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吹响自立的号角 228

2015-05-16 作者: 吃素的熊
第313章 吹响自立的号角 228

官府将志爷因为涉嫌一系列罪案,所以被正式批准逮捕的消息给发布了出来。但由于官府没有违反王法里的保密条文,自然不会将案件的真实细节给发布出来。

在案件没有正式公审并宣判以前,案情的所有具体细节自然不可能提前公布,顶多只会公布些“大体情节”。

如果不是考虑到志爷的社会地位,考虑到志爷头上那堆“某某知名什么”的头衔,连志爷被逮捕的消息官府都不会发布。在案子被宣判以前,提前将嫌疑人的身份给公布出来,一是因为有确凿证据证实志爷的犯罪行为,另一个原因,自然是考虑到志爷的社会影响。

与其等到案子宣判以后,才象“一石击起千重浪”般地引来百姓的强烈反响,还不如提前让百姓们有点心理准备。

海州市的知府大老爷与幕僚商议后,做出了以上决定。

这“百姓们”其实是泛指,不光是指普通小市民。在志爷的拥趸里头,可是什么社会地位的人都有。尤其是其中的某些人,这些人算是有能力影响到判决结果。

如果在案子宣判以后,这些人才冒出来,对执行判决结果肯定会有不良影响。这是海州市那位知府大人当时在做出决定时,曾真正考虑过的某些细节。

由于相对严格地执行了保密守则,王土国的百姓们现在大多通过各种公众媒体,已经了解到“社会知名人士”志爷因为犯了大事,“已经被官府请去了”。可志爷具体犯了什么“大事”,即案情的具体细节,除了在“衙门”这个归属官府的下属机构里工作,除了那些专门为了维持社会秩序而工作的人以外,其余“外人”,可没人有条件接触到案情的细节。

连与本案无关的官差,都很难获知案情细节,更别说是寻常百姓啦。

何况世上还有人象刘佳现在这样,因为种种原因而错过现在正铺天盖地散布的新闻,所以根本不知道志爷已经被捕。

张辉是在衙门工作的实习生兼临时工,身为协检员的他,当然可以登陆衙门内部的信息网络,从而接触到案情的细节。要知道志爷与其中一桩案情之间的牵连,第一个查觉到这一点,并搜集到确凿证据的人可还是张辉。

身为官差的张辉,他也必须无条件遵守保密守则。正是因为这一点,张辉他才忽然打电话来向刘佳道歉。

今天在比中午稍微晚一点点的时刻,张辉他先在“刘记”饭店吃饱喝足,然后搭上“老大”某个新朋友的顺风车,回到他自己的家睡了一大觉。

他一觉就睡到了晚上八点多,由于他的父母亲都在家,所以特意给他留了晚饭,才不至于象“老大”刘佳那样,没吃晚饭便出门做“正经事”。

张辉今天还是值夜班,他与昨天晚上一样,同样也比正经上班时间稍微提前了一点,便回到自己所工作的那处衙门。

他自从开始实习以来,经常都会象这样提前回到衙门。他一方面是为了争取给上官留下好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用衙门的电脑登陆内部信息网络,好借助内部网络里的信息,去自学一些他还不懂的专业知识。

形容张辉的上进心,用“十足”这个词可是再恰当不过啦。

张辉今天的干劲比往日更足,因为今天有他最关注的案情。当他准备坐公交车回衙门的时候,在公交车站旁某报亭看到了今天的晚报头版。

今天海州晚报头版头条的新闻,可是令张辉很感兴趣的内容。这内容自然是关于志爷的事,还是与志爷被海州官府宣布逮捕的事情有关。

由于案情细节暂时没有公开,对这次事件,新闻媒体还没能得出统一的观点。直到张辉他看到今天的晚报为止,各大本地新闻媒体还没开始刊载“案情细节”。

没错,新闻媒体口中的“案情细节”,可用不着等到官府公布以后才发表。只要同行之间有了相对统一的观点,即可随便去编写“案情细节”。

主流新闻媒体总喜欢“抢新闻”,即便发布的信息有错,了不起向有关人士道个歉即可。现在媒体们暂时还不敢胡编乱写案情细节,除了没能“统一口径”之余,他们也不清楚官府及志爷本人的态度。

免得说多错多倒是一种值得称赞的行事风格。新闻人大多极“有眼色”,清楚谁能惹谁不好惹。无论官府还是志爷,双方都明显不是什么“好惹的”,媒体人自然不敢急着乱说话。

张辉自从在等车时看到了今天晚报的头条,思绪里便几乎全被与这案情有关的事情所占据。他可是官府中人,关于这案情的细节,他可比自己的死党“老大”刘佳知道得多。

刘佳到现在还不知道志爷的被捕,更不知道志爷被捕的一大原因,就是因为志爷与小关遭遇的交通事故有关。以上这一切张辉不但都清楚,从中可出了一番大力啊。

案情现在还没审理,所以具体的过程细节,张辉目前也不完全了解。但把小关撞成重伤且差点搞出人命的那辆肇事车,实际是登记在志爷的名下,这条案情细节可是张辉他先发现,并第一个报知上官的啊。

