”高出将近两个头。“应哥”的体型在石瑞娟眼里看来,这实习女记者一下子就联想到“竹竿”这种东西。

当石瑞娟见到这两个老艺人时,这两人正在成莹办公室正下方的某房间里“开工”。石瑞娟刚进这房间的最初感觉,可是以为那两个老艺人仅仅是“跑龙套”。可她观察了一阵子,发现每次将拍摄工作喊停的都是那“应哥”。

而“德叔”每次只要一“停”,便开始向身边几个年轻艺人进行说教。貌似“德叔”每次都点明刚才某年轻人的失误之处,然后指导对方“怎么演才象”。

成莹这种小影视公司,自然请不来什么当红艺人。这里请来的“年轻艺人”都是些不太可能混出头的“群众演员”,演技比“惨不忍睹”也就稍微好那么一点点。

现代的艺人虽说被世人尊称为“明星”,可这种职业说白了也是一份工作而已。虽说不是人人都能大红大紫,不是每个艺人在短时间内都能够挣到巨额收入,但这种工作完全可以当成终身职业来做。

说实话,如果这些“红不起来的艺人”有足够耐心,在成莹这种小影视公司从事几十年的表演工作。那么这“红不起来的艺人”的演技水准,甚至会比某些忽然大红大紫的年轻艺人还要高得多。

表演与科研不同,倒与厨艺差不多,应该算是一种熟练工。纵然没有多大天赋,但只要长期接触下来,演技和厨艺都可能达到“最高水准”。

只不过从事艺人工作的人基本都没耐心坚持几十年。他们大多是靠吃青春饭,是靠青春岁月换金钱,有几人会真心钻研演技啊!

见采访对象正在工作,实习记者石瑞娟只好在旁边耐心等待。接下来的连续几组短镜头,在完成拍摄以前便都被“应哥”提前中止。

每当“应哥”一喊停,这瘦高个老艺人的嘴里马上开始不干不净地骂骂咧咧起来,连续说了几多句极刻薄的挖苦话。一笑就显得十分“猥亵”的“德叔”看来也没了耐心,不再象先前那几次般对年轻人进行“指导”。

刚才某个年轻姑娘连续被“德叔”指点了好几回,却还没达到能让“应哥”认可的程度。这姑娘现在也发起了脾气,拍摄一中断便二话不说冲出了“摄影篷”。

这年轻姑娘冲出“摄影篷”的时候,石瑞娟正好站在“摄影篷”的大门旁边。实习女记者的半边身体,被这怒气冲冲快步“走”来的人撞了个正着。

当这年轻姑娘冲出“摄影篷”的时候,“应哥”还高声骂了几句:

“叉,这种态度还想当大明星?!回家去睡大觉好过啦!有本事就傍个大阔佬去!让大老板掏钱给你拍戏捧你当大明星好过!”

前辈好心指点技术缺陷的时候,晚辈总该老实一点。这正是某个脾气不好的老前辈目前的看法。

当然啦,在某个年轻人看来明显不是这么回事。在年轻人“她”看来,大家都是为一个老板打工,你凭什么摆前辈架子?你觉得这样演才对,我还觉得那样一点都不对呢!

演技水准如何多少有点唯心,想找出公认的标准还真不容易。至少两个人还达不到“公认”的标准,好歹弄三个人出来才好评比啦。

“德叔”劝了“应哥”几句,然后想出门把刚才那年轻姑娘喊回来。毕竟少了一人,这段场景也就不好拍下去了。

可“德叔”随即发现正站在大门旁的石瑞娟,原本的想法马上变了:

“小妹妹你是谁啊?”

石瑞娟下意识地往四周看了看,然后稍微有点发愣似地应了一声:

“我?”

在她看来,这头发苍白的胖壮老者无论如何,也不该把她喊成“小妹妹”吧。

“就是你啦,片场里就你年纪最小嘛。”

“德叔”的这句话,令石瑞娟下意识仔细观察着“摄影篷”的每一个人。她在自己的意识里反讽“德叔”:

“你喊那个中年大姑当‘小妹妹’还差不多。”

正在这里进行拍摄工作的演员里,有一个年近五旬的老阿姨。石瑞娟想到的“中年大姑”,自然是指这个老阿姨。

但她现在正有求于对方,自然不会轻易说出难听的话:

“表演我可不拿手。我是你们成总的朋友,等你们一会儿忙完了,我想问些你们以前与志爷之间的事情。”

这句模棱两可的话,令“德叔”的脸不自觉地板了起来:

“你是官差还是记者?”

石瑞娟刻意做出亲切的笑脸:

“我是记者啦。”

听到“记者”这个头衔,“德叔”原本板着的脸马上变得格外“猥亵”:

“记者就好说啰。采访什么的先不急,先来帮叔叔一个小忙啦。”

他说着便向石瑞娟连连招手。其实他现在只是笑了起来,不过他一笑,表情落在旁人眼里,便会产生先前那种联想。这张脸大概就是演员所谓的“天赋”吧。

还没等石瑞娟问“要帮什么忙”,“德叔”已经自来熟地分配起工作来。他让石瑞娟帮的忙倒也简单,是让石瑞娟在接下来的一组镜头里,表现出采访先前那个老阿姨的行为举止。

这段戏貌似是拍摄记者采访路人的过程。而刚才夺门而出的那个年轻姑娘,原本貌似就是负责扮演记者的角色。

“台词你自己随便说就好啦。”肥壮老者“德叔”这样向石瑞娟说着:

“反正我们事后都会重新配音,小妹妹你只要让嘴巴动起来就好。想不到该说什么,就背你这两天吃过的东西吧。总之嘴唇要动起来,但不要总是一张一合就好。”

大概是彼此之间已经合作无间了吧,自“德叔”把石瑞娟拉来帮忙,貌似身兼“龙套”与导演两职的“应哥”,从一开始就根本没表示出想要反对的意思。

听说需要自己表演出“采访某人”的举止,石瑞娟对此倒是格外有自信。她虽然没有表演方面的经验,但“采访”这种事情她根本就用不着再学再想,对她来说来一次本色演出即可。

有了“真正的记者”参与,接下来的拍摄工作十分顺利。总共花了不到十分钟的功夫,便已经完成了将近三组场面,其中还有一段长约两分钟左右的长镜头。

随着“应哥”一声“收工”,“摄影篷”里大多数人顿时一哄而散,连在旁边操作各种拍摄器材的工作人员也不例外。石瑞娟见“应哥”也跟着人们一起走了出去,便也想跟过去,却被“德叔”的一句话所阻止:

“小妹妹你别忙,他就是去拿点东西,等会儿就回来。”

他说着掏出包纸巾递给石瑞娟:

“先擦擦汗,你肯定是太紧张了,居然一头是汗,肯定是第一次吧。”

面对这夹杂着好意及调戏的话,石瑞娟好声好气地回了一句:

“不是紧张,是这里的灯光太猛了。”

为了提供足够的照亮条件,这片场里有好几处人工光源。几个大功率灯炮的热量加在一起,这房间里简直就象是开着电暖气一般。

关于“应哥”的行踪,“德叔”并没欺骗石瑞娟的意思。果然过了还不到一分钟,“应哥”便提着一张折叠板凳走了回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