张辉他看到晚报的头版头条以后,思绪便开始纠结了起来。回到衙门登陆进内部信息网络以后,他便赶紧查看起与志爷涉案有关的一系列信息。

他一边不断地翻新着页面,试图寻找自己没浏览过的信息,一边还保持着刚才那思绪纠结的精神状态。

他现在正纠结什么?伤害自己好兄弟的主谋不是已经被逮捕,迟早都会受到王法的严惩吗?身为一个执法者,难道这个结果还会令张辉心生不满?

难道非得亲手报这血仇,才能令张辉感到满意?身为一个合格的执法者,他当然不会在这种事情上产生纠结的心理。

张辉也是志爷的拥趸之一,但这种在现实生活中与自己毫无人际关系的“偶像”,即便这偶像闯出了天大的祸来,其实也与他张辉无关,顶多只能为他的生活增加些话题或谈资而已。

张辉是个合格的执法者,但归根到底执法者也是人,也会有着常人的喜怒好恶。没有实际人际关系的偶像,却设局害了自己的好兄弟,这种偶像落入法网,张辉他没烧串鞭炮来表示庆祝,就算他是个“合格的拥趸”啦,怎么可能再产生纠结心理。

张辉现在正纠结的事情,是他意识里地位仅次于王法的另一种感情,是他与刘佳及小关之间的兄弟情分。要是说得简单些,这种情分其实就是所谓的“兄弟义气”。

只不过,这义气要是拿来与犯罪分子口中的“义气”相比,两者之间倒有些细节区别就是了。

至于说“爱情”在张辉的价值观里算什么地位?现在还不是说这个话题的时候,以后有机会再详细写吧。

张辉他想起今天“老大”问过的话。因为就在今天的白天,“老大”的确当面向他张辉问起,向“自己的兄弟老三”问说“知不知道到底是谁伤了小关”。

张辉最重视的价值观是王法,在这种必须保密的事情上,他当然不会向没“资格了解细节的人”,即刘佳这种百姓说出内情。可兄弟情分在他价值观里的地位也极高。

自己明明知情,却因为王法而拒绝将内情告诉“老大”。这么一来,张辉的思绪不纠结才怪。

其实执法者大多都体验过这种“纠结”。尤其是当法理与感情产生正面冲突的时候,几乎所有执法者都会为此而纠结个不停。偶尔一次的纠结思绪,甚至有可能伴随该执法者渡过整个人生。

刘佳和小关都不是喜欢“纠结”的人,能与这种人成为兄弟,张辉自然也不是“一纠结起来就没完”的性格。张辉他其实也很当机立断,一向颇有些决断力,不然他也不能成为合格的执法者。

三兄弟小时候与外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张辉往往是其中“最容易认怂”的人。这种貌似懦弱的行为,其实是因为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张辉总喜欢比“老大”“老二”两人多动脑筋。

当自己一方势弱的时候,如果“低头”就能带来转机,张辉就不会硬去逞强,这也是“当机立断”的表现之一。

张辉过去的行事风格,正代表他的“长大成年”方面,比他那两个兄弟要早熟那么一点点。其实刘佳现在的行为风格越来越往张辉那边靠拢,三兄弟里唯一还真正象个大孩子的人,就只有小关一个人啦。

年轻协检员在面对法纪和人情之间的冲突,倒没有为此纠结多久。他很快就做出了自以为正确的决定。所以他才会在这个时候,忽然打电话向“老大”表示道歉。

人做事情的出发点,其实就是在追求心安理得。刘佳今天白天的问题虽然被“老三”表示拒绝回答,但他根本就没对自己兄弟有什么不满。

张辉虽然了解“老大”的为人,但这个歉自己要是不主动去道,张辉他总跨不过自己内心的这道坎。

听到自己兄弟的道歉话,刘佳只觉得摸不着头脑:

“老三你在说什么啊?什么对不起啊?我还是那句话,现在没兴致跟你说笑。”

他现在真没开玩笑的兴致。自从刚才他看到睡在重症监护室里的小关以后,他与就在自己身边的女朋友都没怎么说笑,更别说跟电话那头的兄弟说笑啦。

要不是由于这种心情,他也不至于没开口找值班护士求助,更不至于宁可忍饿,也不愿意离开病房区太久。

张辉也没多说废话,也没说保密守则不许说的内容。他“主动交待”,说出某凶手伤害小关的原因,是因为受到了志爷的主使或煽动,但具体这凶手到底是谁,他表示自己现在还不清楚。

要是单纯依照保密条文办事,将以上这些内容泄漏给“百姓”,张辉就已经犯了王法。只不过他现在的行为,是经历了两种价值观该如何取舍的纠结以后,然后忽然得出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人难免会下意识铤而走险。

张辉他刚才虽然是在“纠结”,但他的头脑还没被“纠结”得发晕。张辉现在还比较清醒,他虽然不知道真凶是谁,却能肯定那个凶手不会是自己的兄弟,甚至不会与“老大”有直接联系。

张辉以前曾在专业知识里学到,说与受害者最亲近的人就越有真凶嫌疑。可他与刘佳小关两人相识多年,下意识里根本就没去怀疑自己那两个兄弟。

就象假如这回受害的人是刘佳,张辉也不会怀疑小关是真凶,道理其实都是共通的。

“老三你真不是在开玩笑?”听完张辉的诉说以后,刘佳觉得自己越听就越糊涂:

“志爷和老二根本就没来往吧?志爷怎么会特意找人开车去撞老二?老二他最近顶多就是上青云山去飙个车,再怎么样,也不可能得罪到志爷的头上去吧?”

刘佳现在真心想不明白其中的关系,连自己兄弟刚才道歉的理由,他一时间都没去关心。他连张辉道歉的原因都没特意问,自然也没有把从龙豪那里听来的话,尤其是龙豪对志爷的那些坏印象,自然不会再次强调给张辉听。

张辉今天上午也在医院,也从龙豪口中听到了不少关于志爷的坏话。龙豪白天的那番“坦露真心”,其实也是造成张辉刚才纠结心理的诱因之一。

张辉他诉说了一番刘佳不知道的内情以后,意识里因为两种价值观的冲突,而产生的“纠结”感觉,现在已经减轻了许多。所以他的心态又开始往“执法者”的方向靠拢:

“具体的细节老大你别问了,其实刚才把那些话说给你听,我已经做过头啦,可不能再说具体细节啦。老大你也别把这些话随便告诉别人啊,连自家人都不能说!”

“不该说的话我就不说,这些道理我还懂啦,你还有别的事没有?”

刘佳这回答纯粹就是随口一句话。他现在思维挺乱,根本没理清楚其中的牵连。

象这种事情他如果慢慢去思考,当然可以想得通。但让他在这短短几句话的时间里,便听出其中的关系?这种事情对年轻厨师刘佳来说,难度可有点高。

倒是他熟识的那个“研究人性”的双博士研究生,即他的“亲妹妹”凯丽-休斯,倒是轻易就能办到这类事。

与张辉通过电话以后,刘佳缓缓走进病房区的大门,然后重重地一屁股坐在重症监护室旁边的长凳上。

他的意识现在正思考着,思索着志爷与自己兄弟之间的关系。毕竟刚才从电话里听来的那番话,怎么看也不象是“老三”那家伙在乱开玩笑。

既然不是开玩笑,那就表示“老三”他所说的都是事实。既然了解到是事实,他便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维了。

现在的时候已经不早了,住在病房区里的人们,除了要值夜班的医护人员以外,大多都已经进入了梦乡。可刘佳他看来,他根本就不认为自己现在该把事情放下,然后象旁人一样选择睡觉。

人某些时候会象刘佳,遇到这种“思维能力失控,不想也不行”的情况。明明自己了解一时半会想不出结果,所以有意不去思考,甚至已通过别的行为来分心,可意识却还是被某些具有“共同主题”的念头给占据着。无论自己当时在做什么,意识里的“主题”都不会有所改变。

刘佳现在正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之下,自从他刚才中断与张辉的通话以后,就一直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之下。

对于行事随意的刘佳而言,这种心理状态倒是陌生得很。上一回体验这种滋味,似乎是他第一次为“自己的女朋友”下厨。在那个时候他刚表露自己对石瑞娟的心意,石瑞娟却还没给予正式答复。

刘佳现在倒清楚得很,当时自己的心情与现在很象,都无法控制住思维活动。

刚才属于张辉的纠结心理,似乎有一部分通过电话,传到了刘佳的意识里。这种说法当然是鬼扯的废话。

张辉所纠结的事情,其中某些内容是刘佳所关心的事情。在这种前提下,即便不通过电话,刘佳也会被某种方式勾起“纠结”来。

刘佳一边思考着,一边下意识喝着手里拿的饮料。其中那瓶打开了封口的饮料,他原本打算慢慢地喝上半晚,结果还没过十分钟就给他喝光了。

而另一瓶没开过封口的饮料,他双手下意识地扭了几次瓶口,却都没能打开封口,所以他也没喝。

这瓶没开封的饮料采用了易拉罐包装,仅仅用力扭动瓶口,根本就无法打开饮料的封口。由于内部气压的原因,开过封的易拉罐倒不比纸硬多少。但没开启封口之前,其包装可真心“坚强”得很。

要是不够“坚强”,没等人去打开,易拉罐自己便会被内部气压给撑爆啦。所以千万不要随便接触罐身发涨的易拉罐。

关闭